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今夕何夕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卫生保健讲座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幼儿卫生保健讲座

后果严重的腮腺炎并发症



张熙穆



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一种比细菌更小的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虽然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病最多。

由于该病病毒是借飞沫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所以常在幼儿园或中小学校引起流行。

腮腺炎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潜伏在上呼吸道及邻近的淋巴组织进行繁殖,大约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通过血流侵犯全身的腺体组织,如腮腺、胰腺、睾丸、卵巢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腺体和神经系统发生非化脓性炎性改变,其中最常见,外观症状又较明显的就是腮腺炎。

腮腺炎的主要症状是腮腺发生肿胀疼痛。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点向周围扩展,表面发热,按压时疼痛加重,张口受限,一般情况肿胀可持续1周左右。腮腺肿胀开始时常伴有发烧、头痛、呕吐、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多数孩子是先出现一侧腮腺肿大,1~2日后对侧也开始肿大,也有两侧同时肿大者,但较少见。有少数孩子在腮腺肿大的前两天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因症状较轻,多不被家长重视。有些家长认为,腮腺肿胀消退后不留任何后遗症,而且得过一次腮腺炎后可获得终生免疫,所以对孩子得腮腺炎常持不在乎的态度。实际上腮腺炎虽然对腮腺体本身无多大危害,但由腮腺炎引起的并发症却常常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有的甚至会造成男孩终生不育或死亡。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有以下几种:

1.脑炎

腮腺炎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亲和力,孩子受到腮腺炎病毒感染后,约有1/3会出现脑部受侵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烧、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嗜睡等。有少数孩子可出现惊厥、昏迷、偏瘫、说话不清、舞蹈样动作。如果病毒侵犯脊髓还可出现四肢瘫痪、肢体感觉消失。病变发生在脑神经还可引起眩晕、耳鸣、口眼歪斜、视物不清等症状。如果化验脑脊液,大约有2/3会出现异常。

有的孩子在腮腺肿大之前先出现脑炎症状,有的孩子脑部症状与腮腺肿大同时出现,还有的是在腮腺肿大消退后2周左右出现脑部症状,少数只发生脑炎症状而无腮腺肿大现象。当然,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脑炎绝大多数都能在1O天左右痊愈,个别孩子会发生脑积水甚至死亡。

2.睾丸炎和卵巢炎

睾丸炎和脑炎一样,有时可发生在腮腺肿大之前、之中和之后。主要症状是睾丸疼痛肿胀,用手触摸时睾丸变硬,肿大的阴囊皮肤增厚,皮皱明显减少,鞘膜内也可产生少量积液。全身症状有发烧、寒战、头痛、下腹部痛。如果是右侧睾丸肿大可引起右下腹痛,产生类似阑尾炎样的症状。所幸的是80%左右的孩子为单侧睾丸发炎肿大。双侧同时肿大者,有报导说可能会引起不育。青春期女孩得腮腺炎后可并发卵巢炎,主要表现是腰背痛、月经失调等。症状轻微时不易觉察,不影响受孕。

3.肾炎

腮腺炎病毒可以直接损害肾小球和肾小管,发病多在腮腺肿大消退时出现,只有少数孩子与腮腺肿大同时发生。主要症状是腰痛、小便量减少,有时出现血尿,常有眼皮和下肢水肿。此时测血压,可有血压升高。病程一般需20天左右才能痊愈。

4.心肌炎

在得了腮腺炎时,有的孩子还伴有多汗、面色苍白、心慌、气喘、口周发青、四肢发凉、吐泡沫样痰、不能平卧等症状。这就是腮腺炎病毒侵犯心肌后,引起部分心肌细胞溶解所致的心肌炎症状。查心电图可见明显的心电图改变,个别病情严重的孩子可因心功能衰竭而死亡。

5.胰腺炎

由于腮腺炎病毒对腺体组织的亲和力较强,作为腺体之一的胰腺常不能幸免。当孩子的胰腺受病毒侵犯发炎时,可出现高烧、上腹部疼痛、按压上腹部时疼痛加剧、腹壁紧张,有的孩子有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大约1周左右。

