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浙美版美术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0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1课 城市雕塑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城市雕塑的类型和风格,提高对城市雕塑的审美兴趣,加深其对现代城市雕塑发展意义的认识。

2.通过对城市雕塑作品欣赏与评述,开阔学生知识层面。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同时也对城市环境艺术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教材所提供的作品,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并引发学生对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思考。



    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在城市雕塑艺术欣赏方面的基本素养。



三、教学过程



1.创建情景,提出问题。



(1)欣赏教材第2~3页上的范例及在屏幕上出现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①你对哪一张图片感兴趣?为什么?(提示:可以从风格、造型、色彩、材料及人文内涵等方面加以引导。)②现实生活中的雕塑能满足大家的审美需要吗?③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应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2)点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分析讨论,激发创意。



(1)师生讨论:如果让我们设计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造型?什么样的色彩?达到什么功能?如何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

(2)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可见的城市雕塑作品,说说各自印象最深的城雕作品并谈其理由。(通过要求学生分析这些问题,思考设计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了解到城市雕塑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发展趋势及设计方法。)



3.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结合课本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国内外经典城雕作品,分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雕塑作品富有亲和力?哪些雕塑作品是象征性的,哪些是追求和环境相协调或具有互补性质的?雕塑设计和建筑的关系是截然的吗?

(2)通过实例来分析艺术设计规律,说明艺术设计不能脱离生活这条原则,在欣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4.表达感受,层层深入。



(1)教师出示图片资料,请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2)教师补充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价的方法。



5.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1)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有关城市雕塑的知识,结合自己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2)组织学生互评、自评。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收集自己身边城市雕塑作品资料,并对其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2课用泥造型

一、教材分析

泥塑,即用泥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形象或素或彩,以塑造人物、动物为主。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用泥造型》让孩子贴近本性,回归自然,在玩中成长,于寓教于乐中培养孩子们的造型能力。

《用泥造型》的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有一定的涉及,本单元“泥塑造型”是该教学的延续,在学习领域划分上属“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但教材中涉及一定的“欣赏·评述”内容。

第一部分教学(第6—7页)提供了写实风格的《收租院》(局部)、瑞士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贾科梅蒂的作品《猫》,以及具有写意风格的中国当代泥塑作品的欣赏。这些不同风格、不同技法的泥塑作品欣赏,教师切不可忽视,通过欣赏引导学生了解泥塑与绘画作品的区别,感受不同风格泥塑作品的魅力,学会欣赏多元的艺术作品。教师在时间安排上可适当控制,留足实践时间。对“欣赏·评述”教学内容,建议教师通过民间泥塑艺人的故事或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评述的方式完成“欣赏·评述”部分,避免一言堂,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泥塑的魅力、张力。泥塑虽普通,但它不可小觑,是历代雕塑大师们创作时常用的形式,泥塑虽“土”,但气势宏大。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教材中的泥塑作品,归纳出基本的泥塑造型方法:捏塑与挖空。第二部分为泥塑实践教学内容。分泥塑形体、泥塑静物、泥塑动物、泥塑人物四块内容,设计上是由浅入深,梯度明显。形体是雕塑的基本元素,是各种复杂形体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强调在塑造各种形象时都要体现这一理念。在技法上重点学习“捏塑与挖空”两种技法,可以有侧重的进行指导。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理性与感性的交汇阶段,在美术欣赏方面会倾向于写实风格。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学阶段的“无意识玩塑”到中学阶段的“有意识泥塑”的过渡。教学第二部分为泥塑实践教学内容,分泥塑形体、泥塑静物、泥塑动物、泥塑人物四块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如对于师资条件薄弱的农村学校,建议教师选择前三块即泥塑形体、泥塑静物、泥塑动物进行教学;对于基础条件优越的学校,教师可以重点选择泥塑动物、泥塑人物进行教学。但在教学中要始终强调形体意识,不可只停留在拼凑阶段。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泥塑的特点、泥塑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泥塑的基本技法(捏塑与挖空)。

