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故事 疲秦计是馊主意 郑国渠成秦更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7 09:2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地处中国西部的秦国逐渐崛起,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政治、经济、军事上都超越了东方六国。那时候,秦以关中为根据地,版图向西南扩展到富庶的巴蜀和汉中地区,接着转向东方,对毗邻赵、魏、韩三国连续用兵,夺取上郡、太原、上党等地,势力达到黄河以东。不久,秦军东进中原,夺取周王室的旧地。与此同时,秦将蒙骜伐韩,攻占成皋和荥阳,建立三川郡。成皋、荥阳是关西通往关东的咽喉要道。秦军占领成皋、荧阳,威逼东方六国 ,韩国首当其冲。



面对秦国的军事威胁,韩桓惠王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家都知道韩国势弱兵少,在军事上无法抗衡秦国,于是有位大臣提出一个疲秦计策。他说:“秦王嬴政刚继位,年龄还小,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中。吕不韦好大喜功,现在正招揽天下宾客。我们可以趁机派人去秦国,游说秦国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秦国将大量人力财物用于水利事业,劳民伤财,以致精疲力竭,自然无力向东用兵,这样韩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遏制秦国数十万大军的进攻。”韩桓惠王昏庸无能。他一听这个疲秦计,觉得费力不多,功效不小,满心喜欢,立刻决定釆纳。为实施这个计策,韩国君臣精心物色,最后决定派一位有胆有识的水工去完成这项任务。这位水工的名字叫郑国。



郑国接受任务,日夜兼程,从韩国来到秦国,投奔相国府。他声称要进献一条富国强兵的良策,可以为秦国建立万世不朽的功业。一贯重视招贤纳士的吕相国很快接见了郑国,当他了解了郑国提出的良策,立刻感觉到这个建议符合秦国一贯注重耕战的传统国策,切实可行。但他考虑到秦王嬴政刚上台,要树立国君的威信,就说:“我尽快将你引荐给秦王,一切请秦王定夺。”



不久,秦王嬴政在咸阳宫召见郑国。郑国挺胸阔步走进殿堂,秦王和满朝文武官员都投来敬慕的眼光。因为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位典型的东方男子汉,作为偏居西方的秦国君臣是很少见过的。郑国身材魁梧,宽厚的肩膀、粗壮的胳膊,显示出拥有过人的气魄与力量;浓眉大眼,宽阔的额头、深邃的目光,透露出蕴藏着超人的机智与敏锐。他满怀豪情,举止有度,自称是一位自食其力的普通水工,善于疏河导流,来自韩国。



韩国地处黄河中下游,河患频繁,在这里锻炼、造就出一批善于治理水害的专家,顺理成章。可是,秦国地处黄河中游,滔滔河水在秦晋峡谷安然流淌,根本给秦国造成不了灾害。秦国境内的泾、渭二水,流经关中平原,虽无水利灌溉可图,但也没决堤泛滥之忧。一位精明的水工来到秦国,恐怕难有用武之地。听到郑国说自己是韩国水工后,秦王表情依旧,倒是文武百官微微揺头,暗自为郑国惋惜。郑国看透了他们的心思,情不自禁地微微一笑,迈前一步,然后神态自若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良策。



他说:“‘水害’和‘水利’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有水害必须革除,无水害就要兴水利。堵塞和疏导的办法,固然是从治理水害中总结出来的,然而同样运用它们筑堤修渠,就可以引水灌田。秦国虽无水害可治,却有水利待兴。关中沃野千里,但是缺少雨水。关中东部是渭、洛二水入河之处,三水交汇,地下水位高,夏季炎热,一经蒸晒,盐碱上翻,茫茫百里,寸草难生。如果采用疏、堵之法,修筑一条长渠,引泾水灌溉农田,关中干旱之忧自然可以解除。况且泾水含泥沙极多,又很肥沃,长久靠它灌溉农田,不但可以洗刷盐碱、压制盐碱,而且可以改良土壤,令其肥沃。如此大利,何乐而不为呢?”



