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以礼待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于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文明有礼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从态度、用语、仪表等方面提升自己,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 重点难点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在实践中自觉做到文明有礼。教师可以通过观点讨论、典型人物分析等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礼的兴趣和尊重之情,帮助学生理解礼的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做文明有礼的人。 课时安排 本框建议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介绍】 【新课导入】 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导入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运用你的经验”中的材料,教师可以请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再现情境并分享感受。 教师提问: 1.你认为小岩哪些方面做得不合适?应该如何改进?(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态度、行动等方面表现应有的礼仪。) 2.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会有什么反应?会如何做?(提示:教师引导学生避免就小岩的行为发表过激言论,帮助学生明白客人的反应也体现了他们的素养,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小岩不顾及长辈,抢先占座且把脚放在茶几上,对长辈打招呼不理不睬,菜刚上齐就抢先夹菜,这些都是不符合礼仪的行为。不注重礼仪的行为会让人感觉不被尊重、不被重视,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人际关系和谐融洽。餐桌礼仪是中国礼仪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小岩应该重视家人和长辈的需求,和长辈的朋友们打招呼,等长辈夹菜后再夹菜等。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在场的客人可以委婉地向小岩指出不当之处,并告知改进的方法,或者奉劝小岩的父母提醒小岩注意就餐礼仪。切忌当场表现出明显的反感情绪或语言极端。 【新课学习】 一、待人礼为先 (一)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相关链接”中的两句古语。 教师提问: 1.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提示:教师提供古语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古语的含义。) 2.你能举出哪些与这两句古语相关的例子? 3.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中国传统的礼仪慢慢淡化了。有同学认为:“很多传统礼仪都很烦琐,社会在发展,我们没必要学习和践行。”也有同学认为:“中国人就应该坚持学习和尊重传统礼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你同意这些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提示: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既不能局限于旧规矩,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礼仪,而应该结合时代要求加以继承和发展,使其适应今天的社会生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不学礼,无以立”,说的是不学习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人而无礼,焉以为德”,讲的是礼是树立德行的基石,一个人不懂礼,就不会有好的品德。在社会生活中,不懂礼仪、不讲礼仪的人常常会被认为内在素养不够。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是一个人内在素养和交往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社会不断发展,一些传统礼仪因为不能适应现代生活,慢慢被人们遗弃。但也有一些传统礼仪,如过年时人们相互拜年,给对方送祝福,尊重老师和长辈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些礼仪。对于中国传统礼仪,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批判继承,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二)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8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并结合日常生活发表观点。 教师提问: 1.你生活的小区存在哪些不文明行为?这些行为给小区居民造成了哪些影响? 2.你对文明小区的期望有哪些?(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小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发表观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不文明行为反映一个人内在修养不足,会给周围的人带来烦恼和麻烦,甚至会引发争吵和冲突。相反,如果人人都讲文明礼貌,人们的关系会更加和谐,矛盾和冲突会减少,社会也会更加安定有序。文明礼貌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诚恳、谦逊、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使对方感到亲切、感受到尊重,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团结友爱,同时也会使我们的小区乃至整个社会更加安定有序、文明祥和。 (三)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8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1.你觉得观众鼓掌时,选手可能有哪些感受? 2.观众给予外国选手掌声,体现了我们对待外国选手什么样的态度? 3.我国外交部经常提醒出国游客遵守该国法律法规,行为文明有礼。你觉得外交部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提示:本材料可以替换为国内案例,例如,在天安门广场上观看升旗仪式的视频,或者学生参加升旗仪式等活动的视频,教师引导学生在观看后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明确文明有礼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观众给失误的外国选手鼓掌,选手会感受到中国观众掌声中的包容、鼓励和暖意,也会被中国观众的善意和礼仪所感动。在国际比赛等场合中,文明有礼反映的不仅是观众的修养,也体现国家的形象。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如庄严的升旗仪式、震撼的阅兵仪式等,也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二、做文明有礼的人 (一)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探究与分享”中“程门立雪”的故事。教师也可以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现杨时和游酢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教师提问: 1.到程颐家求学时,杨时已经在学问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还是在雪中恭候闭目养神的程颐。杨时的行为体现出他对程颐的什么态度?(提示: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为背后体现出的个人修养和中华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 2.有同学认为,杨时和游酢的做法太迂腐了。你怎么看待二人的行为?(提示: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结合当时的情境思考人物行为所体现的品质,理解文明有礼的要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杨时和游酢程门立雪的做法,体现出他们对老师的尊重,也体现出他们的谦和态度、好学精神,这也是文明有礼的体现。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以礼相待,要态度谦恭,说话和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谈吐文雅,不说粗话脏话;与人交谈时要尊重对方,多用商量的口吻说话,不自以为是,不盛气凌人。 在评价人的行为时,更多的是关注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礼仪的具体形式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杨时和游酢谦和待人、尊敬老师的态度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师还可以补充教材第39页“相关链接”中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礼貌用语,引导学生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和使用场合,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使用礼貌用语的必要性。 (二)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方法与技能”,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除了态度和用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文明有礼?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做文明有礼的人,除了态度谦和、用语文明,还需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着装得体、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这些外在表现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美,也体现出对他人所持的平等和尊重态度。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努力做到知礼仪、懂礼仪、学礼仪、践行礼仪。 (三)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尊重他人的经历或典型人物尊重他人的事例,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 教师提问: 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到文明有礼的?以后打算怎样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我们在社会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学礼、明礼、守礼,同时要用自己的积极行动影响和带动其他人,共同营造相互尊重、文明有礼的良好氛围。 教师结合教材第40页“拓展空间”相关内容,布置作业: 1.分小组搜集社会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的事例,办一期板报。 2.结合调研结果,开展一次以“文明有礼,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课堂总结】 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能促进社会和谐,也体现着国家形象。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仪表整洁、举止端庄,需要在社会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实践。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