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课堂教学主要包含情境导入、新知讲授、知识总结、练习巩固四大环节。如果按时间老分配的话,我们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知讲授和知识的总结上面,而往往忽略练习巩固的重要性。想着前边的步骤如果做夯实,那么后边的练习便可有可无。前几天上公开课《整理房间》的时候我就犯了这样一个错误。
练习设计第一步:出示猪、狗、牛、鹅、鸡这五种动物,让学生分类,设计意图本是让学生感知,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第二步:接着依次出示红色、黄色、蓝色等颜色的花朵和飞机、自行车、救护车、洒水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和上面的动物一起进行分类。设计意图是回归前边的新知,让学生再次感知分类时要把相同特征的物品放在一起。
第三步:回归生活,从课堂出发,让学生感知黑板上评价的方式(分为:苹果组、橙子组、金鱼组、糖果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小旗和五角星,让学生感受到分类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四部:有微视频垃圾分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分类对人们带来的益处,做一个情感的提升。
本想着这是非常简单的一部分,学生在前边的感知和动手实践中已经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到这里应该是很简单便能达成的目标。课时课堂呈现却是恰恰相反。学生到了最后便坐不稳了,没有了听讲的心思。
课下,我也十分的苦恼,到底原因出在哪里?真的是一年级孩子的纪律不好,持久性不长的原因?我的教学设计是不是也出现了哪里不合适的地方?是什么分散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询问过几个听课的教师之后,我反复在网上寻找答案,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机械的、严肃的,重复的练习尤其令人乏味。根据这些特点,练习应转变作业方式,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让学生通过操作来理解题意,解答习题,学生学得比较主动,不会出现干坐着一筹莫展的情形。
二、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的练在关键处。
三、 练习设计具有丰富性
《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材编写时,应采用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像、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教材编写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对教师在平常的练习设计中,也应努力做到这一点,使自己所设计的练习不管在内容还是在呈现形式上都要丰富多彩,从而改变过去在练习中的严肃有余,生动不够,活泼不足的形式。
四、练习设计应有多层次性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课堂练习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而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让学生拾反而上。练习层次一般可分基础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懂、会、熟。基本练习也可是模仿题,练习着眼于“双基”,以巩固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变式练习可以是形式上变化的题,也可以是位置变化的题,或是逆向思考题。目的是为了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巩固新和技能;综合练习是知识综合的练习题。如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的练习,以便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加强对新旧知识的理解,防止新旧知识混淆。
五.练习设计富有思考性
练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题目带有一定的思考性,就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设计练习时,可设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题目以及数学游戏等。
六、突出练习题的应用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收集到的问题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它,就不再单纯是背诵和记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了,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并且在此过程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七、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有效地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减少指令性成分,增强练习的开放性。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的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
结合课之本身,比照标准,我把目光锁定在了第四条和第五条,练习要有层次性和思考性,《整理房间》是一节关于分类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同时分类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学生虽是一年级的孩子,但他们对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块是有一定的经验储备的。在我设计的四个板块中,第二、三两个板块与本节课的知识衔接比较紧,学生通过学习之后,是能够很快通过观察把拥有共同属性的事物放在一起的,而第一个环节其实是对分类知识的进一步加深,让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孩子们虽有一定经验认知,但是却不是系统的了解分类的方法。我却把这样有一定难度的延伸放在了第一个环节,一下打乱了学生思考的节奏,学生也就乱了起来,下面的练习即使是很容易得出结论,可是对于坚持大半节的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不下心来思考了。
这一次设计上的失误让我明白,在每一次授课中,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经验丰富就忽视孩子们的基本学情,不能因为我们走的太远,而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前行。课堂无小事,事事皆可影响全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