郑国的一席话,说的秦王喜出望外,也令秦国文武官员茅塞顿开。秦国君臣都知道,正是因为近几年关中地区旱魃肆虐,粮食歉收,军队粮草供不应求,致使秦军在取得河东和中原数城后,无力继续东进。秦昭王时代,李冰父子兴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以后,成都平原成为米粮仓,使秦国大获其利。秦国君臣对水利灌溉的益处是深有体会的,却不曾想到眼下的泾水竟有灌溉、排碱、肥田诸多好处,多亏郑国的提醒。秦王当即拍板,决定修建引泾灌溉渠,委托郑国负责设计、施工,总理全部工程。



郑国却说:“不忙!”接着,他告诉秦王和文武百官:“这项工程浩大艰巨,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秦王表示:“ 修建此项工程,一切耗费在所不惜。”他立刻下令,要各地挑选精壮劳力,并从军队抽调力量,全部投入引泾工程。年轻的秦王和满朝文武官员,谁也没有想到这项工程包藏着韩王疲秦的“祸心”。



郑国接受主持修建引泾灌溉渠任务以后,心情十分复杂。他作为间谍,是来执行韩王疲秦计划的,但是,自从他踏上秦国的土地,就感觉到这里充满勃勃生机,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社会秩序,井井有条,举国上下,奋发图强。特别是会见秦王后,他看出秦王英明果断,是个干大事业的人。秦王对他这样一位普通水工,却能以礼相待,对他所献之策,能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深信不疑,并能把这样一件关系国家盛衰的大事全部委托他办理,这实在令他感动不已。思前想后,郑国终于拿定主意,不管未来形势如何发展变化,是否能够实现“疲秦”的目的,暂时都不必去想,身为水工,就要真心实意地搞好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不久,引泾灌溉渠的勘察工作开始了。郑国率领工作小组踏遍了渭水北岸的沟沟坎坎。当地百姓听说要在这里修建灌溉渠,纷纷箪食壶浆前来犒劳致谢勘察小组。秦国民众的热情支持,更加坚定了郑国修渠的信心。



经过艰辛的勘察,郑国设计出一条沿关中平原北山南麓沟通泾水和洛水的大型渠道。渠首起自瓠口(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东流经今泾阳、三原、高陵以北,富平、蒲城以南,在龙阳镇以北注入洛水,全长一百五十余公里。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设计,因为按照设计,这条渠跨在渭北高原的二级阶地上。渭北二级阶地是连接关中盆地和北部土石山脉的由低渐高的台塬地带,地形既复杂又零碎,然而干渠一旦修上台塬,就如同甃屋行水,居高临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流域的灌溉面积。问题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一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二没有先进的勘察技术,郑国竟敢引水上台塬,其气魄何等豪迈,其胆量何等惊人!郑国凭借自己丰富的治水经验,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和肉眼,观察出渭北二级阶地西北部略高于东南部,只要借助这个坡降,渠道虽然长一些,水仍然可以畅通无阻。郑国经过精确计算,断定此渠修筑成功,就可以灌溉四万余顷田地,相当现今二百八十万亩。郑国在设计引泾灌溉渠上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技术,是多么高超,多么卓越。



引泾灌溉渠比都江堰引水干渠长一倍多,是魏国西门豹主持修建的鄴渠的十五倍。这是前所未有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经过周密勘察,精心设计,很快完成了全部工程设计方案。他把方案报告朝廷,秦王立即审核,迅速批准。不久,这项重大水利工程全线开工了。



这样一条一百五十余公里的渠道,需要有定量的进水,引水系统是关键工程,而引水口的选泽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泾水自甘肃流入陕西,斗转蛇行,流经彬县、永寿、淳化、礼泉一带的崇山峻岭之中,咆哮奔腾到泾阳,直奔关中平原。相传,郑国到泾阳一带勘察。当他来到仲山西边的瓠口,立刻被这里的天然地形吸引住了。这是一条狭长的河谷,两头宽阔,中间狭窄,很像一个倒放着的葫芦。这样的地形可以引入大量水,而且容易控制,郑国决定把渠首设在瓠口。