6.腮腺炎病毒性眼病

孩子受腮腺炎病毒感染后,可引起眼部急性炎症,如泪腺炎、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炎等,其中最多见的就是泪腺炎。受侵犯的泪腺发生水肿充血,有时在眼眶上缘外下方可摸到肿大的泪腺。泪腺炎多数与腮腺肿大同时发生,少数孩子可先出现眼部炎症表现,然后再出现腮腺肿大。此病预后良好,只有个别孩子可发生视神经萎缩。

7.腮腺炎病毒性耳聋

感染腮腺炎病毒后,如果病毒侵犯听神经可引起孩子不同程度的耳聋,这种耳聋约有70%为单侧,也有少数双侧同时受损的。耳聋可发生在腮腺肿大之前或腮腺肿大消退之后。发病时孩子有头晕、耳鸣、恶心等症状,较小的孩子常因不善表达被忽视,有的可造成永久性耳聋。

流行性腮腺炎除可发生上述并发症外,还可导致前列腺炎、前庭腺炎、精囊炎、胸腺肿大、乳腺炎、甲状腺炎、关节炎等。这些部位的炎症虽都可以自然痊愈,但大多持续时间较长,常常是在腮腺肿大消退后1个月左右才能完全消除。

腮腺炎的病原体是病毒,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目前对病毒尚无特效杀灭药物,常用的抗生素对病毒均无疗效。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防止被腮腺炎病毒感染。我们已知道其传染源是病人,又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染,因此,在腮腺炎流行季节戴口罩外出是较有效的方法,若有条件时也可注射腮腺炎疫苗。在托儿所、中小学校一旦发现腮腺炎病人应立即隔离并对其使用过的碗筷、玩具进行消毒。由于腮腺炎病毒也可对胎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孕妇也应避免接触腮腺炎病人。治疗腮腺炎目前仍以中药为主,常用板蓝根水煎服或注射板蓝根针剂。也可用中药普济消毒饮加减每日1剂内服。肿大的腮腺可用如意金黄散、玉露散用醋调成糊状外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幼儿卫生保健讲座

幼儿骨骼、肌肉生理特别和保健



南京 韦美翔



骨骼、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人体骨骼共有206块,分颅骨、肢骨、躯干骨三大部分,它们的功能是支撑人体,形成空腔来保护脑、心、肺等内脏;肌肉主要由平滑肌和骨骼肌组成,平滑肌是组成内脏的肌肉。

幼儿骨骼、肌肉的生理特点

1.幼儿骨骼成分中,胶原纤维含量大于三分之一,磷酸钙和碳酸钙的含量则小于三分之二,所以和成人相比,幼儿的骨骼更加柔软、有弹性,不易受折,但容易变形。

2.骨膜较厚,血管较多,血液供给丰富,所以,幼儿骨髓受伤后的愈合过程比成人快。

3.六岁以前,幼儿脊柱的颈前曲、腰后曲、胸前曲尚未固定。幼儿仰臣时,三个弯曲均消失,7~13岁间,这三个弯曲才完全固定。

4.骨关节囊浅,韧带固定的能力差,所以容易脱臼。

5.幼儿的肌肉纤维容易疲旁,上下肢的大肌肉群发育早,小肌肉群发育晚,所以4岁以前的幼儿走、跑时有摇摆现象。

卫生保健

1.保证幼儿每天有两小时的户外活动,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使皮肤中的胆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磷的吸收,促进骨骼生长。

2.保证适量的体育活动。

3.注意幼儿的坐、立、行姿势,不要让孩子长时间重复某种动作,或保持某一姿势,以免引起骨骼变形。

4.幼儿坐的桌椅高度要适当,以两臂放在桌面上肩不抬起,背不下变为宜。坐下时,大小腿应成90度角。

5.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膳食,补充必须的营养如蛋白质、钙、磷等矿物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幼儿卫生保健讲座

