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首先要学会放弃“知识权威”意识,放弃“管人”意识,放弃“布道者”意识,真正成为学生思考、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在课堂上,要还学生一个开阔、自由的空间,留一段学生筛选、判断、推理、验证的时间,让他们有尽可能多的机会自己思考、自主判断、勇于质疑。教师只能去开启学生的心智,而不能代替学生去观察、去思考。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凸显学生思辩的品质,提高学生课堂听讲效率。
当前新课程改革下,教材的开放性又为教师的思辩预留了十分广阔的空间,我们一线教师要学会思索教材和教学方式,并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不能再是借各种“讨论”“问答”等方式来完成教材内容移植到学生头脑储存的过程,而是教会学生批判地思考教材进而生成体验、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精神的过程,是学生在思辩中蜕变的成长发展过程。我认为在构建的思辩课堂上,凡是通过学生自己思索能获得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思索解决;凡是通过自学还不能解决的,尽可能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与同桌合作解决;凡是通过两人合作仍未能解决的,尽可能让小组间讨论解决;凡是问题在小组间依然未能解决的,尽可能在全班质疑中解决,若质疑还未能解决,教师应立即铺设思维台阶,让学生“跳一下,就摘到桃子”,从而使问题在反思、答辨中解决,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作思辩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听讲效率。
初中阶段是为一生学习打基础的阶段,整个三年的教学都得有“习惯”意识、“方法”意识,而且刚上到初中来就要尽快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否则,坏习惯养成了,非常难改。比如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地读课文,“龙飞凤舞”地潦草书写,写完作文不自己修改一两遍等坏习惯是非改不可的。下面提示几种学习语文的习惯,只是举例性的,希望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种学语文的好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