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强调:从课程上,应该以儿童现有生活经验为根基,教育过程中主要不是教给儿童即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取经验;在教学上,提倡“从做中学”,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如果孩子能够从 “实验”中增添新的更有意义的经验,那么它们的知识就会成为自己有用的东西 ;而若不从做事中去学习,那么冲动只能是冲动而已,任何目的都无法实现,甚至成了 “梦想” 。
而我在备课时,看到乌鸦喝水这篇课文,让我想到了用实际行动给同学们上一堂应用课,从侧面帮助同学们学习和掌握乌鸦喝水这堂课的真正意义。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起立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读书方式,学生渐渐的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因而,开始对文章内容进行提问。
师问:“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生答:“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当同学们读完这一段课文的时候,我不禁向同学们发问:为什么把小石子放进瓶子中,瓶子里的水就渐渐升高了呢?
这时候,同学们似乎不知道我究竟是在问什么?因为他们可能还没有接触物理学,还不知道小石子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体积,所以水位才会上升,这个答案在我脑海中过滤了一遍之后,我并没有向学生们解释,因为他们还没有接触到这个东西,不知道什么是小石子的体积,更不知道小石子放在瓶子中后会占据水的体积,水位才会上升。
我端起了我自己手中的水杯,告诉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个水杯里面是不是有水啊,并用一根彩色的粉笔标记了这个水位所在的位置,告诉同学们,这个水杯呢,就是乌鸦喝不到水的那个瓶子,现在里面有很少的水,我已经做了标记,同学们看到了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看到了。
因为教室没有小石子,于是我便就地取材,我拿起了黑板上的几颗吸铁石,告诉同学们:这个吸铁石就是乌鸦往瓶子里放的小石子,现在呢,我就把小石子开始往水杯里面放。
当放进第一颗吸铁石的时候,同学们看到吸铁石丢在杯子里后水面上升了,都惊奇的发出感叹声:“哇!水真的上升了!比粉笔线靠上了一点。”于是,再依次的放进第二颗、第三颗、第四颗……随着水位的逐渐升高,学生们上课的激情也随之上升。伴随着往水杯里丢吸铁石的动作,全班学生都小声的念:“再靠上一点,再靠上一点……”
当放进第六颗吸铁石的时候,水杯里的水位已经上升到水杯口,这时我告诉同学们,现在杯子里的水已经上升到了杯口了,乌鸦是不是就可以喝到水了啊。
看到同学们纷纷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更理解到了乌鸦喝水的真正意义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