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故事 灌输益部成尧甸 疏凿岷源绍禹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4 10:3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鱼嘴分江内外流,宝瓶直扼内江喉。

成都坝仰离堆水,禾稻年年庆饱收。

李冰父子功劳大,作堰淘滩尽手工。

六字遗经传不朽,友邦人士共钦崇。



这首诗是1959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陪匈牙利贵宾参观都江堰利时留下的。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北的岷江上,是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它的修建使得饱受水旱灾害的成都平原变为旱涝保收的米粮仓,被人们誉为“天府之国”。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至今还发挥着经济效益。这项工程以其设计之科学、规划之完美、布局之合理、取材之简易而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当你到都江堰游玩的时候,当地老人时常绘声绘色地给你讲述这样一段故事:



两千多年以前,成都平原并不是“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米粮川。那时候,这里春旱秋涝。春天旱得田地龟裂,人们披星戴月,挑水抗旱,好不容易插上秧,点上豆,经历一个夏季,风调雨顺,人们盼望着有个好收成。可是,就在水稻吐穗、豆秧挂角的节骨眼上,蜀郡西北山区连降暴雨,岷江水位陡增,那滚滚滔滔的洪水,冲垮堤岸,几尺高的浪头,像张开血盆大口的巨蠎,吞没了一片片庄稼,冲毁了一座座房屋,害得老百姓扶老携幼,四处逃难。待到洪水过后,老百姓重返家园。当地的土豪劣绅勾结贪官污吏,硬说洪水是百姓得罪江神造成的。为了平息江神的怒气,他们要从老百姓家的姑娘中挑选美女,去给江神做媳妇。他们强迫老百姓家家户户出钱,为选出的美女准备嫁妆。大巫、小巫装神弄鬼,把选出的美女打扮一番,然后吹吹打打到江边,把一位好端端的姑娘投入江中,算是和江神成亲。就这样,年复一年,相沿成习,不知道有多少位无辜的民间姑娘葬身鱼腹,也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用血汗换来银钱流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私囊!



这一年,新太守李冰来蜀郡上任,正赶上给江神娶媳妇。岷江东岸的江神祠外高搭神棚,张灯结彩。祭祀江神的长案上摆满丰盛的供品。前来观看给江神娶媳妇的群众,黑压压的一大片。这是当地的一件大事,没有不请新任郡守主祭的道理。李冰接到请柬,并不推辞,欣然允诺。吉时一到,李冰出现在供案前,只见他端起酒壶,斟满一杯,先敬江神;接着给自己斟满一杯酒,双手捧杯,一饮而尽,再看看敬江神的那杯酒却纹丝未动。李冰勃然大怒,猛地用手一拍几案,“啪”的一声响,把敬江神的那杯酒震翻,酒杯滚落在地,摔得粉碎。他斥责江神:“不饮敬酒,傲慢无礼!”说完,一阵清风骤起,李冰不知去向。



不大一会儿,只见江水翻腾,巨浪排空,两条长龙在江里廝杀,时而白浪翻起,压下黑浪;时而黑浪腾出,遮盖白浪,刹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原来,白龙是李冰变的,黑龙是江神变的。李冰的儿子二郎请来天兵天将观战助阵,可是李冰跟江神打得难解难分,他们不敢冒然下手,恐怕伤到李冰。李冰会七十二变,江神也变化多端。他们斗到午时,双方约定休战三刻。



李冰气喘吁吁地上岸,告诉二郎:“我再跟江神决斗时,你跟天兵天将、黎民百姓要助我一臂之力。我变成一条白犀牛跟江神搏斗。白浪圧下黑浪,是我占上风,你们要呐喊助威。黑浪压下白浪,是江神占上风,你们就往江里扔石灰。”



午时三刻一到,李冰化作白犀牛入水。江神一看,李冰变化了,他也揺身一变,化作黑犀牛。两条犀牛搏斗起来,一会儿白浪压下黑浪,李二郎带领天兵天将、黎民百姓齐声呐喊助威,给李冰增添无穷精神力量。一会儿黑浪压下白浪,李二郎带领天兵天将、黎民百姓就往江里扔石灰,石灰遇水发热,燙得江神嗷嗷叫。两条犀牛又斗了三个时辰,黑犀牛支撑不住了。天兵天将乘机蜂拥而上,协助李冰生擒江神。他们让江神变成的黑犀牛囚卧在铁碑下,上置大圆铁柱。后来又用青白石刻制五条犀牛立在附近,看住江神。通过这次较量,江神知道了李冰的厉害,不敢再作乱。从此,岷江安宁了。蜀郡连年丰收。



