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提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01:1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现代史历史分期:

1、新民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社会主义社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

3、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

4、徘徊时期(1976年——1978年)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知识点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地点:1949年9 月,在北平召开。

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

内容:1.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3.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意义: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工作。

知识点2 :开国大典

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概况: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初期巩固措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的启示: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的成果(28响),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知识点3: 西藏和平解放

背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开国大典时,青海塔尔寺的西藏宗教领袖之一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西藏。

概况: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中国近代百年的剧变的启示:

(1)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

(2)青年学生应该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第2课 抗美援朝

知识点1: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原因:1.1950 年美国派兵侵略朝鲜,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

2.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直接干涉)。

3.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美国干涉原因: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企图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

目的: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概况:1950年10 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01:16:33 | 只看该作者


第3课  土地改革

知识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

颁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时间:1950年-1952年底

目的:1.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获得土地(直接)

  2. 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巩固人民政权,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根本)

内容:1.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也分给地主,让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成果:到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知识点2: 土地改革的意义

政治方面: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

经济方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注意: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所有制发生变化,但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私有制)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知识点1: 第一个五年计划 。

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1953年-1957年。

基本任务: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发展重工业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帝国主义的孤立、包围和威胁,需发展重工业以加强国防力量

成就:一座大桥:1.武汉长江大桥于1957年建成。

2.二条铁路: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

3.三条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4.四家工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

5.工业基地:东北工业基地,华北和西北也建立工业基地

特点:集中在东北地区(矿产丰富、基础较好、紧靠苏联)。

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知识点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概况: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内容: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产生了国家领导机关。

五四宪法(1954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规定:1.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构。

意义: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领导机构:1.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

2.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意义: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5课 三大改造

知识点1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开始时间,原则:1953年,自愿互利。

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化。

手工业:1956年,90%以上的个



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知识点2 :公私合营

工商业改造:从1954 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主导地位

  时间:1954年-1956年

  目的: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公有制经济,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内容: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

知识点3:三大改造

    地位: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结果: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知识点1: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

中共八大时间、地点:1956年在北京召开。

内容:分析当时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主要矛盾:1.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需求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2.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评价: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两大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对国情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导致了“左”的错误在全国泛滥。

评价: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经济困难的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50-60年代)。

经济恢复:1961年-1965年,党和政府全面调整经济,(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结果:到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显著成效。

知识点2 :“文化大革命”

时间:1966年夏-1976年10月

背景(开始原因):20世纪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 “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开始:中共中央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并成立中央文革小组(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

中间:1971 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结束: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代表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性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争夺统治阶级内部最高领导权的一场内乱;

抗争: 二月逆流、四五运动

意义:是为了纪念周恩来,痛斥了“四人帮”的群众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四人帮: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

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影响:“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对文革的认识:文革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和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启示:1.我国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2.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中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1.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

2.要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按规律办事;

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知识点3 建设成就

工业建设: 1.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3.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水利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

4.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

5.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英雄模范: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

科技成就: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 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知识点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人民要求对文革期间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中共中央领导人坚持左的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实质:长期“左”的错误指导思想的延续。体现了盲目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概况: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性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

知识点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背景:1.“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2.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内容:1.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2.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3.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端,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知识点3:拨乱反正:

史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1980 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结束: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意义: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有法可依局面,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道路迈进。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点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时间、地点:1978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

方式: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影响: 1.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知识点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开始: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1985年开始,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三大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1.所有制改革: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管理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影响:1.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

2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3.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知识点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1.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影响: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01:16:53 | 只看该作者

第9课 对外开放

知识点1 :经济特区的建立

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对外开放开放的步伐。

概况:1980 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原因地处东南沿海,交通便利,利于招商引资,扩大对外贸易,同时也是著名侨乡,利于吸引侨资。

特点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国家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成果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作用: 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2: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时间

概况

1984年

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并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1988年

海南岛经济特区

1990年

上海浦东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年

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内地)

格局: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知识点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2 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17: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