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在“应当”和“不当”之间的思考》是马老师在谈到如何提高学生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时,引用的一个案例。案例反映出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两大偏差:一是道德教育的注意力偏于两极——即对“不当”行为的矫正和对“应当”境界的提倡,而没有给合乎“正当”的行为以充分的肯定,这往往使我们的道德教育缺乏广泛的基础性和可接受性;二是对于“应当”境界的提倡,即自律道德的培养,往往仍然诉诸权威的力量,忽略道德主体动机的激发和情感的升华。
是的,没有人有“用鞭子把孩子赶到天堂的权利”!可是,对德育目标过高的追求,常常让我在实际教学中差点儿“急功近利”。这是去年发生在我们班的一件事:
上午最后一节是自习课,因为人人都有任务,所以教室里显得特别安静。突然,一股异味扑面而来原来是坐在前排的王羿博同学呕吐了。随着异味的扩散,学生也随之骚动了起来。有的去开窗户、有的捂住了口鼻、有低头写作业的,还有个别同学喊“毒气,快捂住口鼻!”……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评论,王羿博显然有些受不了。在这样的情境中,作为班主任深感自己的失败。当决定亲自出马时,何天思毅拿了一答卷卫生纸、张蕴睿拿了扫把和垃圾斗走了过来,两人一边清扫,一边安慰大家:“没事,睡没生过病呀!”
异味没有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被两位男孩的助人品质感动是其一,其他同学冷漠的表情,我不能释怀!因为临近下课,就让学生评价事情发生后自己的表现。因为我生气的表情,我想:多是一些批评之类的话,也算是教育一下吧。翻看纸片,我的思绪被打乱。“我想帮,但我也会吐的……”“因为在自习,我不知道是否可以离开座位……”“我在写作业,没有注意到……”“我不知道该怎样打扫……”我渴望的效果没有达到,反而是一堆理由。面对这些合情合理的理由,我决定召开“羿博吐了之后……”主题队会,让同学们对此展开讨论。因为脏、难闻,每个人的助人能力不同,大家认为以上三种行为可以理解。在此基础上,升华何天思毅和张蕴睿的助人为乐,就显得难能可贵(大肆表扬)。在这样的氛围中,个别大喊大叫的同学显然有些不好意思……
自己的亲人体验和马老师的报告结合起来,才深深地意识到:自律道德发生的前提是道德信仰的确立,这是一个知、情、意、行综合提高的过程。只有引导受教育者走入大量看似无心插柳、实质精心构思的道德情景中,才能获得潜移默化的效果。急功近利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奏效的。
百花齐放固然绚丽,而含苞待放未尝不是一种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