这个故事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它反映出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人们缺乏科学知识,无法解释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也无法理解李冰改造自然、战胜灾害的科学壮举,于是幻想灾害是恶神肆虐,而战胜灾害的李冰则是会七十二变化,能惩恶扬善、兴利除弊的善神。然而,我们剥去笼罩在这个故事表层的外衣,就会发现故事里面还是存在一个真实的内核,那就是李冰战胜灾害依靠是老百姓的物质力量和精神智慧。



下面,就让我们揭开深藏在故事背后的真实情况吧!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率兵翻越秦岭灭掉控制成都平原的蜀国,设置蜀郡。大约在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李冰为蜀郡守,让他去治理亟待开发的西蜀,以支持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国策。



李冰精通天文地理。他早就听说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宝地。但因常闹水旱灾害,百姓贫苦不堪。他走马上任后,带领儿子二郎,又邀上当地几位有治水经验的老人,四处调查,很快摸清常闹水旱灾害的原因。



原来,成都平原是岷江的冲积扇,西北高,东南低,倾斜度较大。岷江发源于四川西北部终年积雪的岷山羊膊岭,在群山中百曲千回,奔流而下,到灌口(今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口镇)进入平坦开阔的平原。由于流速减缓,从群山中携带来的泥沙沉积江底,河床随之增高。矗立在岷江东岸的玉垒山拦住岷江东去的道路,江流被迫折转向西南,流到宜宾,汇入长江。这样,肥沃的成都平原虽然紧靠岷江,可是东岸大片土地得不到岷江的灌溉,要靠天吃饭,遇上冬春无雨,就闹旱灾。等到夏秋季节,岷山积雪融化,再加上连绵不断的暴雨,江水暴涨,汹涌的波涛撞上玉垒山,翻转向西南,经常冲垮堤坝,淹没西岸的屋舍农田,泛滥成灾,百姓世世代代深受其害。



李冰决心除害兴利,为百姓造福。他吸取劳动人民与水旱灾害长期斗争的经验,充分利用当地山川平原的优越性,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设计了“分流导江、筑堰引水”的科学治理方案,决心在岷江上修建一座泄洪、灌溉、航运兼用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李冰给它起名为“都安堰”,后改称为“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渠首工程和灌溉渠道两大系统组成。



渠首工程建在现今四川都江堰城西。分水堤、飞沙堰和宝瓶口是渠首工程的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还有百丈堤和平水槽。宝瓶口是整个工程的关鍵。



宝瓶口是引水工程。它是凿开玉垒山而形成的一个引水口,长约100米,高约30米,宽仅20米,狭窄如瓶颈,故名“宝瓶口”。开凿宝瓶口的目的是引岷江水灌溉东岸的土地,消除旱魃的威胁。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虽然铁器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但是当时还没有火药,要想凿开坚硬的岩石,打穿玉垒山,谈何容易!所以,开凿宝瓶口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李冰率领成千上万的民工,在玉垒山前山后摆开阵势。但是,开工后不久,铁钎一根根被打断了,铁锤一个个被打秃了,玉垒山石质坚硬难开,工程进度非常缓慢。这时候。有位老石匠向李冰献策。他说:“先在岩石上开些槽线,然后往槽线和天然石缝中填枯草干柴,再堆上些树枝稻草点火燃烧,等火将熄灭的时候,派人担水往上浇,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把岩石爆裂爆酥,就好开凿了。”李冰听完,觉得是个好办法,立刻采纳。黄昏时候,工地上燃起熊熊烈火,火光都映红天空。过了一会儿,火渐渐地熄灭。这时候,一队队担水的民工轮番往烧热旳岩石上浇水。顿时热气蒸腾,紧接着就是巨石的爆响,震得山河抖动,场面极为壮观。工程进度大大加快,巨石嶙峋的玉垒山终于被凿开了。与此同时,李二郎带领民工把与宝瓶口配套的灌溉渠道建设成功。宝瓶口的右侧,那堆从玉垒山分离出来的岩石,就是著名的离堆。现今的离堆公园就建筑在那堆岩石上。



宝瓶口的地势较高,由岷江自然流入的水量有限,还不能满足灌溉的需要,分洪的效果更不理想。李冰按计划带领民工转入修建分水堤的工地。



分水提选建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河床弯道湍流中心。要在波涛汹涌的江流中心筑起一道堤堰,让岷江分流,这又是一个大胆设想。



