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直”就是“直插云霄”的“直”——《使至塞上》听课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4 09:0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听课,李赛老师讲《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他问学生,“直”字“极锤炼”的原因,一个学生立刻举起手,好像很着急的样子:“老师,我觉得‘直’字用的就是好,指的是不易飘散的狼烟,就是‘直直地’,就是‘直插云霄’的意思……”他好像对自己的答案并不满意,大家都觉得他并没有解释清楚,他接着用手比划着又说了一遍……

李赛老师感觉他已经词穷了,接着问其他学生怎么解释这个“直”的用法,有个学生小声说“挺拔”,李老师赶紧说非常好,把“挺拔”写在了黑板上,还有一个什么词呢?李老师接着问,教室里有些沉默,“坚什么呢”“坚韧”“坚强”“坚毅”…… 对了,“坚毅”……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在了黑板上。于是教师赋予学生“直”有“挺拔”“坚毅”之感。

表面上看,“挺拔”“坚毅”这两个词语是由学生的口中说出来的,但是总是觉得这个“猜词”的过程少了点什么?“坚毅挺拔”往往是形容人的,在这里由孤烟的“直”直接联想到“坚毅挺拔”确实有点遥远了。怎么才能引导学生架起这个联想呢?如果教师能将这个“直”和人的性格以及写作背景联系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的多。

边关的狼烟是战争的信号,这里诗人看到孤烟直上,客观上可以看出战事紧张,也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内心的悲壮慷慨,诗人被排挤出京,内心非常抑郁,自己轻车简从,一路奔向塞外,却不改自己的志向,诗人笔下的景就是他们心中的情,作者想借助孤烟的“直”表现自己的内心的“坚毅挺拔”宁折不弯的性格。

在带领学生赏析语言的时候,学生们经常会有“知道意思却表达不清楚,或是表达不出来”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架起一个“通向”理解的支架,帮助学生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这就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余映潮老师说,“教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语言的建构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形成,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锻炼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首先,教师要有语言建构意识,设计相关教学环节。语文课堂上可以设计改写、缩写、扩写等等,在原有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删改,形成新的语言表述方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其次,教师要有整合意识。整合也是一种建构,学生在不同的文字中发现相同,又在相同中寻找不同。比如如果把《使至塞上》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两首诗歌进行整合,教师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事由是:远行,景物:大漠、平野;“长河”“江”“落日”和“天镜”“海市蜃楼”等景色。修辞手法都有比喻等等,学生从这些方面思考这个问题,思路理清楚之后,就可以用简答的语言了,这也一种对语言文字的锻炼和提升。

最后,要指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完整地表达清楚。比如《黄鹤楼》这首诗中,学生知道“昔人已乘黄鹤去”运用了引用神话传说,但是对于神话的作用并不是太清楚,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说话——“增添文章的神秘性”“丰富的文章的内容”等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06: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