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3 12:0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目:《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

著者:【德】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Rose Fleck-Bangert)

翻译:程巍许玉梅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4

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作为一个母亲、教育者、艺术和治疗师的多重身份,深入探讨了孩子不经意间的所画作品中隐藏的含义,并且告诉成人应该如何去解读儿童画的背景,理解绘画的动机和意图。

一、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

每一个人都需要交流,成人交流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语言和文字。可是对于语言发展期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思想,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每一个孩子不一定都会唱歌,但每一个孩子都会画画。画画就是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之前我们也是如是说,可是具体一副画里孩子都说了些什么,好像很少受到关注,很多凌乱的线条、涣散的块面构成的“不好”的画面,都会遭遇到冷落的下场,被成人搁置一边不予过问了。

更多的成人盲目准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教师迎合家长领导的期待,而把“绘画”强加给孩子,如何构图、如何用色、如何装饰……殊不知家长领导满意的背后,付出的是孩子的童心和童真。在画里孩子不见了,有的是饱满的构图、流畅的线条、匀称的涂色、精美的装饰,所有这些是孩子的需要还是成人的虚荣心在作崇。我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了。

有一段时间,我把孩子的成长手册中的每一个主题,都要求孩子自己来表现,没有刻意的装饰、没有依样画瓢的痕迹,有的是孩子当时发展期最原生态的表达水平、有的是看似不负责任的毫无装点的原始画作。我一直也在考虑,我是误人子弟还是尊重了孩子?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是孩子自己的声音重要还是家长的满意笑脸重要?是应该尊重孩子真实的成长轨迹重要,还是领导的所谓认可重要?

二、学会用心灵解读孩子的心灵

那些画在铅画纸上的颜色鲜艳、构图饱满、构思巧妙的儿童画总会被幼儿园以各种方式保留或展示,而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孩子画在废旧纸上的、或者没有经过“加工”的随意之作,总会受到相反的待遇,备受冷落和忽视,甚至会遭受被丢进垃圾堆的厄运。

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她正是从这些可能被扔进垃圾桶的随意画作中,看到了孩子要“诉说”的话,她看到了孩子的内心,看到了孩子的画作映射出来的焦虑和不安,也从画作中感受到了孩子的自我调剂和释放。线条和所表现的事物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那是孩子心灵深处的渴望,那是孩子用语言无法表达或者不愿意表达的思想,当然,很所这些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表达。

作为教师,面对一群孩子时,总会有那么几个与众不同,时常会出现一些特别的表现,每每这时教师总会及时加以训斥或者表现出关心,但是即使你给孩子机会和时间也会有很多孩子不愿意把心事外漏或不知如何去表达。而来自于孩子自发的绘画作品却能使你走进孩子,了解孩子。

三、为孩子的未来奠基

孩子绘画,他们最基本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博得成人的赞扬?是为了成为一个小画家?是为了在某些绘画比赛中获得一纸奖状?都不是。孩子绘画应该是一种自发的探索,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们绘画的时候是在“玩”。他们玩线条,从不规则住进到规则,从无序逐渐到有序,从无控制逐渐到有控制,从无形逐渐到有形……其实,这中间能够让孩子坚持不断去探索,一直能够保持着绘画的浓厚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感觉这是一种有意思的游戏。

许多教师为了尽快展示自己的教育成果,取得家长和领导的赞许,盲目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过短期的训练,孩子的画作突飞猛进,无论作品的线条、构图还是用色,都很纯熟技能层面很高。什么背景渐变色的处理呀,构思创意的巧妙呀,主体物体的突出呀,都很精致巧妙。我们不禁要问:这还是孩子的画吗?画里还能找到孩子自己吗?

为什么初中的老师总是埋怨,孩子怎么到了中学就没有了后劲了呢?就逐渐对学习缺少了求知欲了呢?能愿孩子吗?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接受教师、家长的灌输式轮番轰炸,孩子从小就已经没有了自我,当离开老师,离开课本时,他们已经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了。当孩子长大了的时候,才会不断地埋怨他们缺少创新意识、缺少责任意识、缺少独立意识……    这是孩子的错?

教育是什么?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给那个年龄应该有的快乐。

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孩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5: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