起初,李冰派民工把鹅卵石装在船上,划到江心将鹅卵石抛入江心,原以为鹅卵石能沉入江底,结果,汹涌的江流把鹅卵石冲走了。李冰又让人们把开宝瓶口凿下的大石块往江里扔,结果,大石块仍然被冲得摇揺晃晃,落不到预定的位置上。工程只好暂停。



李冰苦苦思索着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这一天,他带着几个随从,乘船逆流而上,进行考察。当船划进一条小溪后,李冰忽然发现岸边有几个村妇在洗衣服。为了将浅浅的溪水聚深,她们把衣服装在两个竹篮里,再压上几块鹅卵石,两个竹篮中间加上块小竹席挡住流水,形成一个小小的“水坝”。这个发现启发了李冰,他立刻想到,这里满山遍野生长着竹子,就地取材,用竹子编成长笼,里面装上鹅卵石,形成一个整体,江水不就难以冲走鹅卵石了吗?于是,他马上返回工地,指导民工用竹子编成一个两、三丈长、直径二尺多的笼子,里面填满鹅卵石,拋入江心进行试验,结果,一举成功。这个既简便又有效的办法,成为水利史上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一直为后来的水利工程所广泛采用。现今修筑堤堰经常使用的“铅笼”,就是竹笼的变种,原理是一样的。



办法解决了,李冰指导民工很快在岷江中流筑起一道分水堤。分水堤的形状很像瘦长的“金”字,所以又叫“金刚堤”。堤的前端尖锐,好像鱼嘴,称为“分水鱼嘴”。分水堤如同一把利剑,插入江心,将滚滚奔腾的江流劈成两股。西股称外江,是正流,管泄洪;东股称内江,是支流,管灌溉。这段河床弯道,北岸凹南岸凸;分水提顺势北面凸南面凹。这样,滚滚而来的江水,由于弯道环流趋势,夹带泥沙的底层水自然流向凸岸──外江;含泥沙少的表层水自然流向凹岸──内江。分水堤的高矮长短是经过精确计算的。春天和冬天是岷江的枯水季节,水量小、流速缓,内江分六成水,外江分四成水,保证灌溉区用水。夏天和秋天是岷江的洪水季节,水量大,流速急,内江分四成水,外江分六成水。这样,既能保证灌溉区用水,又能防止灌溉区受害。分水堤起到了自动分水排沙的作用。这种自动分水排沙的科学原理,在现代水利工程学上称为“凹岸引水,凸岸排沙”。



飞沙堰是溢洪工程,选建在内江西岸,上接分水堤,下连离堆。堰稍低于堤岸,既能溢洪排沙,保障灌溉区不被淹沒,又能拦截江流,保证灌溉区有足够的水用。从现代水利工程原理看,飞沙堰具有滚水坝的作用。飞沙堰对面有块巨大的岩石伸向江心,叫虎头岩。当洪水季节来临,魚嘴的排沙功能减弱,江水奔腾而来,一触到虎头岩,浪花翻卷,形成巨大旋涡,泥沙无处落脚,洪峰不能突破虎头岩,被迫改道南行,越过飞沙堰流向外江,这叫“正面引水,侧面排沙”。经过飞沙堰排沙,进入宝瓶口的水是清彻的。当枯水季节来临,经过鱼嘴分水排沙,清彻的水流入内江,水位较低,越不过飞沙堰,从而保证有足够的水源供给灌溉区使用。顺应成都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内江水自流灌溉着大片农田,最后剩余的水流向长江的另一条支流──沱江。



百丈堤是用竹篓装上鹅卵石垒砌的,是保护分水堤对岸岷江河床弯道的。目的是防止江流吞噬河岸致使弯道变形。



平水槽是一条狭窄的水道,东岸是离堆,西岸是金刚堤。特大洪水涌入宝瓶口,离堆可以顶住它,强迫洪水从平水槽流入外江。离堆和宝瓶口构成一个总枢纽,起节制闸的作用。李冰开凿宝瓶口,巧妙地运用岩石的坚固性有效地控制着岷江流入内江的水量。另外,流入宝瓶口的岷江水,虽说经过排沙,比较清彻,但仍然留有泥沙的“余孽”,这些余孽,由于离堆岩壁对江流的抵托作用和宝瓶口对江流的约束作用造成旋流,最后从人字提水道排走。这就是现代水利工程学上所说的“回旋原理”。排除泥沙是水利工程的难题。两千二百多年前,李冰修建都江堰所应用的这些排除泥沙的科学原理,直至20世纪30年代外国水利专家才总结出来。