2.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欣赏评述优秀的泥塑作品,感受泥塑独特的魅力。通过体验捏塑、挖空等泥塑的技法,掌握泥塑的基本技法,增强形体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来增强合作意识。

3.培养大胆创新的精神,体会泥塑创作的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泥塑捏塑和挖空的基本技法。

难点:制作生动富有创造力的泥塑作品。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具:陶泥、泥塑工具、泥塑作品、多媒体课件。

2.学具:陶泥、转盘、泥塑刀、雕刻刀、竹拍子、塑料划子、帆布、湿抹布、喷壶、一根支撑用的树枝、牙签、细铁丝等。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引入课题(预计用时2分钟)

从街头泥塑艺人图片或影视中引出课题:《用泥造型》。

(二)欣赏经典泥塑作品,理解泥塑特点(预计用时8分钟)

1.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欣赏教材第6页、第7页中的作品,并完成以下学习单。

教材第6页《收租院》(泥塑)、《吹糖人》(泥塑);教材第7页《晌午》《四爷、四奶奶》《猫》等。

学习单

特点(材料、题材、色彩、呈现的形式等)(注:呈现的形式如立体或半立体)       绘画        

         泥塑        

表现风格(将对应的作品名称填在对应的表格里)         写实         夸张

                  

你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2.学生分享感受。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交流,总结出雕塑艺术区别于绘画艺术在于雕塑是三维实体的造型特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评述”的内容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给学生设计学习单,省时高效。通过让学生参与欣赏并评述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泥塑的特点与泥塑的不同风格、技法,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做铺垫。

3.结合学生的理解,教师简要介绍作品,帮助学生理解与提炼。

教师可以重点介绍《收租院》和贾科梅蒂的《猫》。

(1)作品《收租院》。

该作品是中国现代大型泥塑群像,创作于1965年,现陈列于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庄园。作品由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赵树桐、王官乙及四川美术学院的5位学生和校外雕塑工作者、民间艺人合作完成。《收租院》根据当年地主收租情况,进行现场构思创作,塑7组群像共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以情节连续形式展示了地主通过收租来剥削农民的全过程,7组分别是: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雕塑家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融而为一,生动、细腻地塑造了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可谓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创举。教材中的图片是《收租院》的局部照片,为一位母亲将家里唯一一袋谷子(孩子的口粮)拿来交租,一脸无奈及上交时绝望的场景。

(2)作品《猫》。

瑞士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贾科梅蒂的作品,作品造型夸张,线条刚劲简约,却生动地表现出了猫的精气神。该作品虽为铜雕,但很多铜雕的初稿就是泥塑。

泥塑虽普通但不可小觑,它可是历代雕塑大师们创作时常用的表现形式。泥塑可塑性强,既可捏塑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写实风格),也能表现浪漫有趣的想象空间(写意风格),既生动、有趣,又细腻、丰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设计意图】教师作适当讲解提炼,帮助学生理解。选择《收租院》和《猫》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进行讲解,目的是加深学生理解雕塑充满张力的表现力。

(三)捏泥初体验(预计用时8分钟)

1.准备工作(学生认识泥塑的基本工具)。

陶泥、转盘、泥塑刀、雕刻刀、竹拍子、塑料划子、帆布、湿抹布、喷壶等。

2.拍打、揉捏陶泥,进行揉泥练习(将陶泥捏成碗状态,如果太干可以在碗内先喷点水,再揉回去,反复多次,直到将陶泥揉得干湿均匀为止)。



3.快速尝试把陶泥分别拍成方体造型、球体造型、锥体造型。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陶泥的质感,通过拍打、揉捏基本形体,强化学生的形体意识。

(四)动物雕塑尝试(预计用时10分钟)

1.欣赏一些动物泥塑作品。

小组讨论动物雕塑的基本方法。

教师归纳小结:捏塑动物时注意将动物先概括成基本形。除了要概括成基本形外,还要考虑动物需要动态与表情,由于泥的特殊性能,所以在雕塑过程中需要考虑是否需要支架支撑,还可借用道具等丰富的形式进行创作。