育儿小常识:小小排便学问大



胡彩英



一天,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妈妈闯进诊室,大声叫到:“医生,快点开个化验单,我儿子拉肚子了,今天已经拉过了四五次,都是稀便,帮我看看是不是有病。”尽管我也为她着急,但仍然坚持仔细地询问了病史,原来她的孩子才两个多月,这几天才开始给小孩添加了一点果汁类食物,今天发现大便的颜色变的有点绿,而且次数也比以前多了,但孩子不发热,精神很好,吃东西也不差,与平常相比在精神、胃口、活动等方面均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以往的临床经验告诉我,这个小孩可能一切都正常,并不是患了婴儿腹泻。但为了保险起见,我仍给这位母亲开了一张大便的化验单,并叫她把小孩带来做了系统的检查,很快,化验结果也出来了,都是正常的。于是我便告诉这位母亲,下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时,不要惊慌,一定要把孩子一起带来,以免误诊或耽误诊疗的时间。其实在接诊的患者中象这样的情况可真不算少,一些年轻的父母往往过分的关注小儿的大便情况,稍有异常就大惊失色,又是喂药,又是看医生要求打点滴,结果呢只不过是虚惊一场;也有的父母却是毫不观察小儿的大便情况,往往等到患儿已经有了严重的脱水表现时才带来看医生、往往耽误了小孩的治疗,有的甚至要了小孩子的生命,当然我们知道这两种情况都不可取,那如何正确的对待小儿排便,就需要掌握一些关于小儿排便的基本知识,仔细观察,该出手时再出手,这样才能做到既心中有数,遇事不慌,又不耽误小孩的治疗,让小孩健康的成长。

通常观察小儿的大便可以大致的了解小儿对饮食消化、对环境温度冷热反应的情况,从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处理。首先,在出生10~12小时后新生儿就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排便,即胎粪,新生儿的胎粪呈墨绿色、粘稠的糊状,次数可达数次之多。如果出生后24小时仍未排使或排出的胎粪呈咖啡色或柏油样,那就要请医生检查患儿是否患有先天性肛门闭锁等疾病。此后,由母乳喂养的新生儿,3~4天胎粪完全排完后即转为金黄色有酸臭味的大便;如用牛奶喂养的新生儿,大使则呈淡黄色。新生儿期粪便较多,几乎每次换下的尿片可能都沾有粪便,这不是腹泻,而是因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控制肛门的肌肉所引起的,这时的正常大便是粪质均匀,没有奶块,水分不多,不含黏液。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发现粪便呈深绿色黏液状,则表示母乳不足,新生儿处于饥饿状态,需增加牛奶;牛奶喂养的新生儿如发现粪便呈灰白色,质硬,则表示牛奶过多,或水分过少,需改变牛奶和水的比例;否则将会导致便秘等情况。待到宝宝两个月的时候,可以添加一些果汁,鱼肝油之类饮食,此时宝宝的大便与新生儿期比较,已经逐渐变的有规律了,次数将会有所减少,但性状仍与新生儿期相差无几,这时添加辅食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粮到粗粮,由熟悉的食物到不熟悉的食物,循序渐进,但是如果添加过多过急,超过了小儿消化系统的承受力,就会引起排便性状的改变,引起腹泻,这时一般只需要调整饮食,注意多喂水,防止小儿脱水即可,一般小孩很快就自愈,如果2~3天还未恢复,则需要去找医生查明原因,以做相应的治疗。宝宝长到1~2岁后,大便次数进一步减少至每日一到两次,此时父母可通过细心观察宝宝排便的时间规律,使宝宝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这时小孩的大便接近于成人的大便。是否有异常排便就很容易辨别了。

此外,在小孩的成长期间,因小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较少,消化酶的活性较低,对食物的耐受性较差,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巨大变化,再加之生长发育过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所以消化道的负担重,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导致婴儿腹泻。特别是夏秋季更易发生,一般婴儿腹泻多表现为食欲不振、溢乳、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一天可达十次以上,每次大便的量不多,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臭味,常出现白色或黄白色奶块、泡沫等消化道的症状,重者还会出现高热、烦躁不安、精神萎靡、意识朦胧、昏迷等及其严重的全身症状,甚至会危及小儿的生命。这时就必需要及时带患儿去医院治疗,而不仅仅是只带着大便去医院化验那么简单的事了。

在小儿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3岁以前的小孩,如果做父母的能够平时多注意小孩的排便次数,排便性状,排便颜色等情况,那可能会减少您小孩生病的次数,减少您育儿过程中的烦恼和负担,让您的宝宝健康茁壮的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幼儿卫生保健讲座

