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2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策划书范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8 02:3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篇一

  本次的“回收新势力”公益项目是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公益理念创造出来的全新产物,如果要用一句哈来概括一下项目的特点,想必大赛的口号和名称是最适合但是了——创新,小公益,大精彩。

  “回收新势力”公益项目选定了瓶子和拾荒者作为小公益的主角,力争成就出环保事业的大精彩。励志的文章

  一。项目背景(个人公益创想)

  1。小公益的家人(项目背景)

  垃圾分类收集作为“回收新势力”小公益的家人,是此次项目的前身。如同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的一样,目前我国的垃圾分类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垃圾箱只是笼统地分成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类型。由于识别度不高,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垃圾分类到位,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垃圾回收处理并无太大作用,通常是靠拾荒者进行手动分类,并选取其中有回收价值的部分进行回收。

  由于垃圾产生的普遍性和分类回收的必要性,目前国际通行做法是在垃圾产生端便进行较为详细的分类,以方便后续处理过程中的回收和再利用,降低因分拣垃圾而产生的污染和成本。当前,社会大众普遍没有意识到垃圾分类收集的重要性,如果想像日本民众一样做到在垃圾产生端进行细致的垃圾分类,还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之中,每一点进步都能够为回收事业做出一份贡献,这也是本次“回收新势力”公益项目的好处所在。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

  2。小公益的出生(项目的概括)

  炎炎夏日来到,瓶子数量指数上升。瓶子作为辨别度高且回收体系较为完善的的一种垃圾,一向受到拾荒者的青睐。“回收新势力”公益项目思考到上述状况,决定把废瓶和拾荒者联系起来做一个简单可行的小公益。此次小公益的实施方案是在人流密集的场所设置单独的垃圾桶对瓶子做专门回收,与此同时对拾荒者进行一系列帮忙,在社会上对人群进行环保宣传,从而到达做公益的目的。

  3。小公益的成长(项目的涉及范围)

  瓶子回收箱能够遍布大街小巷,从白领工作场所,到学校再到重要商圈都能够成为小公

  益发挥作用的地方,尤其在学校和办公区,人们素质普遍比较高,瓶子的单独回收从这些地方开始普及是但是的。在回收途中会较高频率地遇见拾荒者,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干着大部分人都嫌弃、不明白的工作,长期的拾荒工作也会对他们的卫生健康造成不利,他们作为社会关注的群体,很有必要给予他们一些帮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2-8 02:33:36 | 只看该作者
篇二

  一、活动宗旨:

  20xx年7月日,这天的环保主题是“绿色世纪”,和共青团志愿者借此透过丰富搞笑的环保活动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各位志愿者养成环保习惯,并以此带动所有中小学生和群众环保,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公民共同环保,共同关爱我们的地球家园!

  二、活动目的:

  1、唤起社会公民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地球!

  、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抵制环境污染,节约能源,爱护绿色环境。

  三、活动资料及人员时刻安排:20xx年7月日(如因天气原因可推迟日)

  点分

  a组:布置广场挂环保画、环保图片。b组:发放环保邀请函。(主要针对各学校学生、社会公众等)

  09:40—10:00

  布置广场挂环保画、环保图片。

  10:00—11:30

  环保义演

  11:30—12:00

  环保志愿者签名,为志愿者系绿丝带(各学校学生、社会公众等)12:00—12:10为广大热爱环保的市民发放绿色购物布袋。(具体图案如下:

  四、活动注意事项:

  1、此次活动上午9点40分开始布置舞台,请各位志愿者准时到达广场帮忙布置。

  2、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要维持现场秩序,确保观众及自己的人身安全。

  3、遇到各类突出问题,应立即向组织反映,本着相互明白,友好协商的原则。

  4、活动开始后各环节任务分清,活动筹备相关人员须带上工作证。

  5、活动结束后,后勤组要清理好现场,并负责义演道具物品的回收。

  主办单位:市区共青团

  20xx年6月22日

  义工在行动,爱心在传递!

  策划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15: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