2.教师示范捏雕一个小动物(或做成微课呈现)。

步骤:

(1)画一幅动物雕塑的设计稿或准备一张较满意的图片。



(2)堆塑出雕塑的体量,最好留一块陶泥备用。



捏基本形,头部大体形,塑具体形,细节刻画。

(3)具体塑造,刻画至满意为止。注意多角度、全方位、立体观察。可以按自己的感觉和想象有所发挥,可以大胆夸张,力求作品生动、细致。例如功夫熊猫等。

(4)泥塑完成。



如果小动物肢体较细,可以用铁丝扎一个骨架,再把陶泥一点点粘上骨架,塑出基本形。如下图小松鼠: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捏塑一个动物形象,造型可以写实,亦可夸张(或以小组为单位,一组一个统一的主题进行创作。如:家禽聚会、萌宠pose等)。

【设计意图】省略教科书里泥塑静物环节,主要考虑到时间限制,一课时容量不能太大,根据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捏塑静物没有挑战性,教学要尽可能挖掘学生的创作欲望,选择身边的小动物或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进行捏塑,这样更具挑战性。捏塑动物基本采用实心捏塑法,有些姿态比较复杂的可以先制骨架,如上图小松鼠。

(五)展示交流和评价(预计用时4分钟)

教师现场用手机拍摄照片展示,学生分享捏塑过程运用的方法,及提出捏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注意强调整体形)。

第二课时

(一)欣赏曲阳泥塑视频,激发兴趣(预计用时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曲阳泥塑夸张、生动的人物造型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人物造型捏塑做铺垫。

(二)泥塑人物制作技法学习(预计用时10分钟)

1.捏塑头像练习(实心捏塑法)。

(1)讨论头像捏塑可以用哪些方法,小组交流探讨,并尝试快速捏一个头像。

(2)根据捏塑的形象提出问题,讨论改进方案(头部一般用实心捏塑法,必要时制作一个骨架。面部特征与五官的塑造是个难点)。

(3)教师示范制作一个头像(为了节省时间,课前拍成微课,以微课的形式呈现)。

步骤:

①堆出基本形体。





②大体特征的塑造。在整体泥量添加的同时,进行大体特征的塑造。多注意人物形体、体积的特点。不要把头发、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等单独去看,而应尽量将其看成一个整体。多方位、多角度塑形。

  



③塑造可以进行夸张。

④调整完成。

【设计意图】捏塑人物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写实头像的捏塑,对初中学生很有挑战性,但可以尝试,在尝试中了解捏塑头像的基本方法,并发现问题,再通过观看教师示范,解决难点。

2.捏塑完整人物的方法(这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需要选择介绍身体挖空捏塑法)。

(1)取一块陶泥,切成一大两小三块。大的做身体,小的一块留着做头部,一块备用。

(2)头部方法与上述相同(省略)。

(3)捏出身体基本形。

(4)用工具挖空身体、腿部。

(5)加法拼接手臂。

(6)加法添加服饰与道具。

(7)头部与身体拼接。注意黏合处,拼接自然。

【设计意图】有些学生不满足只捏塑头像,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展开介绍身体挖空的捏塑法,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三)作业(预计用时15分钟)

为同学或自己塑造一个头像,或分组分别以《西游记》人物或其他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人物为创作原型,设计一组夸张有趣的形象。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交流(预计用时5分钟)

小组比赛。教师用手机与电脑同屏的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分享创作心得。

【设计意图】运用手机同频进行展示,学生能全方位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分享创作的快乐。通过交流,学会分享与总结经验。

八、菜单式教学建议

(一)导入环节

可以通过民间泥塑艺人的故事或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实施环节

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长,教师在设计泥塑实践环节时要由浅入深,重点学习“捏塑与挖空”两种技法。但要强调形体意识,不可停留在拼凑阶段,鼓励原创。