年轻父母ABC:再谈预防接种



宁在兰



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人一辈子只会出一次麻疹。这是因为患麻疹病后,机体会产生很强、也很持久的抵抗力,可以保证人以后不再患麻疹。可是,麻疹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病死率也较高。还有许多传染病如天花、白喉、小儿麻痹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也是如此,那么,能不能不患这些传染病又获得对这些病的抵抗力呢?医学家说“能”!我国在1000多年以前的宋朝,就有过预防天花的记载。1796年,英国医生詹纳研制出了牛痘苗,人接种后就不会得天花。通过逐步推广到全世界普及种牛痘,不到200年,地球上就消灭了天花病。牛痘苗是人类发明的第一种疫苗,而现在世界上已相继研制出了预防数十种传染病的疫苗。疫苗的制作原理是去掉细菌、病毒等使人致病的能力,保留能使人产生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的优点。将疫苗接种于人体叫“预防接种”。预防接种不但能使被接种者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力,而且接种者如果越来越多,这种传染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就可以控制该传染病的流行,以致最终消灭传染病。天花就是因为在人群中广泛接种了牛痘,使人们产生了对天花的免疫力而被消灭的。

什么是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就是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人群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力,它是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手段。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全世界消灭了天花,就是人类首次组织起来有计划地接种牛痘苗的结果。

搞好计划免疫,可以预防很多疾病。我国现在在儿童中开展的“四苗”接种(“四苗”指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小儿麻痹糖丸),可以预防6种病病。接种“四苗”指麻疹疫苗即百日咳、卡介苗、百白破三联疫苗、白喉、破伤风。口服小儿麻痹糖丸预防小儿麻曾痹症。当前,我们规定儿童在1周岁以内要完成1次卡介苗,3次小儿麻痹糖丸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1次麻疹疫苗的接种,称为基础免疫。从1992年1月1日起,国家已将乙型肝炎疫苗列入计划免疫规划。

每种疫苗的接种时间不能任意提前或推迟,接种次数不能增加或减少,间隔时间要准确。以后在7周岁以内还要适时进行复种。这是因为打一次预防针或者服1次预防药,只能使孩子在一定时间内产生免疫力,不得某种疾病,不能管一辈子。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孩子按计划免疫的规定程序完成预防接种。

儿童为什么要进行预防接种

孩子出生离开母体,也就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虽然有母亲通过胎盘、脐带传给的抵抗力,但由于出生后断了供应,天天消耗,这种先天性的抵抗力下降,到孩子6个月后就几乎没有了。而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受细菌、病毒侵犯的机会增多,很容易患病。有育儿经验的妇女都知道,孩子满半岁后容易发热、感冒,拉肚子等就是这个道理。要抵抗细菌、病毒的侵犯,特别是防止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甚至危及生命的传染病的发生,如小儿麻痹症、白喉、百日咳,麻疹,乙型肝炎、结核病等,就必须让孩子自身尽早产生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力。预防接种就是把能使人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力的疫苗接种于人体。孩子进行预防接种后,就会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的免疫力,这样就不会得相应的传染病了。

为什么打了预防针还要登记

按照计划免疫工作的要求,每个儿童出生后都要及时建立《预防接种证》和接种卡册,证、卡册上要写明儿童出生的日期,并有用来登记每一次疫苗接种日期的空栏。《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保管,接种卡册存放在基层卫生防疫机构。当儿童打预防针时,家长都应当带上《预防接种证》,医生给孩子打完针后,在所接种的疫苗一栏内填上接种日期,这样,孩子在什么时候接种过什么疫苗,还有哪些疫苗没有接种,下一次接种应间隔多长时间,都一目了然。既可避免重种、错种,对于临时不能接种的孩子也便于日后补种。即使换了另外的医生打预防针,或孩子迁移到其他地方,医生都可按《预防接种证》上的登记,准确无误地继续打预防针,直到完成孩子所需的全部预防接种。儿童一旦患病时,《预防接种证》还可作为医生诊断和鉴别疾病的参考。

