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把“文言”引向“文化”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学习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11:5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五中听卢老师讲《伶官传序》,我第一次知道了“文”“言”并读阅读法。用卢老师的话讲,“文”在这里指的是“文化”,读古文就是读古人,读古人就是读精神,读精神就是读道义。卢老师主张从文章中找到一个切入点,一直往下挖,挖出了这一课里汩汩而出的泉水,找到文字下面的这个“人”,这一课就算讲通了。她反对只讲字词、不讲文本内涵的文言文教学,也反对将文言字词和文本内涵分开的教学,认为这叫割裂文言文的篇章,不能给学生整体的认识。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大部分语文老师讲文言文所犯的通病。我们常常振振有词地自圆其说:“不教词语的意思和翻译怎么能行?考试就考这呀!就这学生还不会呢。”话虽这样说,但是从那时候起,我们针对“文言并读”阅读法开始了长达一学期的实践,对于提出主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我始终不能达到卢老师所说的——将文言文的阅读落实在“文化”上。

文言文中的“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终于,我在王荣生教授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书中指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其中,“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的:1是文言它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2.是文言及文言文多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3.文言文记载着典籍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4.文言文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面。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那么,文言文究竟怎么教呢?书中从三个层面做了详尽的介绍。

首先是从文字层面渗透文化。音韵、词义、句意等都是文字层面的教学内容没一个汉字都是汉文化的全息码,涵泳贯通是重点。每个字的字义,词汇的意义,修辞的意义,表面的意思,深层的含义,都能够把它从一个字里面看出文化来。

第二个层面是文学欣赏。从文章体式当中来体现文化,根据文本特征、特点来开发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如游记小品类,要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语言中感受秀丽山水和名士情怀。

第三个层面,从“文化母题”中建构文化。书中列举了几类传统文学母题:文人登高,名士悲秋,闺妇思亲,客子羁愁,亲友惜别,宦官感时,时人怀古,武士戍边,幽人归隐,雅士聚会。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跟“幽人归隐”有关,而古代名士的山水情怀就属于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书中指出:“传统就是现代”,“语言就是文化”。“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就是民族的语言。”“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基于以前的实践和当下的认识,我在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中做了很大的调整。

首先是开讲文言文之前就考虑文章的几个要素:文言最突出的地方是哪些(字词句),文章最优美的语言有哪些美点?文字背后的那个“人”有着怎样的情怀,这些古代名士的情怀就是这篇文章要落实到“文化”的部分。

为此,我将七八年级涉及到的文言文做了归类,按照其内容分为三个主题:贬谪文学、隐士之声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篇章摘引——背景介入——精彩赏析——资料助读——名士情怀——思想启迪六个板块,供学生作为研读文言文的提纲。三大主题各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五个成员,分头搜集相关资料,指定各组负责人及专题研究的总负责人,定期进行活动进度的汇报,并根据研究的进度及时进行调整。两个月来,已经有一半学生完成了初稿,写成了每篇将近5000字的探究性论文。如:张永琪的《谪官与守志》,张逸晴的《百折而不挠的家国情怀》,王雨彤的《浅忆初中语文课本里的贬谪文学》等等。这些学生在做研究活动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对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追求有了更为丰富的了解,因而也对作品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解读。更为可贵的是,有些同学能对李白的诗歌出口成章,且在作文里得体引用李白的诗句,为文章注入了一股不凡的气势。这个学生的父亲看了孩子的文章,给我回信说,多亏许老师给孩子布置了那个专题研究的活动,孩子下了很大功夫搜集李白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文学素养有了提高,不自觉的就印在脑海里,写在作文里了。也许,这就是古代文化传承的一缕可喜的表现吧。

王雨彤同学在结尾处写到:“贬谪文学,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在做官不顺意时,便会作诗或妙手著文章去记叙自己的悲惨经历,往往读到这些文章诗篇便会感叹其命运之曲折,志向之坚定。在其文章中蕴藏着许多人生之道理,令人感佩。”

张逸晴同学总结道:“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谪文学。那个时代早已过去,留下的是吟咏无尽的风骚和千古不断的感喟。”

还有一些同学结合人物的生平及作为将其做了小结:

一心系于国家,即使连续被贬,仍然不放弃对于国家的忠诚,大义凛然于当下之事,算是较高的境界。——致陆游



在坎坷的境遇中,他不畏艰难险阻,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有了一番大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人民办实事,处处留有佳话。诗人也同样有着那为国报效的心作者的理想远大他的精神值得我们赞美。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他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横遭贬谪也好,自请外放也好,都没有使他颓唐丧志,不管身居何处,无论爵位高低,他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他尽管屡遭挫折却能够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致苏轼

真正的隐士所追寻的,毫无例外就是真实的自己。他们去山林、旷野、沙漠中去隐居,并不打算把那儿要当做炼狱去打磨最好的自己。而是他们把大自然当做一泓清水,洗净铅华,显现纯真。他们躲到山高水长的人迹罕至之处,为的不是为了让人刮目相看出人头地,而只是为了要涵养自己的天性与心灵。隐士们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赋予了他们深刻的洞察力和思考力。他们留下的不论是智慧的言语、无声的沉默,还是高洁的人格,在经过岁月的千锤百炼后,终究会成为时间里的金,深夜里的光,使世人贫瘠干涸的心灵终于有了可以汲取营养的沃土。——致陶渊明们

也许孩子们的文笔还很稚嫩,也许他们的探究会有借鉴的痕迹,可是我还是很欣喜于他们研究古代传统文化的热情。也许有了这一次的探究之旅,我和同学们都会对文言文的“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把“文言”引向“文化”,是我文言教学孜孜不懈的追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11:54:48 | 只看该作者
把“文言”引向“文化”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学习心得

       武汉七十三中学   许巧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17: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