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意识超前的宋朝——《风雅宋》读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09:1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说从关于宋代的画中我们体会到宋朝的精致与典雅,同样从一幅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我们更能体会到宋朝经济的繁荣富足,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各种意识的超前,许多做法甚至早于欧洲几百年。比如商标、广告、星座等等。

运用十二星座来分析性格、预测远程在而今成为一种时尚。中国的一部《周易》蕴藏着老祖先无穷的智慧,至今无人能够详细解释其中全部奥秘。其实十二星座的话题在1000年前的宋朝,已经跟你一样在谈论十二星座的运程了。只不过那时候不叫十二星座,叫“十二星宫”。宋朝文人聊天、写诗都涉及到十二星座,可见当时“十二星座”已经被用来推算命格与运程,与当今如出一辙。大文豪苏轼对十二星座也是颇有研究。他多次感慨自己和唐朝韩愈都是摩羯座,命格不好,注定一生多谤誉。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告诉我们:宋朝城市比明清城市更开放,图中的城门是不设防的,没有一名士兵把守,城墙上也没有任何防御工事,而明清时期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则有城门,城门外设了一道大栅栏,门内有瓮城,还有士兵把守,可谓戒备森严。如此不设防说明了宋代城市可能更加自由、开放,更倾向于民生。

一幅《清明上河图》被植入多少广告?细细观察,商业广告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有人统计过:画家捕捉到的商业广告有几十个,其中广告幌子有10面,广告招牌有23块,灯箱广告至少有4个,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有5座。从这些不同类型的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东京汴梁市场的发达与成熟,商家不但具有宣传意识,更有品牌意识。比如画面上最引人注目的“孙羊正店”酒楼的广告,不但缚有豪华的彩楼欢门,还用一只灯箱打出“正店”的名号,表明这是东京七十二间正店之一;又用一只灯箱打出“香醪”广告,表明本店出产的美酒品牌……广告史必提到的宋代商标,当属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捣药”图案无疑。这块“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块铜版印出来的印刷品,实际上就是一份广告传单。四五百年后,欧洲才出现了第一张英文印刷品广告。这份宋代出现的印刷品广告显示出宋朝商家品牌意识,不但注意对产品的推广,也懂得对品牌的经营。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反映出“汴京盛时伟观也”,就如一部宋朝社会的“小百科全书”,《西湖清趣图》让我们看出南宋城市公共设施的超前;消防设施(望火楼),每隔二百余步设立的消防站(军巡铺),每铺布置巡逻兵三至五人,“遇夜巡警地方盗贼烟火”。而直到1866年上海租界当局才建立被视为中国第一支城市消防队的“义勇救火队”。殊不知早在13世纪的宋朝就已经有了国家层面的专业“潜火队”。

《西湖清趣图》上沿着西湖边的矮墙护栏,就是当时为防止夜行醉汉跌落湖里而修的市政工程之一。图中显示的六个西湖水口就是集中供水系统的最好例证。宋政府不仅新建城市供水系统、消放设备、河渠护栏等满足市民生活、安全需求,还会提供满足市民精神需求的公共设施——西湖。《西湖清趣图》中西湖苏堤为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所筑,长堤“横截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置六桥,建九亭,以为游人玩赏驻足之地”,甚至还在路边安置了几张长凳、长桌,有游客正在长凳上休息……“瓦舍勾栏”也是满足市民更高层次之精神需求的宋代城市设施。最早的城市公园也在宋朝出现,从宋诗中提及的“郡圃”可以看出对公众开放的线索:“游人酒客兴未足,举首白日西南斜。”(北宋张耒《醉郡圃》)“百五佳时更绝晨,园丁犹未放游人。”(南宋杨万里《郡圃晓步因登披仙阁》)“郡圃”在当时的各个城市都有修建,足以说明城市公园这一公共设施在宋朝普及程度之广。

宋朝城市的“自来水”采用竹龙驱水,将建设集中供水系统纳入市政工程。苏轼为广州设计的“自来水系统”充分说明设计多么周全,也极具操作性,广州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拥有自来水设施的城市。宋画《浣月图》中的“水龙头”后面的输水管与苏轼设计的集中供水网络相接,这个建于11世纪末的城市供水设施,跟19世纪中叶近代城市出现的自来水系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宋朝,那确实是一个令我们惊叹的时代。尽管它因“靖康之耻”、“偏安一隅”被认为是积弱积贫的朝代,但依然掩盖不了宋朝在许多方面的超前意识,具有明清两朝无可比拟的辉煌与繁盛,也因之被誉为“现代的拂晓时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8 11: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