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1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动任务单 探究促我行——以八下语文“演讲”单元为例谈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0 14:0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统编新教材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该单元的设置不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易操作的框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意图

首先,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走向课外,由静态走向动态,也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不断成长升华,新教材设置了活动探究单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活动,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己弱势的部分,以扬长避短,不断发展。

其次,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有利于改变传统语文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讲的多,学生做的少,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根据活动任务单的安排,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只有在课堂上重启发、重合作,才能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成长。

第三,活动探究单元更像是“群文阅读”或“专题阅读”, 它改变了传统语文单元教学的内容。该单元的课文不再局限于单篇课文的学习,而是以一组或一类的方式出现,课文的学习是由一篇到一组,由一组到一类,由课内的阅读到课外的实践,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篇篇精析、课课精讲”。而是要求教师打破常规课堂,真正地让学生以新闻的方式了解新闻、以演讲的方式践行演讲、以诗歌的方式品味诗意、以戏剧的方式体验戏剧。

二、“活动·探究”单元的主要特点

统编教材新增加的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分别为八上的新闻单元、八下的演讲单元、九上的现代诗单元和九下的戏剧单元。

活动探究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每个单元由活动任务单、任务说明、课文组成,辅以旁批、注释、补白、技巧点拨,未设置思考探究(但九下的戏剧单元因其篇幅较长、理解难度较大除外)。

活动任务单对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做了概要说明,以方便学生总体把握。任务说明,对该任务包括的学习活动及其要求做了具体解说。旁批、补白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撑。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具体分布如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1-10 14:03:47 | 只看该作者
年级
单元
学习内容
活动任务单
八上
第一单元
新闻
任务一:新闻阅读
任务二:新闻采访
任务三:新闻写作
八下
第四单元
演讲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
任务二:撰写演讲稿
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九上
第一单元
诗歌
任务一:自主欣赏
任务二:自由朗诵
任务三:尝试创作
九下
第五单元
戏剧
任务一:阅读与思考
任务二:准备与排练
任务三:演出与评议
每个单元目标明确,方法清晰,层层递进。任务一主要侧重文本的阅读和探究。通过这一任务的学习,意在让学生了解该类文体的特点,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为后面的任务打下基础。任务二由阅读转为实践,引导学生去实地采访、去模拟演讲、去比赛朗诵、去排练剧本,把课堂延伸至课外。任务三则把语文由课外再次回归课内,把落脚点落在了写作上,让学生根据采访撰写新闻稿,把演讲词演讲出来,或者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诗,也可以对排练的戏剧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  以八下“演讲”单元为例谈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设计
本单元设置了三个任务,分别是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赛。三个任务由读到写再到综合活动,由相对简单到逐渐复杂,各环节相互区分又紧密联系。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在单元中的角色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时,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最后一次讲演》是即兴演讲,有着极强的现实性,整篇演讲词激情澎湃,学生很难模仿,学习时可以以欣赏、体会为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在庄重场合的正式演讲,知识性、逻辑性较强,学习时应该以梳理内容、把握思路为主。《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举例很多,坦诚而幽默,学习时可集中关注演讲者是怎样在轻松的“闲聊”中分析年轻人关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的。《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格局宏大,立意高远,学生要尽可能理解作者观点,同时可重点品味作者富有哲理的分析。
据此,教师可以以任务为模块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0: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