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登录校讯通的时候,月牙091112向我推荐了她的文章《请记住学生的“名字”》,并让我予以回复,从我的角度谈一下,盛情难却,首先将她的原文转载如下:
在课堂上,我们是否也会经历过这些:
提问时,忘了某同学的名字,而没有给他回答的机会;即便让他回答问题,也只是打个手势,或是叫学号;有时,我们也会以我们很熟悉的同学为中心,XX同学左边,右边,前边……的同学来回答一下……
也许,有些教师认为这并没什么,只不过是极为寻常的没点名字罢了。可大家一定不知道,点名的背后却隐藏着孩子们诸多的不满,抗议?
镜头一:
某教师,自认为很聪明的点名方法——把不认识的落下,最后再问“还有谁没被点到啊?”
又接新班时,点到一名叫“张永昶”的学生——卡壳了。又用了以往惯用的方法避之。谁知孩子们雪亮的眼睛早就看出了端倪,合伙欺骗了老师——给老师一个错误的答复。这样不负责任的老师能赢得孩子们的尊重吗?
镜头二:
某少年犯,常被组织去少管所听报告。在与作报告教师闲聊时,对教师提出的唯一的要求竟是——希望教师能在报告会上点一下他的名字。
也许一次点名并不是什么大事,却能让此时身为少年犯的他重温作学生的感觉,重新体会身为一名学生的幸福,重拾儿时的梦想……我们教师时常不经意的小作为就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镜头三:
某教师在课堂上就遭遇了不能叫出学生名字的尴尬。当他点到某同学时,说:“请班长XX的同桌来回答这个问题!”连说几次,这位同学才站起来,且一字一顿地报上自己的名字。当老师强迫自己镇静下来后,再一次点他的名字,示意其回答问题时,这位同学马上站了起来,表情里充满着喜悦和自信,回答的相当完美。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记住学生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第一次课堂接触时,能准确地点出同学们的名字;路上偶遇同学时,能不假思索地叫出他的名字;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能清楚地点出被提问同学的名字;
其实,这也是给予给学生的一种无形的鼓励,支持与表扬。学生们会更加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会更充满激情与热情地去学习,会更加幸福地去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那就请广大的教师一起努力践行之——记住学生的“名字”!
首先,我要表达的是我们作为教师,要积极地记住所教学生的名字,以及可能接触到的人的名字,不仅是一种人际间的尊重,也是反映了一种重视,告诉对方,你在我心中分量有多重,我很在乎你,等等。如文中所述,出人意料地叫出学生或谈话对象的名字,很容易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使谈话有时变得轻松,易于激发一种幸福的激情,让人情动其中。
但是,正如文中所述,记不住学生姓名的事情时有发生,情况也各有各的不同。
比如文中列举的第一种情形,不能因此将老师的责任心予以否定。如果教师没有责任心,遇到文中出现的陌生名字,所谓的碍于面子,连问都不问,完全回避,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发生。从文中的叙述来说,已经归结于了教师在耍小聪明,是不是太具有导向性。难道我们就没有遇到过名单和实际人数不服的情形。当然,如果教师真的因个别字不认识,也尽可不必难过,汉字又有多少人能全认得情,我们遇到这种情形,我们完全可以说,“不好意思,还有谁没有被点到姓名,请你告诉我好吗?”或者把名字抄在黑板上说,“很不好意思,这个名字中有一个字我不认识,大家能教会我,成为我的一字之师吗?”不因自己的无知而悔恨或者掩饰,因为自己的诚信和诚恳而让孩子们感动,继而肃然起敬。
对于第二种情形,应试情况而定,如果是在熟人之间,的确可以,而且应当提及姓名,尽量不用代号相称。但是,如果涉及到未成年人隐私的事情,最好还是用化名,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对孩子本身的保护和尊重。至于以后孩子长大后能不能正视过去,提及往事,那是以后的事情。不因学生的一时冲动,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也冲动,依法治教,冷静中保持文明。
对于第三种情形,当时具体什么状况以及师生关系如何我不能得知,但是我敬佩这样的学生,同时为这个老师的忍耐力致敬,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忽然想提问一个学生,却想不出学生的姓名,我会说出第几横排,第几纵排,条件允许,我还会走过去,请出这位学生。如果是熟悉的陌生人,为了不造成伤害,我会课下依靠其他途径记起他的姓名。如果是接触不久的学生,我会直接问一下他的姓名。
总之,记住他人的姓名,在交际中有时举足轻重,但由于状况不同,我们也会有时记不起某些姓名,只要态度诚恳,肯做自我批评,一样可以在诚信中得到宽容,赢得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