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本人在进入鲁迅小学后的第一次公开课展示,选择这节课是因为它设计空间比较大,希望能够通过有趣的多维操作活动和新颖的课件设计激发孩子们探究积极性。前期已在师父的指导下进行了两次试教。
在进行本节课公开课展示之前,孩子们尚未学习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和长方形及正确性特征的把握,所以在诸多环节中对孩子们的能力进行了照顾。一些专有的名词允许孩子们用自己语言表达,我做到尽量引导,让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正确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此外,例如在比较“甲,乙两个面,谁的周长更长”的问题上,我进行了两种解决问题策略的呈现,一种是ppt动画演示每条边都重合;另一种是将两个图形拼组在一起形成长方形,基于长方形特征进行判断。这样就能让不同层次的孩子均有不同形式的理解。
对于给孩子们学习单上的习题,我在试教后也仅从了修改,原本是要求孩子们画周长是12cm的图形,试教中发现孩子们的思维不够发散,从学生中只能发现2至3种不同的画法,学生素材不够具有多样性,易致使概念呈现不够有说服力。所以我将素材改成了四只小昆虫绕着四个不同的图形爬一周,数一数看谁爬的路线最长。这道题目有三个层次要求:①能够正确数出每个图形的周长;②能根据出示的数据对同样是14cm的路线进行比较,渗透平移的知识;③同样是少了一个格子,为什么周长不一样?对孩子们的思维进行拔高。
但是,教学后我意识到:①前面情境的创设过于冗长,周长概念的呈现实际可以单刀直入,鲁小三年级的孩子是有能力接受理解的,应该把重点放在后续边与面的辨析上;②我出示周长概念和将每条边展开放平的顺序不对,不应该是“认-量-比-用”,而应该是“认-比-量-用”,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总感觉小组探究周长的这一环节设置的过于生硬,应该首先出示4个平面图形素材,遵循探究的层次性要求,先观察判断,谁长谁短,当两个相近的图形不乏通过肉眼直观比较的时候,教师再展现神奇的事,每条边都展开进行比较,从而比出谁长谁短,理解我们的周长关注的是长短而非曲直(在学生判断出曲直时,及时呈现曲线的概念,为后续出示“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作铺垫),之后问“究竟有多长呢?”进而引出量一量的实际操作;③提高量一量的思维含量,在出示四个素材中,三角形第一个是要量出每一条边,长方形只要量出两条边,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条边,圆不再能用直尺量出,所以需要用细线化曲为直;④对只有有了面才会有周长的理解不够彻底深入。
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也会不断改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