打预防针时要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平常打针时,医生把注射针头扎进入胳膊后,要先抽一下注射针管的内芯,看没有回血后再把药液推入人体,为的是避免把药注进血管,打预防针也是如此。抽看回血时,可把人体内的很微量的血或液体吸进注射器,如果再用这副注射器给第2个人打针时,从第1个人体内吸出的血或液体就会注入另一个人体内。如果第1个人正好患有某些传染病,通过这一点微量体液就可以把病传给第2个人。目前我国每10个人中就有五人血液中带乙型肝炎病毒,因此共用注射器很容易传染上乙型肝炎,而闻之令人色变的艾滋病也能这样传播。所以在打预防针时,要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即一人用一个注射针管一个针头,下一个人注射时,要全部换成没有使用过的针管和针头。不能只换针头不换针管。只要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就不会因注射而患上传染病。

预防种前的注意事项

在孩子临接种疫苗前家长应做五件事。

1.准备好孩子的《预防接种证》。孩子打预防针时必须带上《预防接种证》,医生凭证接种,并在证上登记接种的疫苗名称和日期,以防止错种、重种和漏种。

2.掌握孩子的健康情况,注意近几天有无发热,拉肚子、咳嗽等,有没有接触过正患传染病的人,以便告诉医生作参考。因为发热等常表示孩子正在患病,接触了传染病人可能已被传染,此时打预防针可能会加重孩子原有的病情。此外,孩子如果患有心脏、肝脏、肾脏疾病,癫痫病(俗称“羊癫风”),或者发生过惊厥等,一定要告诉医生,让医生决定能否打针。

3.了解这次要接种的是什么疫苗,以及这种疫苗的作用和性质。如果孩子在前一次接种后出现了发高热、抽搐、尖叫等严重的反应,或有荨麻疹、哮喘等过敏反应,都要告诉医生。

4.要给孩子洗净手臂。冬天接种前最好先洗澡,换上柔软宽大的内衣,既便于探袖子打针,也不会摩擦针眼处皮肤。

5.饥饿和过度疲劳时接种,容易发生晕针,所以接种前应让孩子吃好,休息好。

接触传染病人后再打预防针还能起作用吗

在幼儿园、学校或村子里发生了传染病,以前打过这种传染病预防针的人问题不大,可是有些没有打过预防针的人而又偏偏接触了传染病人,怎么办呢?此时再打预防针还能起到预防作用吗?对这个问题要根据不同的传染病作具体分析,有的打了能起预防作用,有的打了不但不能预防,反而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一方面,人体从接种疫苗时起,一般在1周后开始产生抵抗力,逐渐发挥预防作用,但不同的疫苗接种后对人产生作用的时间有快有慢。另一方面,任何传染病从接触病人到发病总要间隔一段时间,这叫作传染病的“潜伏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有的2~3天,有的l~2周或更长。因此,凡疫苗起作用快,而潜伏期又稍长一点的传染病,接触病人后尽快接种疫苗还能起到预防作用,这种接种叫“应急接种”。如在接触了麻疹、白喉、小儿麻痹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病人后进行应急接种,就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没有传染上的可不再受传染,已传染上的可减轻病情。但如果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潜伏期中用乙脑疫苗作应急接种,倒有可能诱发乙脑。此外卡介苗、百日咳菌苗也不能作应急接种。

预防接种后可能出现哪些反应

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都是安全的。然而,由于预防接种的目的是要让人体产生抵抗力,在刺激抵抗力产生的过程中,身体常会出现一些反应。一般说来,这些反应很轻微,时间很短暂,不会对身体产生大的危害。一般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局部反应:某些人在打预防针的第2~3天,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并有疼痛。红肿一般有5分硬币大小,少数人红肿范围比墨水瓶盖还大一点,个别人甚至有鸡蛋大,腋下淋巴结可肿大。这些反应在2~3天内消退,很少持续4天以上。但卡介苗接种却例外,一般卡介苗接种后2~3周,接种部位出现花生米大小的红肿硬结,随后中心部位逐渐软化,形成小脓癌,破溃后结疤,这个疤叫“卡疤”,是卡介苗接种成功的一种表现,整个过程要持续2~3个月。