(三)作业环节

学生作业难度进行分层。

(潘珣潘蓓蓉)

九、学生作业



第3课纸构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需要关注学生设计思维的启发,设计制作技巧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纸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就是纸的发明,纸又延伸了各种“纸造型”形式的作品,如剪纸、折纸、纸雕、纸塑等。纸构成是以纸为主要表现材料,并通过切割、折叠、弯曲等方法,按照立体构成形式美的法则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充分展现了纸特有的材质美—柔韧性和可塑性。

本课以纸构成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千姿百态的纸艺世界。通过学习和欣赏,让学生了解纸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并能合理运用切割、折叠、弯曲、插接、粘贴等立体构成手法。其次,了解纸构成的基本形式原理,并能结合这些原理创作纸构成作品。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纸构成课程具有三个特点:1.选材方便。白纸、报纸、瓦楞纸、卡纸、彩纸、挂历纸等,不论新旧,都是良好的创作材料。2.应用广泛。教室、居室、贺卡、面具、海报、壁纸,不分场合,都可作为精美的装饰物品。3.题材多样。人物、动物、植物等,都可以作为纸构成的母题进行联想创作。

二、学情分析

从七年级上册到本册的“设计·应用”课业的设置可以看出有一个明显的阶梯,就是从平面设计到立体设计。这一编排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一是经过前面平面设计思维、数学几何等抽象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对面与体块已有良好的认知。其次,学生的脑与手随着成长更加协调。因此学生有完成本课学习的良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纸构成的设计知识和设计特色,掌握纸构成的基本技法和形式原理。

2.通过切割、折叠、弯曲等方式,结合形式原理创作出具有美感与设计感的纸构成作品。

3.感受艺术对生活的影响,提高设计意识,进而美化生活、热爱生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纸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掌握纸构成的基本形式原理,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

难点:运用纸构成的形式原理创作一件富有美感的纸构成作品。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具:教学课件、示范作品。

2.学具:各色卡纸、废旧包装盒、铅笔、橡皮、直尺、圆规、剪刀、美工刀、双面胶、胶水等。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预计用时2分钟)

1.教师活动:给学生提供一张普通的小纸片,提出挑战活动指令:用普通的一张白纸,尝试如何让你手中的平面性质的纸张具有立体效果。

2.学生活动:尝试将纸张做成立体的效果,并归纳使用了什么方法。

3.教师活动:挑选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找出作品所使用的方法,肯定学生的作品及其方法。

再归纳小结并点题:只要简单的揉捏、折等手段便改变了平面形态,这就是设计的开始。设计师一开始要做大量的诸如此类的练习,我们叫立体构成,是指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形式美的原则组成立体形态过程。接下来两节课,我们将以纸张为材料学习这一课题,怎么让一张平面的纸张立体而且美,做一做纸构成。

教师解释纸构成,并板书课题:《纸构成》。

【设计意图】这一课业相对来说比较专业,抽象思维程度较强。学生揉、搓、折、叠、捏等自发实践,形成自己初步的元认知,学生易于参与。对学生作品的肯定,让他们更有信心和兴趣参与本课题的学习。总之,起点低,不让学生畏难而退。

(二)从生活中认知(预计用时3分钟)

1.教师活动:解释立体构成与纸构成的概念。出示图片,生活中这类构成的应用。

2.学生活动:了解生活中的利用立体构成的作品,分析生活中构成作品的特点。

3.教师活动:提出思考,用纸张怎么制造出这种褶皱效果?

【设计意图】构成这一内容相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是一个相当概念化的东西,先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学以致用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再提出任务指令。

(三)制作技巧探究(预计用时7分钟)

1.教师活动:播放课件,提出问题,产生这样的视觉效果须要运用哪些处理手法?

2.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回答,并介绍制作过程。

抛出探究性问题:切与折的技法你会怎么安排?除此,你还能想到什么其他办法?为了让作品呈现出美感,需要注意到什么?

