|
本周教研我们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面积单元》一课。
课程标准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元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以及符号如何表示,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首先我认为吴老师这节课完全以照课程标准设计,活动一个一个连着一个,层层递进,直到所有目标的达成。我感觉本节课主要有二个大环节组成。
第一个环节:通过涂一涂、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来知道什么是面积,并在看一看、动手操作、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中,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
首先吴老师从课题质疑:看到题目后你们想知道什么?然后找学生回答,接着找2位学生涂色,一位涂黑板,一位涂黑板上画的正方形;结果出现涂正方形那位学生先涂完而涂黑板的学生还没涂完,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发现有的面大;有的面小。老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如:摸数学书的面;课桌的面;文具盒的面;这样孩子们都很踊跃,边摸边找,在摸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原来表面是一个面,与前面学过的长度不一样。吴老师引导从物体的一端摸到另一端,从上到下等,让学生边摸边说,加深对物体表面的理解。这样有了丰富的感知,也会发现这些面有大有小,吴老师就顺势揭示数学上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由物体表面的大小吴老师又引导孩子比较1号纸、2号纸、3号纸的面积的大小。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男生坐正数方格,女生闭眼,男生告诉有24个格格;女生数方格,男生闭眼,女生告诉有6个格格。质疑:数格子的多少与面积的大小有关系吗?从而发现没有关系,这样孩子们在游戏中参与数学活动,怀着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接着吴老师引导学生:那你们说说面积的大小跟谁有关?
第二环节:通过量一量、测一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这些活动,初步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只有三句话,如果光靠教师说,学生背是远远不够的,吴老师为了让他们亲自观察、体验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大小,他设计了让学生量一量,如:师拿出一个正方形的纸让学生量,边长分别是10厘米就是1分米,边长是1分米,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吴老师问学生:什么是1平方分米?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老师又接着问:1平方分米还可以怎样表示呢?生:用字母表示。然后让学生举起1平方分米的纸片,找一找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的面积跟1平方分米大小差不更多。生举例说明。是引导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测量课桌的面积,在黑板上摆,接着用1平方分米纸片测量教师的面积,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发现1平方分米不行,于是引出了1平方米这一单位。是让学生表示1平方米从而得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老师又引导学生怎样量橡皮的面积,从而得出1平方厘米。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的物体。
总之吴老师在教学中一味地提倡“让学生自由地想象,个性化地思考问题”,在如今班级授课制情况下,就会使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所以,吴老师引导学生不管在通过直接观察的方法还是在通过摸得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后,他都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概括;而当学生无法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老师通过商量的语气同学生进行交流,得到“数格”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了“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认知过程,在学习方法上也能同步得到提高。总之这本节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教学,不仅符合“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特点,而且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同时也体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