全身反应:部分人在打预防针后发热,一般在38℃左右,少数热度高一点,倒很少超过39℃。在发热时,有些孩子不想吃奶,哭闹,或是打不起精神等,一般l~2天就好了。

接种疫苗后出现反应怎么办

出现很轻微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一般不需要处理,只要注意适当休息,多饮开水,避免着凉,注意营养,l~2天后反应就会消失。局部反应较重时,可用干净毛巾做热敷,每天4~5次,每次10~15分钟,可帮助消肿,减轻疼痛。但卡介苗的红肿处不能做热敷。对较重的全身反应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一点药,如有高热、头痛,可口服复方阿司匹林(APC),成人每次1片,儿童每次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每天3次。有恶心、呕吐可口服维生素B6。如果反应特别重,如针眼处化脓,或高热持续不退,甚至有抽搐,昏迷等,应及时找医生检查治疗。

哪些儿童不宜或应暂缓进行预防接种

有下列情况的儿童不宜或暂缓预防接种。

1.发热的儿童。发热是孩子患病的表现,此时再打预防针会使原有疾病加重,或使打针后的反应加重,应等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接种疫苗。

2.已传染上了某些传染病但还未发作,或刚患过传染病还未完全恢复的孩子,应暂缓接种疫苗。此时打预防针可能会促使潜伏的疾病发病,或是影响孩子对刚患过的传染病产生抵抗力。

3.曾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反应,或经常长风疙瘩(荨麻疹)、哮喘,或吃虾、螃蟹就腹痛等过敏体质者,打预防针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也不直接种疫苗。

4.有些孩子严重营养不良或有免疫缺陷,表现为身体特别虚弱,易患病,还有些孩子患严重的佝偻病,也不宜接种。

5.有慢性疾病,如心脏、肝脏、肾脏疾病的孩子,预防注射可能加重原有病情,因此不宜接种。

6.大脑发育不全,或有惊厥史,或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接种乙型脑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等可能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反应。因此接种疫苗时应仔细看说明书,注意哪些预防针不能打。

7.拉肚子的儿童应等病好后再服小儿麻痹糖丸疫苗。因腹泻会影响疫苗在肠道的停留,使机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抵抗力。在近一个半月内打过丙种球蛋白针的孩子要推迟接种卡介苗、麻疹疫苗和小儿麻痹糖丸疫苗,以免干扰抵抗力的产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幼儿卫生保健讲座


小儿补铁四误



江苏 宗鹏林



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最常用的是硫酸亚铁,其次为富马铁、人造补血糖浆、枸椽酸铁等。小儿被铁应注意如下四误。

铁剂久置

硫酸亚铁是非价铁,放置过久,存贮不当,2价铁可氧化成3价铁而影响疗效。

铁剂饭前服用

这是因为铁剂对胃黏膜有刺激,饭前服,使人难以耐受,宜饭后服。另外,铁剂勿与牛奶同服,因牛奶中含磷较多,会影响铁的吸收,使疗效降低。

服铁饮茶

因茶叶中的许多成分能与铁结合,影响药物疗效。

过量服用

铁剂药片、药丸,都包有糖衣,易被儿童吞服。如果用量较大,可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切忌让小孩子大量服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幼儿卫生保健讲座

小儿做手术,家长注意啥



邵娟



饮食调整:小儿易呕吐,除门诊的小手术外,术前一般需禁食。年龄较大儿童,术前6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新生儿及婴儿术前4小时禁奶。如果进食,手术麻醉时易导致食物返流,呛入呼吸道。结肠、直肠、肛门手术患儿,禁食前的几餐,必须吃无渣半流质或流质饮食,以保证肠内空虚,这样手术前洗肠时能够彻底清除肠内粪便,预防术中腹壁受到污染。对于营养不良和大型手术的患儿,禁食之前则应加强营养,吃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术后康复。如果是全麻手术,小儿完全清醒6小时后可以进食;胃肠手术患儿术后排气排便后方可进食。术后进食要按一定顺序,先给少量温开水,而后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防止着凉和发烧:术前,如果患儿感冒,造成咳嗽、发热,麻醉时会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造成呼吸不畅或窒息,手术就必须中止。术后着凉、感冒,则会降低机体抵抗力,易并发肺部感染,咳嗽动作会造成切口疼痛甚至裂开。