在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归纳,提出形式美的原则: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

4.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技法学习,了解处理的方法,为下一环节的实践创作奠定基础。

(四)创作实践(预计用时18分钟)

1.教师活动:布置实践任务。根据本节所学内容,以卡纸制作半立体构成的抽象形态作品一张。要求:(1)设计新颖、手法多样,能充分体现半立体构成形式。(2)规格为10cm×10cm。

发放材料。卡纸事先裁剪好大小,色彩多样。鼓励就近协同制作,但要注意纪律,同时作品不能太简单。

2.学生活动:运用所学进行纸构成的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练习巩固此前学习的知识,将构想变成现实。鼓励学生与座位近旁的同学一起协同学习,培养合作意识,也让学生在交流中创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五)展示、欣赏交流(预计用时8分钟)

1.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整理并展示作品。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创意、制作如何?观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对你有启发吗?如果你再调整你会怎么做?

2.学生活动:展示、介绍、评价自己或者同学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反思自己作品。

(六)课堂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1.教师活动:提出思考问题。今天所学的半立体构成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运用到?

2.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考虑作品在设计后的应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预计用时3分钟)

1.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搜集各种不同形体包装纸盒若干(课前进行)。

课件展示纸构成作品,比较分析两件作品在空间形态上有何不同。

2.学生活动:比较分析并回答教师提问。

3.教师活动:小结块立体构成,以块材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立体形态构成叫块立体构成。

板书:纸构成—块立体构成。

【设计意图】比较分析导入教学,让学生直观了解本节课将学习的立体构成作品与上节课的内容不同之处。

(二)块体制作探究(预计用时5分钟)

1.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图片,块体的平面设计图到复杂块体的组合。复杂的块体形象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你们收集的块体盒子适合直接创作吗?你们打算如何改动?

2.学生活动:谈论并回答问题。

3.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这些物品展开创作,但是注意大小比例、材质、色彩等方面的协调搭配。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可以用简单的块体组合制作复杂的块体。创作时可以用身边现成的各种块体物品,节省时间,同时废物利用。

(三)块体组合形式及创意探究(预计用时5分钟)

1.教师活动:播放课件,展示悉尼歌剧院图片。建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块体的组合,这一组合为何会让我们觉得美,其间蕴含很多美学的规律,你来尝试分析一下。分解它的组合块体,为何尖角不都朝向一边做到完全一致?

2.学生活动:分析悉尼歌剧院的体块组合遵循的美学原理,回答教师问题。

3.教师活动:播放课件,雕塑《五月的风》图片。提出问题:请你为这件作品取一个名字,并分析它的创意灵感。

4.学生活动:分析并回答问题。

5.教师活动:启发学生,观察你们收集的这些物品外形,打算创意制作什么作品?刚才这些作品对你有何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两件作品的分析探究,使学生了解组合的时候如何更有美感,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如何去考虑创意,为学生创作做铺垫。

(四)时间创作(预计用时20分钟)

1.教师活动:布置实践任务。结合两节纸构成课学习的知识,4人一组创作一件立体构成的作品。合作注意纪律,完成好立体构成作品标签。

巡视走动,针对各个小组的作品个别交流,提供参考意见。

2.学生活动: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作品创作。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练习把学习的知识内化。合作学习的方式分解学习工作量,保证学生能在课堂内及时完成。

(五)展示、欣赏交流与延伸(预计用时7分钟)

1.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展示、评价作品。

2.学生活动:评价作品,反思本组作品。

3.教师活动:课业延伸。课件图片展示,在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都能看到设计师作品中的块立体构成的影子,你们的设计作品可以做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师的作品欣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设计可以在生活中应用,激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

八、菜单式教学建议

(一)导入环节

1.从生活中的视觉形象导入。拍摄本城市建筑、雕塑、公交站台等形象,让学生观察分析,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提炼出立体构成的相关概念。有具体形象在思维中推移,学生也更加容易理解。