瓠口的地貌很特殊,河床中柱石林立。这些柱石是被激流长期冲击而形成的中流砥柱,它们稳固地屹立在峡谷中。郑国望着这些柱石,心情无比激动,默默地感谢上苍,赐给他修建拦水堰最理想的“骨架”。另外,瓠口一带是石质河床,河床遍地都是零碎的石块,筑堰所需要的材料可以就地解决,这再好不过了。



郑国指挥民工用柳枝荆条编成圆形大筐,就地拣石块装满大筐,古人称之为“石囷”。然后按郑国设计的线路,把石囷推到河中排列成行,每行用石囷一百多个,一层层堆砌起来,总共立石囷一百二十多行,这样,一个立体长梯形的拦水堰就筑成了。由于河中有柱石作骨架,堰体非常坚固结实。拦水堰修成的方向是从西北向东南,跟泾水流向构成适当的夹角,这样相对减小了水流对堰坝的压力,同时又加大了进水量。



泾水从崇山峻岭中奔腾而来,挟带大量泥沙,泥沙沉淀淤积,很容易堵塞渠道,所以,引水处的排沙问题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效果大小和寿命长短。郑国又指导民工修建一条十多里长的引水渠,同样与泾水流向交成一定角度,以增大进水的流速,防止入水口淤积泥沙。这条引水渠修成自高渐低的坡度,渠宽六丈,深四丈,渠底与水面有六丈高差,这也能起到减少淤积的作用。在引水渠的尾端,郑国还特别设计了一条退水渠。它既有排沙的作用,又能在洪水季节把引水渠中过量的水退还泾水,以确保渠道的安全,从而达到自然控制引水流量的目的。渠首工程的设计、建筑非常巧妙。



与渠首工程同时,沿关中平原北山南麓,干渠工程由西向东逐渐展开。修建干渠困难重重。首先是仲山西面的许多山冈土丘阻挡住渠道。郑国调动大量民工,发扬“蚂蚁搬泰山”的精神,劈开山冈,挖掉土丘,渠道不断向前伸展,终于排除了障碍,并取得在土石地段施工的经验。



接着,干渠在北山峪口遇到许多条南北走向的天然河流,其中较大的有冶峪河、淸峪河、浊峪河、沮水、漆水等。在当时,干渠要横渡这些河流是一个难题。郑国反复勘测这些河流的流向与流量,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多次试验,创造出两种极其巧妙的工程技术,后人称之为“橫绝”和“假道”。



在冶峪河与清峪河上,郑国根据它们流量不大的特点,采用堆石囷的办法,加固河水与干渠交叉处南岸的渠堤并使其保持一定高度,让河水自然流入干渠,而山洪暴发时,河水流量猛增,多余的河水会翻过南面堤岸,顺着原来的河道流走。这种看似简单的“橫绝”办法,让两水交叉通过,实际上相当难控制,缺乏认真研究和精心设计很难成功。



浊峪河南流,在接近干渠处,突然变向,改道东流数里,然后再继续南下。郑国便将浊峪河东流的那段天然河道作为干渠水道,使渠水与河水混为一流。这就是“假道”。又用河水补充了渠水,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在假道尾端,郑国修建泄洪设施,确保洪水到来,不至于毁渠成灾。采用假道技术的渠段不只这一处。



干渠横渡沮、漆二水最为困难。沮、漆两水南流,中途汇合为一流,就是现在的石川河。石川河流量大,渠道橫渡非常困难,就连后世的一系列引泾灌溉渠,都被限制在石川河以西。为了解决干渠东渡沮、漆两水的难题,郑国采取了“分而治之”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先从河水中引出一支向东流入干渠;另一支采用上述“横绝”的办法,循故道继续南流入渭水。穿过沮、漆二水工程的成功,大大扩大了灌溉区面积。



“橫绝”和“假道”技术,不仅使渠道穿越了众多河流,同时还利用众多“客水”,在中途为渠道增加水源,假道渠段又为全部工程节省了人力、物力和工期。这是引泾灌溉干渠工程最令人称绝喊妙的地方。



