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这个学期一直研究口语交际的教学,就表达、倾听、应对做了深入的探讨,那么,我就针对表达、倾听、应对3个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 听,表达
表达,不单单是用嘴说,更可以用肢体说、用眼神说等等。透过讲课者和评课者的表达,使我学到了很多。董伟在课堂上,他的表达(包括语言、肢体、神态、ppt设计)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小清新式的表达,而杨晨则是另外一种活泼的、游戏式的表达。不管是哪一种类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从他们的表达中学到了洒脱、自然。
讲课者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评课者也使我受益匪浅。每一次讲完课后评课者都能站在讲课人的立场上,提出适宜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非常真诚。这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表达,沟通时需要怎样表达?非常感谢,我能够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不断成长。
二 听,倾听
倾听不只是听见,它是解读别人所说信息的过程,自学校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我就有一个疑惑,学生特别想要走上讲台表达自己,以至于在别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就只是心不在焉地倾听,注意力其实还在自己的展示内容上,这样好吗?肯定不好,心不在焉的倾听是一种无效的倾听,此时的学生没有进入到深层次的思考,对别人所说的信息没有深加工,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进行重新建构,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作用。那么就局限了自己的进步与发展,这样往往会导致最浅显的问题是上一组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在下一组仍然会出现。
有时候倾听比表达更重要,表达往往是自己的,而善于倾听则会凝聚各方神力,拓宽自身思维格局,获得成长。5年级有一篇文章叫《长生果》,里面有一句话,大致意思是,一个朋友你们非常熟悉,即使每天见面也总能发现朋友身上新的一面,这也能启发我们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去发现更多未知的惊喜吧。
这是有关倾听的一点自我感悟,那么在教研活动中也对学生课堂上的倾听问题产生了很大的疑惑,并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了几点策略。
第一,相对于心不在焉式的无效倾听,什么才是有效倾听?
倾听不只是听,它还伴随着思维过程,倾听的过程要包括5个要素,听到、专注、理解、回应、记忆,举例来说《难忘的第一次》,课上一个学生上台表达了自己难忘的第一次经历,台下的学生最初肯定是一个生理过程,听到了,接下来需要学生在自身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专注于自身所听到的,并进行理解,就是把对方所讲的内容弄清楚,如果这个学生专注地倾听了,并试图去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了,那么他可能会回应给台上表达的孩子,以奇妙的眼神,笑声,或者掌声,或者是疑惑等等,这一过程结束前学生还要记住,他刚才所听到的,当然不可能是全部,因为大部分人对刚刚听完的信息只能记得50%的内容,这也是学生在交流时所关注的点不同的原因之一。
假如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站起来,回答的更多的是站姿、语气、语调、表情等等的线索,那么他很可能就是倾听失败,根本没有听懂刚才台上孩子说了什么,更没有记住一点内容。也可能是倾听目标模糊,我认真倾听他所说的内容干什么?是评价她的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还是交流我听到的感兴趣的内容呢?此处我有个不成熟的小建议,能不能不先把“仪态自然大方”板书在黑板上,可能孩子们交流的重点在内容上,过程完整、有真情实感,大方自然可以在评价语中体现。
第二,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到底是评价还是交流?
在很多的口语交际课上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说,其他学生听,这当然也是口语交际,不过此时孩子们认真倾听之后作出的回应是评价。是不是所有孩子都想以评价的方式回应呢?我想可能不是,也许有的学生听到对方说的内容之后。他有疑问,所以他要以问话的方式回应,而另有一些学生可能想要表达他的同情、安慰,或者赞美、同意等等,要以支持的方式回应,也可能有同学要给对方以忠告、建议等。
怎样使课堂上孩子们不紧紧盯着一个“评”字,让他们在问话中丰富自己的经过,在支持中升华自己的情感,或者在忠告中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呢?
