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大家都在热搞“六名”工程,今天咱就先说说关于“名师”的建设吧。所谓“名师”,简单的说就是有名的教师。如果说某位教师上了一节或几节公开课,参加了几次活动获得了奖励,或者作了几场报告,写了几篇文章?我想这只能叫做“榜上有名”或者叫做“小有名气”罢了,真正离名师的标准还相差甚远。这几天我们正在忙于筹建“名师工作室”,里面的成员是我们经过大家推荐和一些小有名气的骨干教师组成,而组建的“名师工作室”只不过是个平台,让这些“名师”们在这里进行交流、促进、引领,提高,取长补短,以点带面。要想真正成为名师,不是简单的一筹而就,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和积淀的。这是因为教育是育人专业,它需要品行的修炼、智能的积累、智慧的积淀、实践的锤炼、潜能的激发、思维的创新与毅力的考验等一系列的历练过程。名师在教育过程中日积月累才能逐渐形成真才、实学、品行、人格与建树,而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努力才能取得的。教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的主动性、选择性、实践性、过程性与创造性等特点决定了名师不是由上级领导任命的,而是在群众中产生出来的。名师也不是评选出来的,而是在教育过程中自主发展的结果。
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更不能拔苗助长。教书育人,来不得半点空架子,来不得半点浮夸与吹捧,更来不得半点虚情与假意。我们不需要包装后的“名师”的引领,因为这样的水上浮萍,会造成不堪现实的冲击与考验。
名师不是别人打造出来的,也不是别人宣传出来的,而是在自身的学习和实践中积淀出来的。比如我校的几位青年教师,他们进步很快,取得了一些光环,得到了一些荣誉,这里除了有学校的功劳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良好的素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是自己打造出来的。做为一名普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想成为名师那就需要在实践中历练,在历练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同时要处理好思维惯性与教育理想的关系,树立教育理想和信念追求,自觉打破思维定势,积极改革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自觉承担教育教学的双重责任,处理好亲身经历与借鉴经验的关系,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经历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体验,既能够低头实践,又能够虚心向他人学习,处理好自觉学习与敢于实践的关系,自觉学习,更要敢于实践,实践比学习更重要,实践出真知,实践才能创新。
适合的环境、外力的打造可以助教师一臂之力,但成名的关键还要靠自己。缺了自身的素质和修炼,即使是有适合的环境和外力的打造也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打铁先得自身硬。现实就是这个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