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想与大家聊一部电影。念大学时,老师播放这部电影,我们看得云里雾里,不甚明了;前几天再次赏析,内心却是难言的酸楚与无尽的感怀。
该片讲述的是一个美国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与好莱坞大片相比,这部电影实在普通,既无华丽恢弘的场景,也无如魔如幻的特技,似乎本应该平庸低档,平淡无奇。可事实上,它却是一部很有味道、发人深省、光彩夺目、星光熠熠的影片。1980年的今天,该片荣获九项奥斯卡奖提名,最后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剧本等五项大奖。这部影片就是《克莱默夫妇》(Kramers VS Kramers)。
这部影片的剧情并不复杂。如同上世纪七十年代广大普通的美国夫妇一样,丈夫泰德在外整天忙于工作挣钱,妻子乔安娜则在家照料6岁的儿子比利。泰德没日没夜勤奋的工作,后来还当上了广告公司的美术总监,似乎更没有时间兼顾家事,陪伴妻子。他以为事业有成,给家里人一个好的生活就是自己最大的责任。而与此同时,乔安娜越来越不能忍受整天单调乏味、相夫教子、缺乏人生意义的生活,她最终选择了愤然出走,留下了父子俩。
乔安娜一离开,泰德父子俩的家庭生活立马变得杂乱无章、一片狼藉。父子二人第一次在厨房做早餐时手忙脚乱、洋相百出的镜头令观众忍俊不禁,印象深刻。父亲大汗淋漓,儿子不断叹气,时不时会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他一会儿抱怨父亲手上的汗太多,一会儿指责父亲做的饭难吃,甚至在超市购物时也会提醒泰德买妈妈经常用的牌子。
克莱默先生现在一方面要忙于工作,一方面又要照顾比利,每天的生活难免疲于奔命,幸好在女邻居的帮助下,克莱默先生逐渐适应了单身父亲的生活。随着剧情的深入,泰德的父亲形象开始鲜活起来。为了孩子,他竭尽全力,在所不辞:当儿子被同学欺负,泰德便在一次重要的报告中中途离席以赶赴老师之约;因为儿子生病发烧,他宁可耽误大西洋航空公司的截稿日期而使公司付出巨额赔偿,也要陪着儿子度过最艰难的日子;儿子比利在玩耍时不小心跌落之后,影片中描绘泰德抱着儿子一路狂奔、找寻医院的镜头让观众为之动容,泪水连连,深深地体会到了父爱的真实与深沉;当儿子要忍受缝10针的痛苦之时,泰德大声叫喊“我是他父亲!我要去陪他!”终于,比利认识到了父爱的伟大,感受到了精神的坚强,逐渐适应了母亲缺失的生活。父子俩越来越亲密无间,相互依存。泰德用自己坚守的爱,完成了一个男人的蜕变:“女人可以拥有事业,男人也可以播撒母爱”。
18个月之后,已经是纽约一名出色设计师的克莱默夫人乔安娜回来了。在外闯荡了一番,事业上成功的乔安娜开始产生了一丝对儿子的愧疚,回归了些许母性的温柔。所以,她回来了,可是,她不是为了夫妻的破镜重圆,而是为了夺回儿子的抚养权。
夫妇俩最终走上了法庭。鉴于年幼孩子通常依恋母亲的常态,法庭将孩子的监护权判给了乔安娜。泰德当然不服,当即决定上诉,可令观众感到意外的是,当律师提醒他“上诉的话就需要孩子出庭作证并由孩子亲自作出选择”之时,泰德立刻痛苦而坚定地说“不行,我绝对不会那么做!”在泰德心里,让这么小的孩子当庭作出随母而去或与父生活的抉择会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他放弃了上诉。
在影片最后,编剧再次给了观众一个意外。当乔安娜去接孩子的时候,她却突然哭了。她对泰德说:“一直以来我一直想让儿子随我回家,其实,这里才是他真正的家。”她决定让儿子留下来,呆在他熟悉的地方。她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抚养权。
克莱默夫妇最终是否重归于好,我们不得而知,影片留给了观众这个津津乐道的悬念。
应该说,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首先,这对普通的甚至可以说是一对婚姻失败的夫妻,却是最为合格最爱孩子的父母,因为他们宁可自己难受,都不愿意因一己私利而对儿子造成伤害;其次,从影片的对白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他们自己的婚姻如何失败,在孩子面前,他们却对对方毫无无端的指责和感性的埋怨,永远维护着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他们总是告诉孩子:“妈妈非常深爱着你的”“爸爸特别爱着你的”,这给孩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阳光的心态,而且是感恩和宽容的情怀。第三,理解婚姻的真谛,营造家庭的温暖,对今天在场的每位学子而言似乎还显得太早,但提早播下精神的种子,乐等开花结果,山花烂漫,何尝不是一堂大有裨益的人生选修课呢?第四,在这个人们不断疑惑于“时间都去哪儿的”社会中,在这个很多人都癫狂于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时代里,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可以为呵护亲情、珍视缘分多做一些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温暖人心的事情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