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角,学生有很多的感性经验,因为生活中有很多的角。但是,如何去描述角的概念,并不容易。
四年级的数学课本上是这样定义的: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概念告诉我们,角是动态形成的。因此,教学时,我从运动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本子上按照下面的方法来画图:
1、点一个“点”。2、从这个“点”引出一条射线。3、从这个“点”再引出一条射线。
学生画完之后,我问学生,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学生几乎不用思考,是“角”。“那么,从刚才画角的过程当中,你们感觉什么是角呢?”我问。
学生思考后回答:“从一个点引出了两条射线,就得到一个角。”看来,学生对角的认识比较到位。接下来,我让学生看一看角的组成。板书如下:
1、点一个“点” 顶点
2、从这个“点”引出一条射线 边
3、从这个“点”再引出一条射线。 边
这样,角的组成正好与画角相吻合。
认识角后,要学习角的度量。按照以往的经验,角的度量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问题主要是学生不知道该读外刻度还是内刻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这样教学的:
当两个角的大小无法直接判断的时候,就需要工具来测量,由此引出测量角的意义和测量角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测量角的大小,必须有合适的工具。课本上明示: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用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用合适的角作单位,学生是不明白的。我帮助学生来搭脚手架:测量图形面积是以什么图形作单位的?测量物体的长度又是以什么图形作单位的?由测量面积用正方形作单位到测量长度用线段作单位,帮助学生理解测量角的大小,就要用角作单位。由此,引入认识量角器上1°的角,让学生明白被测量的角中包含有几个1°的角,就是多少度。
怎样认识量角器呢?我又给学生搭了脚手架,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张学习纸,纸上清晰的复印着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右手指着图纸上的介绍,左手拿着量角器找相应的部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刻度、90°刻度线,一一找到。有学生提出,量角器的左边有0刻度线,右边也有0刻度线,这是怎么回事?这正是量角读数时候的难点。我让学生说看法,一个学生说左边的刻度线是测量向左开口的角用的,右边的0刻度线是测量向右开口的角用的。这是学生本真的发现和思考,我给予了肯定。但是,学生的回答只是说到了表象,没有说到问题的本质:在测量时,角的一条边与左边的0刻度线重合时,看另一条边对应的度数,要读外刻度上的度数。角的一条边与右边的0刻度线重合,看另一条边对应的度数,要读内刻度上的数。这样,读出来的度数才是角的实际大小。而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正是如此。因为还没有让学生量角,我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告诉学生,“你说的有道理,但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还会有新的发现。”
认识过量角器,设计了两道题,第一道是标出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二是把不全面的量角器补充完整。
这时候,按照以往的流程,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来测量角了。课本上很明确的指出量角的步骤:1、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 顶点 )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2、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度数 )。很多数学老师会帮助学生总结量角做到三重合,但是效果并不好。一是遇到开口不是向左或向右的角时,量角器不会正确摆放,二是摆放正确后分不清读内外刻度。
基于此,我学习华应龙老师的做法,让学生先在印制好的量角器图纸上画出规定度数的角。然后,总结在量角器上画角的方法。以画30°的角为例:1、在量角器的中心点一个“点”。2、从这个“点”引出一条射线和0°刻度线重合。3、再从这个“点”引出一条射线和30°刻度线重合。在量角器上画角的方法,正好又与学习角时画任意一个角的方法相同。
学生会在量角器上画角了,我就放手让学生量角。我发现学生很自然的把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条边与0°刻度线重合,另一条边对应的刻度是多少,几乎没有读错的。看来,前面做的工作还是有成效的。让学生联系在量角器上画角和现在量角,方法基本雷同,只不过一个是画,一个是读。出示课本上量角的步骤:1、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 )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 )。2、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学生读第一遍,填空的内容脱口而出,真是一笑而过。
学生会用量角器量角了,会不会画出制定度数的角呢?画角,是学习过角的分类之后的内容。但是,我想让学生试一试。布置的作业是:1、画一个任意的角,量出度数。2、画一个70°的角。我巡视了一圈,发现画70°的角没有问题,又让画了一个130°的角。批改作业的时候,让学生在我的面前一个个的进行测量,只有五六个学生画错,错误的原因是内外刻度没分清,画的130°还是70°。让他们和前一个70°的角对比,自己都笑了,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学生是如何画的,我没有调查,但可以肯定,方法不会错。
三步画任意的角,三步在量角器上画角,很自然的学会了量角。至此,学生又不费吹灰之力就会画制定度数的角。三步“角”逐成功,有点小小的喜悦。
总体来看,学习这部分知识,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建立数学活动经验,困难也就变得简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