清洁皮肤:小儿皮肤稚嫩,皮肤不洁是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术前一天,患儿需洗澡,清除皮肤污垢。如因疾病不能洗澡,也要用肥皂水清洗手术区域的皮肤。手术后仍然要注意保持清洁。

术后体位及活动:小儿手术一般行全麻,手术结束清醒以前,去枕平卧,头侧向一边,肩背部垫高,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清醒后,可取侧卧位或上半身垫高30度左右。年长患儿取半卧位,这样利于呼吸和引流管引流,同时也可降低皮肤紧张度,减轻疼痛。腰部手术小儿,病情稳定后应抱起活动,或床上翻身,轻拍其背部,促进肠蠕动和咳嗽,可防止肠黏连和坠积性肺炎、肺不张。3岁以上患儿,伤口愈合拆线后,要适当限制其活动量,不能有剧烈活动。

术后各种导管护理:一些较大的腹部、泌尿道手术,术后均留置一些导管进行液体引流。小儿自制能力差,可能会将导管拔出,因此要适当束缚小儿手脚,妥善固定各种导管。将患儿抱起或翻身时,勿使导管扭曲、受压、脱落,保证引流通畅,也不要使引流袋高于引流口位置,防止引流液倒流,造成感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08: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幼儿卫生保健讲座

小儿预防流感靠什么



于长水



冬春季是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多发季节,我国国家流感中心预测流感发病率将会升高。

流感不是普通感冒、普通感冒(伤风)症状轻,不发烧或只是低烧,传染性弱,人们一般抵抗力强可以预防。而流感症状重,发高烧,还容易引起肺炎等并发症。传染性很强,人们一般抵抗力不能完全预防。

室内加湿不预防流感

面对流感的这种估计和预测,应该提早防治。此时,有的新闻媒体却出现了不科学的防治误导,如,增加室内湿度可以预防流感等。

当然,在干燥季节适当增加室内湿度,会使人的呼吸道感觉舒服些,如果采取增湿方法得当,对人们的上呼吸道保健也有益。但此法绝不能预防流感。

先看事实,1968年,甲3型流感流行时,首先在湿度最高的7月、湿度较高的地域香港流行,7~9月在全国流行,当时的发病率近30%,且扩大流行到许多国家。

再说,室内一旦有流感病毒存在,及时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便会对流感病毒起到自然消毒的作用。而此时若为了保持室内湿度,不开窗通风,反而增加了流感传播的危险。

中药预防流感有两个前提

预防的含义是:减少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流行、最终消灭疾病。中草药、中成药起不到这样的作用。

在防治流感工作中,也时常提到中药预防,但要有两个前提:一是经流感病毒学诊断,证实流感已经流行;二是要把握用药时机。在家庭中或在集体单位内,确有流感发生时,患者周围的人可服用中药来预防,这实际是起到提早治疗的作用。

中草药、中成药对流感病毒的治疗,或与西药联合治疗,效果确实很好。中药“清热解毒”、“清瘟解毒”剂与西药“解热镇痛”剂联合服用会调节患者机体功能促进康复。

预防流感要靠流感疫苗

疫苗的预防作用和效果是科学的、公认的,实践证实可以减少疾病发生,控制疾病流行,最终消灭疾病。现在已经消灭了天花,正在消灭脊髓灰质炎,下一个被消灭的将是麻疹。疫苗在人体内能引起免疫应答,直接与病原结合,清除侵入人体内的病毒。

疫苗的预防作用有很强的针对性,以流感疫苗为例,即能针对甲1型、甲3型和乙型流感病毒。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当前流行的病毒株而推荐的,接种以后预防同型流感。国内外都观察到流感疫苗的预防效果在80%。但此疫苗不预防普通感冒。

当前,应在重点人群中尤其是儿童、学生、老人中,提早接种疫苗,这是对流感最可靠的预防。儿童接种流感疫苗有特殊规定:1岁以下婴儿,要注射两次,每次注射半量(0.25毫升),两次间隔1个月;2岁以上儿童只注射一次(0.5毫升)。注射前,小儿须先经医生检查身体合格,然后按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接种,接种7天后,小儿体内即开始产生免疫力,预防流感。

由于每年都要更新疫苗成分,所以,小儿每年应接种一次当年的新流感疫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17 04: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