就《难忘的第一次》来说,如果这不是一场比赛,这只是一场暖心的交流访谈节目怎么样?一条沙发,上面坐着五六个同学,是今天请来的神秘嘉宾(课前其他同学不知道这几位同学是嘉宾,前边的写下自己难忘的第一次和交流进行完完之后),有请神秘嘉宾上场(舒心的音乐响起)老师作为主持人,把控全场,可以提醒同学们跟嘉宾交流交流自己关注的问题。
就《以诚待人》这节课,学生们被老师设置的情景填满了,能不能在拓展这一块让学生说情境,谈不同的建议,而不是帮其他人提某个难题的建议。这样,前半部分帮助他人提建议,后半部分自己提出“以诚待人”的建议。课堂围绕“提建议”交流,不围绕“从哪里看到了诚?”,这样交流氛围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这些仅仅是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请包涵。
第三,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如果第一个学生说完之后,其他学生反应很冷淡是哪里出了问题?该怎么办呢?
老师首先要做一个积极的回应,确保自己听明白了,如果连你都没有听明白,就去问学生检测学生的倾听,老师刚刚没怎么理解这位同学所说的内容,你们听明白了吗?哪位同学把你听到的告诉老师?
如果有学生回答,那就特别棒,不仅让其他同学又听了一遍,而且老师还可以顺势问她的表达出了什么问题。
如果没有学生回答,就请学生说说为什么没听明白,然后请上台交流的同学再说一遍,把第一个学生的问题解决清楚。
每一个学生上台展示之后,是引导学生交流,而不是评价,可以说跟他交流交流吧,老师也可以根据问话、支持、建议等等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中多一点交流的方式,毕竟在口语交际当中简单的评价不总是那么有趣。
第四,如何训练学生的倾听呢?
其他小伙伴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使我收获很多,接下来想要做一个小小的补充,在实践活动中也可以训练,在实践活动前先让学生对倾听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同学们,其实倾听是很耗费脑力的,达到有效的倾听,不太容易,因为我们现在要接收的信息太多了,而且我们对他人所说的内容也不总是感兴趣,又或者他人所说的内容我们不太容易理解,还有,我们可能缺乏倾听的训练等等,如果你做到了认真倾听,那你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怎样做到有效倾听呢?我们需要少说话,努力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寻找你所听内容中的关键意思,不要急于表达等。
1.训练活动,用“发言棒”决定说话和倾听。
运用发言棒,可以探究少说多听的好处,这个练习是基于美国原住民的议会传统而来的,首先人们聚在一起围成一个圈,并指定某个特定的物体,作为发言棒,事实上几乎任何一件能被拿在手里的物体都可以,然后参与者开始绕着圈传递发言棒,每个人都可以发言,但必须满足以下3个条件,第一,当他或她手持发言棒的时候,第二,他或她,握着这个棒子多久就可以发言多久。第三,圈子里的其他人都不能插嘴,或打岔。当一个成员结束发言后,他要把发言棒传给左手边的人,此后,他必须保持沉默,倾听别人发言,直到发言棒轮流传递了一圈再回到他的手中,才可以再次发言,确保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言,然后讨论这一次的体验与平时普通的倾听方法有何不同?最后决定该方法有哪些可取的部分是能够被引入日常对话中的。
2.我们是不是可以进行有关倾听的重要性的辩论呢?比如说人们人们可不可以不用倾听?
三 听,应对
我想把应对分成认知、态度和行动上的应对,首先认知上的应对,即正确理解你所听到的内容,认真倾听交流对方所表达的内容。其次态度上的应对,是你怎么看待别人所说的内容,不管你听到的内容、观点,符不符合你自己的,都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最后行动上的应对,即不管是语言上的还是非语言上的,你都要尊重交流双方,认真自信地回应。
总结一下,这学期从最初的头脑风暴提出问题,到分析整合问题,再
到研究探讨问题,收获满满的,尤其是两位老师的课堂更是精彩,获益匪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