2.游戏导入。儿童益智玩具拼插积木片和积木是很多学生小时候玩过的,以此为教具导入,唤醒学生童年的快乐记忆,激发学习热情,也复习提炼立体构成制作的技巧。

(二)实施环节

1.考虑到学生作业任务量和时间,可以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为避免合作中有人偷懒、不参与,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些立体块面构成的平面图纸,先每个人独立完成一个,再小组成员碰头进行组合。

2.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不同块体的物品,利用这些物品直接改造制作作品,节省时间,也废物利用。

(三)作业环节

1.学生作业可以定一个主题,比如利用学习的块体构造知识对公交站台进行改造设计,与生活结合紧密一些,使学生认识到设计是创新和改造,使生活更加美好。设计的思维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学生作业难度进行分层,可以仿照课本上的制作,可以自己进行创作,但要设置难度系数和评分等级并使之挂钩。适当鼓励学生自己原创。

(李强宋述龙)

九、学生作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08:30 | 只看该作者
第4课向民间艺术家学习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以剪纸艺术简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与欣赏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通过对剪纸艺术的欣赏、评述与制作,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爱好和兴趣,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欣赏民间艺术的方法,能做简短的评述。

难点: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的奇葩,要结合有关的历史知识、地域文化等来分析,涉及面较广。由于学生年龄、知识面的局限,对作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教师多作一些指引和辅导。

三、 教学过程

1.师生展示各自准备的剪纸及其相关的图片、资料等,相互交流评述。

2.剪纸基本知识的学习。

(1)剪纸的种类(单色、彩色或阴刻、阳刻)。

(2)制作剪纸的工具材料以及基本步骤。

3.教师介绍剪纸的历史与发展过程。

(1)剪纸的起源——商代的刻花装饰品。

(2)剪纸发展——成熟于汉、南北朝。

(3)剪纸艺术的繁盛——清朝中期。

4.提问: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标准,如何来鉴赏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呢?

(1)刀味与纸感: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必须具备剪纸艺术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2)情趣感与装饰性: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中的形象应具有生活的情趣和造型的装饰性。

5.介绍剪纸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学生分组讨论,评述南北方剪纸的不同,在哪方面最吸引你。

6.引导欣赏陕西剪纸艺术家库淑兰的作品《剪花娘子》。品味剪纸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寓意和人文特色,了解剪纸与民间艺术的关系。

7.欣赏评述,加强体验。

教师出示一幅剪纸作品,请学生观赏、分组讨论、评述。

8.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以剪纸艺术简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与欣赏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通过对剪纸艺术的欣赏、评述与制作,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爱好和兴趣,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欣赏民间艺术的方法,能做简短的评述。

难点: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的奇葩,要结合有关的历史知识、地域文化等来分析,涉及面较广。由于学生年龄、知识面的局限,对作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教师多作一些指引和辅导。

三、 教学过程

1. 学生欣赏教材范例,分析民间艺术家采用什么材料?(布、泥、草、木……)运用什么方法(剪、刻、卷……)来进行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

除了剪纸艺术,说说你了解的其他种类的民间艺术和特点。

2. 欣赏同学制作的剪纸艺术作品,分析其构思和制作技巧。(学生分析,教师补充归纳。)

3. 学生实践。要求创作或临摹民间工艺作品。(建议学生采用剪纸的形式。)

4. 教师及时指导,对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或临摹作品,给予鼓励。

5.学生交流作品,可自评,互评。

6.教师小结。



第5课 用中国元素来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中国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并掌握从中国文化中提取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纹饰、图案、色彩等元素的方法,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2. 学会欣赏和运用中国元素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取中国元素的方法和设计原则。



3. 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对中国元素的关注度以及学会设计运用的意识。发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美。



