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介绍】 【新课导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网民行列,互联网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今天,让我们走进网络世界。 导入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的引言,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 生活中,你经常借助互联网做哪些事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互联网不断普及,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娱乐、学习等。互联网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例如,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出门旅游经常迷路;有了互联网,我们开启导航系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最省时的路线。 【新课学习】 一、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一)网络方便信息传递和交流 活动情境: 教师呈现教材第10页“运用你的经验”,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探究。 教师提问: 如果没有互联网,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查阅某一方面的知识,往往要去图书馆,经过一定的借阅手续,才能找到相关书籍;有了互联网,我们打开搜索引擎,很快就可以搜索到一系列相关内容,省时高效。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知识和信息主要通过书籍、胶片、磁带等介质存储。书籍、胶片、磁带携带和存储都不方便,数量较多时,人们更难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类知识和信息。而且这些存储于不同介质上的知识和信息互不关联,很难共享。互联网出现后,知识和信息不再受介质的束缚,只要有人愿意将它们在互联网上共享,知识和信息就可以在网络中自由传递。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电脑的存储空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信息交流的速度越来越快,从而实现了海量知识、信息的高速传递和共享。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座拥有海量信息、开放的移动图书馆,不仅给人们提供信息,而且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渠道。因此,网络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生活因互联网而更加丰富多样。 (二)网络促进人际交往 活动情境: 教师呈现教材第11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介绍自己所经历的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网络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 教师提问: 结合图片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说说网络给人际交往方式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探究与分享”中的信件、电话、台式电脑、智能手机代表着人际交往方式的不同阶段。互联网出现前,人们在无法面对面沟通交流时,往往需要写信。后来,人们逐渐使用电话这种更加直接的方式来沟通。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我们能随时跟世界各地的亲人和朋友交流互动,不但可以互相听到声音,还可以互相传递照片、音频、视频等,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是网络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新特点。从“探究与分享”中台式电脑所代表的有线互联时代,到智能手机所代表的移动互联时代,我们看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交往方式正在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便捷。 (三)网络让生活更加便利和丰富 活动情境: 教师呈现教材第11—12页“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网络购物经历,与同学分享内心的感受。 教师提问: 1.你有网络购物的经历吗?如果有,你通过网络购买过哪些商品? 2.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购买生活用品、购买服务、订阅新闻资讯,还可以购买课程进行在线学习。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借助互联网,不用舟车劳顿,就可以结交朋友、查阅资料、购买商品、寻医问药、休闲娱乐、获取知识等,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二、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一)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活动情境: 教师呈现以下材料。 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围绕良种繁育、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储等环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能。二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强化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产销对接,加强农村网络宽带、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推动解决农产品“难卖”问题。三要鼓励社会力量运用互联网发展各种亲农惠农新业态、新模式,加大对农户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使手机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使互联网成为助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设施。 教师提问: 互联网对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教师也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选取其他领域“互联网+经济”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农业看起来离互联网很远,但“互联网+农业”的潜力是巨大的。互联网出现之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销售、消费都以线下、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进行生产、销售和消费。“互联网+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促进行业的升级换代,开拓更广阔的销售市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交叉渗透,“互联网+”不再限于农业,而是已经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深度融合,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另外,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使经济社会变得更加有活力,使经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活动情境: 教师呈现教材第12—13页“探究与分享”。教师指导学生登录中国政府网相关页面,浏览“我向总理说句话”等栏目中的群众留言和问题反馈,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了解的当地政府汇聚民意的渠道。 教师提问: 政府开通这样的网络渠道有什么作用?(提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某一条留言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在“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的留言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参与建言献策。除了“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我们还可以通过微博问政、市长信箱等途径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互联网和民主政治的融合,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这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当然,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也要注意:表达诉求一定要理性客观,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依法有序积极表达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做负责任的公民。 (三)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活动情境: 教师呈现教材第13页“探究与分享”,介绍物联网的概念和应用,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享。 教师提问: 物联网和互联网有什么联系?根据你的经验,物联网还有哪些常见的应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因此,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基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物联网适用于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例如,当我们驾车使用手机导航时,物联网会将我们的位置和车速发送给相关软件,这些软件将用户发送的信息汇总生成实时路面交通信息,驾车人就可以查询到路面拥堵的情况。互联网促进了科技创新所需的物质与信息资源的快速流动,加速了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促进了科技创新。 此外,在文化领域,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和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故宫举办了网上观展活动,人们动动手指,就能进入太和殿,近距离观赏故宫文物,满足自己的观展需求。 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众多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教师可以进一步呈现教材第14页“阅读感悟”,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使用大数据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懂得大数据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进一步感悟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 三、网络是把双刃剑 (一)网络信息参差不齐 活动情境: 教师呈现教材第14页“探究与分享”,学生结合该栏目分析网络谣言的危害,分组讨论预防措施。 教师提问: 1.网络谣言有什么危害? 2.怎样防范网络谣言?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在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参与信息发布。信息变得丰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更加纷繁复杂、真假难辨,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有的人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误导大众;有的人随意宣泄情绪,谩骂、中伤他人,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有的人实施网络诈骗,侵害他人利益;有的人恶意发布暴力、色情和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造成恶劣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呢?教材第15页“方法与技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具体方法。从大家分组讨论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层出不穷,但只要我们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被小恩小惠蒙蔽双眼,就不会上当受骗。面对网络谣言,要及时澄清事实,善于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 (二)沉迷网络危害多 活动情境: 教师呈现以下材料。学生结合自身或身边人的经历,分组讨论。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网游用户规模庞大,从小学生到中青年都有沉溺于网游的玩家。本该用于奋斗、拼搏、创新的时间却被网游抢走了。 教师提问: 沉迷网络有哪些危害?(提示:教师也可以选取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真实案例,但要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容易让我们沉迷,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大量冗余信息干扰人们的选择,耗费人们的时间;碎片化信息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一些人因沉迷网络、虚拟社交而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我们每天通过手机等工具快速阅读大量信息,貌似知道得越来越多,实际上可能理解、思考得越来越少。长此以往,我们容易养成没有耐心、“肤浅”的习惯。 (三)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活动情境: 教师呈现教材第16页“探究与分享”,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组讨论并分享。 教师提问: 1.你或家人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的事情吗? 2.我们应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今天,智能手机等工具的功能日益强大,个人的诸多信息也存储在这些工具里。在生活中,有些人缺乏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的意识,有意无意地在网络平台、社交软件上泄露自己的信息。例如,有的同学随意在网上公开自己的照片、联系方式,导致被骚扰甚至利益、安全受到侵犯。 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相关链接”。国家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对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的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作出规定,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他人人身利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课堂总结】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参差不齐,沉迷其中容易影响学习和生活,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我们要理性看待互联网,合理利用互联网,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