十年的光阴过去了。郑国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秦国上下付出巨大代价,一条引泾灌溉渠即将大功告成。这一天,秦王突然下令全线立即停工,并派人把郑国押解到咸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原来,韩桓惠王派出郑国以后,随时注意秦国的动向。秦国几十万人投入水利建设,确实给韩国带来几年喘息的机会,所以,起初几年韩桓惠王自以为得计。可是如今眼看引泾灌溉渠修成,秦国就要受益,他自觉事与愿违,于是故意泄露郑国的身份,想借秦王之手杀死郑国,使引泾灌溉渠功亏一篑。秦王得知韩王的疲秦计划,恼羞成怒,立即派人捉拿郑国,准备处以极刑,并想武装修渠民工讨伐韩国。



郑国被带到咸阳宫。秦王政当着文武百官,审问郑国:“你来秦国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郑国从容不迫地供认:“韩王设下疲秦计,我当初确实是为执行这项任务而冒着危险来秦国的。”郑国的镇静、坦率倒让秦王和文武群臣吃了一惊。



郑国接着说:“修建引泾灌溉渠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误。秦王您把这么一件大事交给我办理,您对我的信任和关中百姓对我的支持,令我感动。我是一名水工,我愿意这项前所未有的、富国利民的水利工程成功。它的成功,对于韩国说,得到的只是几年喘息的机会;而对于秦国说,得到的是又一个米粮仓,它可以支持秦国统一天下,建立千秋万世不朽的业绩。杀掉我这个小小的水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可惜这项宏伟的水利工程就要功败垂成了。”



郑国光明磊落的态度,句句在理的言论,使秦王愤怒的情绪逐渐恢复平静,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住点头,显出同情郑国的神色。冷静下来的秦王,觉得郑国说得有道理。于是,他转怒为喜,让郑国立即返回工程现场,继续主持修渠工作,并命令举国上下,全力以赴,尽快完成任务。



大约在秦王嬴政十二、三年间(公元前235~前234年),全长一百五十余公里的引泾灌溉渠及其配套工程都胜利竣工。



试放水的那天,滚滚奔腾的泾河水从拦水堰旁顺畅地流进引水渠,接着,欢腾而驯服地进入干渠中,然后平稳地向东流淌。渠水“橫绝”冶峪水和淸峪水,随后“假道”浊峪河,再东渡沮、漆二水,又“橫绝”频水,最终注入北洛河。一路上,干渠不断分水给支渠,灌溉着支渠附近的农田。干旱多碱的渭北大地贪婪地吸吮着甘泉,从此它得到泾河水的无私的滋润。干渠沿途数十万民工和灌溉区的民众,兴高采烈,像过春节一样的欢腾喜悦。人们一遍又一遍地高呼郑国的名字。



引泾灌溉渠成功的消息传入咸阳宫。第三天,秦王嬴政就亲自到瓠口来视察,随后又沿干渠走了一段,他一边走,一边看,还不时地询问灌溉的情况。视察结束时,陪同前来的官员请秦王给这条渠起个名。聪明的秦王略加思索,便说:“就叫郑国渠吧!”



郑国渠投入使用不几年,经济效益就充分显示出来。《史记·河渠书》说:郑国渠建成后,用挟带泥沙的渠水,灌溉渭北平原的盐碱地四万余顷,每亩产量能达到一“钟”,约合现在二百斤。于是关中的盐碱地变为肥沃的田地,从此没有灾年。到汉代,又建成一条引泾灌溉渠,从瓠口而入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县)全长一百多公里。修建这条渠的倡议者是赵中大夫白公,所以命名为“白渠”那时候,关中灌溉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田于何方,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郑国渠的建成,使秦国关中农业生产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大增强了国力。公元前230年,秦内史腾率兵灭掉韩国,俘虏韩王安。韩国成为东方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消灭的国家。



郑国渠流淌了一千多年,到唐代淤废了。但郑国开创的引泾灌溉事业,世代相传,至今也没废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5: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