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中学生晨会讲稿 科技进步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挑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5 01:4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说人类生理系统的调节应变远远跟不上人类所创造的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变化,那么,人类的思想、心理也远远没有为现代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人们生活节奏、交互方式的变化而做好准备。

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上网,如今已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新事物十分敏感的青少年以巨大的热情置身于网络之中,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不论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还是它所提供的丰富内容和参与平台,都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天地,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接受新的信息和提高自身技能。网络被公认为是一个信息宝库,但同时也被公认为是一个信息垃圾场。互联网上,网络小说、八卦新闻,图文并茂,无奇不有,海量信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网络的一切都围绕商业运作的根本目的——以让更多的人点击,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因而,网络的内容总是追求刺激、直白、新颖,却从不考虑阅读者处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和文化背景。由于其刺激性大大优于同学们手中的教科书,因此也极易迎合青少年的好奇心,让人欲罢不能。这为当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又多设置了一道障碍。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阅读者只要找到网址便可以阅读任何信息。虽然《青少年网络公约》的第一条便指出:青少年要善于在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公约号召青少年要善于利用网络进行有效学习。但这里的矛盾在于:如何做到不浏览不良信息?如果不浏览,怎么知道是不良信息?而浏览了,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又如何做到自我克制?目前,互联网上存在着不少于50万家的黄色网站。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黄色网站,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侵蚀他们的健康心理,抑制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特别是一部分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的青少年,一旦滑入其中就不能自拔。因此更重要的问题显然在于后者——如何做到有效的自我控制,理性自律,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影响。

本来,家长、学校还可以了解同学们使用电脑的时间,社会可以规范、控制网吧,但当网络普及到了手机之后,一切都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把握。现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才,成人,将越来越取决于个体的成熟、理性、自制和自律。众人皆知,手机的最大好处在于方便沟通。而作为中学生,在学校公共场所有公用电话,遇到紧急状态有老师可以帮助联系的情况下,究竟有没有带手机到校的必要?在我看来,手机的危害至少有以下这些:其一,手机辐射影响脑部发育,手机导致听力下降,手机导致颈椎变形,手机导致交通事故,手机浪费了我们大量的宝贵时间;其二,一些学生沉溺于和同伴间手机款式与功能的攀比、利用手机玩游戏、看小说,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其三,有些同学利用手机的短信平台谈情说爱,无心求学,影响学业。这也正是有些同学放不下手机的重要原因。

现实地说,个别极富潜力的学生或由于迷恋上了网络小说,或由于早恋无法自拔,成绩一步步地滑落,最终失去了提升自我,走向一个更高的起点,和更优秀的群体共处的最佳机会。除了这些同学自身思想意志的不坚定外,手机成了元凶。当下,在世界范围内,因手机而影响学业,甚至因此而断送前程的例子也不在少数。眼看着一个个学生的美好前程断送在网络里,远离在手机上,真让人内心感觉沉重。如今,MP3、MP4、商务通、4G手机等高科技的产品还在不断发展,不断升级,具有下载功能的电子设备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微型化。我们的青少年该如何面对?全世界该如何面对?这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

在我看来,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些中学生而言,拿着手机的危害是很大的,甚至与拿着黄色书刊、拿着***没有什么两样。不久前,连崇尚个性、作为西方民主典范的法国人都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由国家议会通过决议,规定小学、初中学生不准带手机入校。我国国内也有一些地方的教育局、学校做出了不准带手机入校的相关规定。

同学们,网络与手机,让人欢喜让人忧。每个人要健康成长,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有所不为是为了更好的有所为。希望大家能自觉地将自己的手机留在家中,并从外在的约束控制转向内在的自控自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5 09: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