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期的一天,我和同学们去了象山花岙岛研学了海盐晒盐文化的活动。
到达海盐科普馆,老师先给我们播放了一下古代海水晒盐的视频,并讲述了制作海盐的过程和原理。我不禁感叹:古代时的盐农们好聪明啊,竟然能把海水和天文结合在一起,把海水变成盐。
接着,老师们带着我们进入了海盐场。这里有一块块长方形的盐滩,连着大海在蓝色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看不到边。我们发现每一个盐滩上的海水在阳光照射下,飘着白白的泡沫,一路走去每个盐滩上的白色泡沫浓度逐渐由浅到深。“这些白色泡沫是什么?”我好奇地问。“是盐花,”老师回答说:“这些盐滩分别由外到内一共有八个级别,这是当海水一级一级的进入盐滩通过蒸发调卤时出现的,等流入第八级盐滩时,会慢慢形成盐花结晶体。”
在第七级盐滩,老师和在场的盐农叔叔们邀请我们现场近距离体验“收”盐花和收盐。大家都高兴地欢呼起来。
他们让我拿着一个带有钩子的竹竿,上面勾着一根绳子,这个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盐田的一边。在盐农叔叔的指导下,我们轮流接力拉动这个竹竿,把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拉拢到盐滩的指定位置,让盐花聚集到一起。
“大家去换上专用橡胶靴,下盐滩里开始“扫”盐,把盐收上岸晒。”老师在一旁大声的指挥着。我快速穿上橡胶靴,心想:这太有意思了,以前海边踏浪,这会可以踏盐水了。我兴奋的正想用手去感受盐花时,老师叫住了我,示意我去拿着“收盐神器”。顺着老师的手势看过去,滩边摆着一把把木铲木耙。这些工具我在博物馆里看到过,我用带着黑色的“扫盐面”和朋友们围成一个圈,把盐田的结晶盐往中间推,过了一会儿盐慢慢的堆集到了一起,就像堆雪人一样成了一座“小盐山”。我们把盐堆里的盐装到篮子里,放到太阳下晒干。“好了,”老师兴奋地说,“晒足一定的时间后,这些盐就可以吃了!”离开时,盐场的叔叔们还送我们了2罐已经提前晒好的海盐作为纪念品,我好想第一时间就尝尝看呢。
通过这次海岛晒盐体验,我收获满满,知道了吃海盐的好处,知道了盐文化精深,知道了盐除了吃还能做画,这一天我过得太快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