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案 三月风(适合中年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09:3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目的

  1.懂得给别人送温暖是美德,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思想。

  2.通过组织全班同学在校义务服务,培养高尚情操,关心他人,树精神文明班风。

  活动准备

  1.收集雷锋的日记1-2篇,读一读,背一背。

  2.分小队进行一次“雷锋故事演讲选拔赛”,推荐一名优胜者,准备参加班级的雷锋故事演讲。

  3.准备节目《护绿劳动》、《路遇盲人杨伯伯》(小品)。

  4.要求每个同学确定自己要做的服务内容,带上必要的工具。

  5.学唱雷锋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活动过程

  主持人甲:三月里,到处吹拂着文明礼貌之风,每位同学十分注意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为了让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之风吹进每一个同学的心田,班委决定,今天举行“三月风”主题活动。

  主持人乙:三月,处处可见雷锋;三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每一个同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班级里出现了喜人的景象。

  (集体对答朗诵:
班级的事,争着做;同学的事,帮着做;
他人的事,主动做;争做文明合格生。)

  主持人甲:是啊,我们的同学处处以雷锋叔叔为榜样,时时铭记雷锋叔叔的故事,请听雷锋叔叔的故事。
(学生A讲雷锋叔叔的故事。故事梗概:有一次,雷锋因公出差。他在火车上看到旅客很多,就把座位让给一位老人,自己主动去帮助列车员扫地、擦桌子、给旅客倒水等,忙个不停。到沈阳换车的时候,雷锋看见一位从山东来的大嫂,她急着要去吉林探亲,可是不小心把车票和钱都丢了,雷锋知道后,二话没说,就用自己的津贴费为大嫂买了一张票,送她上了车。大嫂含着热泪问:“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部队的”雷锋笑了笑,说:“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

  (其他同学再讲两个故事,内容略)

  主持人乙:雷锋叔叔的故事多么感人呀,我们同学的演讲又是那么精彩,下面请老师评出最佳故事员。
(教师评出获奖选手,并予以鼓励)

  主持人甲: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获得最佳故事员的光荣称号。

  主持人乙:雷锋叔叔对自己也是严格要求,记得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主持人甲:是啊,我们的同学在行动了,同学们成立了“学雷锋小组”。请看小品:《护绿劳动》。

  学生B(旁白):爱护花草树木,保持公共环境卫生,主动打扫卫生是雷锋叔叔常做的。看,我们班的护绿队又在新村里劳动了。有的扫落叶,有的捡花坛中的杂物,有的在清理草地,有的在为小树浇水,同学们干得可欢了。正在这时,一位手持拐杖的盲人跌倒在地。

  (表演小品《路遇盲人杨伯伯》。)
  学生C:老伯伯,您怎么了。
  盲人:噢,是我不小心摔了一下。
  学生C:摔疼了吗您家住在哪儿
  盲人:我家住在祥和小区3幢。
  学生D:那我们送您回家好么
  盲人:谢谢,谢谢。
  (旁白:到了盲人家。)
  学生E:老伯伯,我来替你开门。
  盲人:老伴,是这些小朋友送我回来的。
  老奶奶:多谢你们,请到屋里坐吧!
  学生合:不用谢,老伯伯、老奶奶再见!

  主持乙:到处都有我们的“学雷锋小组”,瞧,我们的老师又有行动了。

  教师:同学们,三月里,到处吹拂着学雷锋、做好事的春风,我们特意组织同学义务为大家服务,现在我们的活动就正式开始,同学们说好不好

  学生齐:好。
(各学生分组活动)

  (校园操场上摆上桌子,插好中队旗。有各种服务项目:为你削铅笔,为你整理书包,为你解答疑难,为你指导学习方法、传授经验……时间大约半小时,接着回教室)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主题活动办得很成功。我很高兴,因为今天的活动是由你们自己编导、自己主持的,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大家不仅知道了雷锋叔叔的许多故事,而且还为他人做了许多好事。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要把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人人争当活雷锋,让这“三月风“吹遍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09:38:07 | 只看该作者
设计者:黄菊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3: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