为了测量岷江水位,控制水量,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岷江、内江、外江)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就是说,要求枯水季节不能让石人露出脚,洪水季节不能淹没石人的肩。这三个石人实际上是世界最早的测量水位的标尺。这是我们先人用石人测量水位高低,疏浚河道深浅的一个实例。从石人“足”和“肩”这两个高程的确定,可以看出当时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已经掌握了岷江洪、枯水水位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们通过观察进水口的水位,掌握进水流量,再依靠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分水工程调节水位,从而控制渠道进水流量。这说明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并利用了在一定水流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



1974年3月3日,在分水鱼嘴西侧外江的金刚堤发现了石人。石人为李冰立像,高2.9米,肩宽0.96米,厚0.46米,两袖、衣襟上浅刻隶书题记三行,中行刻“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八个字,左袖刻“建宁元年(168)”等字。“建宁”是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这座东汉时期的石刻造像,是现存都江堰水利工程最早的一件文物。它证明东汉时期的分江地址与李冰所建的分江原址是一致的。



在内江东岸石壁上刻着“深淘滩,低作堰”六个大字,这是李冰为维护都江堰制定的岁修原则。这个原则是李冰带领当地百姓多年治理岷江的经验总结。“六字旨,千秋鉴”,它对后世维修护理都江堰有巨大指导意义。



为什么都江堰要进行岁修呢?



原来,岷江发源于岷山羊膊岭。湍急的江水在海拔四千米左右的高原状山地蜿蜒流淌,流到海拔仅七百米的灌口后,水速陡降,挟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在离堆和宝瓶口一带,如果不挖掉这些泥沙,河床越淤越高,洪水又会泛滥成灾。所以岁修工程必不可少。



岁修在岷江枯水期间进行,最主要的工程是淘滩。所谓“深淘滩”,就是挖沙要达到一定的深度。要淘滩,必须先截流。李冰和民工们创造出一种简便而科学的方法,用杩扎截断江流。所谓“杩札”,就是把三根两丈多长的大木桩,用竹索绑成三角形的木架,使其两脚在前,一脚在后。一个个杩札排成一行,立在水中,用橫梁把木架连在一起,再用竹笼填装鹅卵石排列成一堵墙,压住杩札脚,迎水面盖上竹席,铺上粘土、沙石,这样就形成一个临时的栏水坝。每年霜降时节,在外江用杩札截流,让江水走內江,挖掘外江河床的泥沙。每年立春时节,在内江用杩扎截流,让江水走外江,挖掘内江诃床泥沙。为了控制淘滩的深度,李冰让石匠凿两个石犀,埋在飞沙堰对岸的山脚下,每年淘滩时,要挖到所埋石犀的深度,才符合要求。埋石犀的深度就是都江堰岁修“深淘滩”的控制高程。到明代,人们用大铁桩,又称“臥铁”,代替石犀。通过岁修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过水断面,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能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流量。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对流量与过水断面旳关系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这种数量关系,正是现代流量公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低作堰”,是指飞沙堰不可筑得过高,这样在洪水季节就能够使内江多余的水溢出来,流向外江。为了比较准确地控制内江水量,李冰还设置水文标志多处,有石人、石犀,还有直接刻在沿江石壁上的标尺符号。古人称这种标尺符号为“水划符”或“水则”。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尺。水则共二十四划,每划间隔约一市尺,当水位升到十一划时,内江灌溉区的水量已经够用,多余的水便漫过飞沙堰。据说,水位升至十九划时,就必须用杩札控制进入宝瓶口的水量,否则灌溉区会水多成患。杩扎、竹笼、鹅卵石构成一个分流节制闸。可见,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我们的先人已经对管理水位和控制流量,有一整套的经验。



都江堰建成后,使三千五百平方公里的成都平原水旱无虞。《华阳国志》上说:都江堰“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言地处高陆而物产丰饶,如海洋无所不出)。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都江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1949年,都江堰灌溉区有十二县(市),灌溉二百余万亩土地;如今已扩大到三十个县(市),灌溉着八百多万亩土地。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历史功绩。宋代以后封李冰父子为王,人们在岷江东岸玉垒山麓修建了二王庙。庙内前殿塑有李冰的彩像,后殿塑有二郎的彩像。庙里有众多古匾名联赞扬他们功德。其中有一副对联说:“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这副对联対李冰的业绩作了详实的描述和高度的评价。上面我们提到的董必武副主席陪匈牙利贵宾参观都江堰时留下的诗,从内容和评价上说都跟这副对联相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1 21: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