二、 教材分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形态多样,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智慧予以现代人无穷的思考和启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中国元素,是一种文化身份符号的象征,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中国元素作为创意的灵感来源,并将其大胆地运用到设计作品中。本课以中国元素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元素的独特魅力。引领学生感受艺术无处不在,设计并不遥远,只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就能将生活中的元素与艺术设计相结合。通过本课对中国元素的深入解析让学生清楚全面地认知何为中国元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学会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融入艺术设计中。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元素掌握从中国文化中提取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图形、纹饰、色彩等元素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难点:能创作出具有独特理念的中国元素与艺术设计结合的作品。



四、 教学课时:1课时



五、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纸、铅笔、橡皮、记号笔上色工具。



(教师)课件、视频、音乐。



(1) 教学过程:教师穿着带有民族风的服饰和装饰出场,并响起音乐。



:“请同学们请你们找一找老师今天穿的衣服上都有哪些元素?”学生:莲花,中国扣,书法…… 教师:“这些元素都有一个共性,是什么呢?



它们都属于中国元素。”——出示课题:用中国元素来设计。



(2) 中国元素的诠释:凡是凝结中天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视为中国元素。  



1. 中国元素的分类



教师“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中国元素的概念,那么它具体是怎么分类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把中国元素进行分类的话,一共有七类,分别是:



① 现代著名建筑及伟大成就类;

② 著名历史人文景观类;

③ 重大发明创造、创举类;

④ 民俗节日、手工艺、服饰、特色食品等;

⑤ 传统戏曲、乐器、体育项目类;

⑥ 著名自然景观类;

⑦  动、植物类(含图腾、吉祥物等)。



2. 欣赏启发



教师:“我们选择其中几个比较独特的我们都很熟悉的几类来深入探究一下。”



(1) 中国古典纹样:



这些图案纹样你都见过吗?谁能说一说它们都叫什么?



概念:传统图案纹样在显示民族风格上起着潜移默化的艺术效果。用做底纹和边框的回纹、龟背纹、吉星锦、拐子龙、云纹,以及作为象征形象应用的彩陶纹、汉画砖图、铜器纹、藻井图等,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典型图案纹样。



古典纹样与现代设计:



教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出示图片祥云+纸卷轴+篆刻书法=?”学生思考



公布答案:2008奥运会火炬设计。教师:“2008奥运会的火炬巧妙地将中国古典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深入理解,出示凤凰卫视纹样图:



教师:“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蕴含了我国哪些传统文化?它是如何与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的?” 借用了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图案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



(2) 中国印

•     概念: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印章早在       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 选用中国传统喜庆颜色红色作为主体图案基准颜色 。



• 出示图片,教师:“说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如何将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结论:融合了中国书法、印章、舞蹈、绘画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观念。



过度:“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可以算是当下设计领域里LOGO设计  的最成功的典范

中国印、中国剪纸、中国灯笼、中国对联均采用了中国传统颜色的“图腾”—大红色。



(3) 中国颜色的图腾



中国红概念: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经过世代承启和扬弃,逐渐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象征着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民间把它作为辟邪的颜色,如过年放红色鞭炮,挂红色灯笼等,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常作为圣父圣母的服色。红色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在现代设计中红色是很受推崇的颜色。



思考:中国有哪些物件是以中国红来表现的?



学生(红灯笼、中国结、传统新娘服饰、剪纸……)



(4) 中国文字



同学们,这是什么?是毛笔字、书法、我们都叫它中国文字。



概念:中国文字发展源远流长,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行楷书。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是型与意的有机结合。



在现代设计中不少艺术家书法家也为文字做了设计,下面请你们来猜一猜, 换了一套打扮,你还认得它们吗?



中国文字与现代设计结合:猜文字



(5) 中国重大发明创造



中国重大发明与现代设计结合:图片展示



教师:“同学们请问这是什么?那它们属于哪一类?——中国古代发明”



古代发明概念: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曾创造并留存下来大量的文化遗产,它蕴含着各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寓意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发明创造,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其文化内涵。



我们来看一看它在现代设计中是如何呈现的:出示图片



设计师利用了哪些古代发明元素?

巧妙地将造纸术与现代艺术结合,体现了中国元素的国际化。



(6) 中国元素与室内设计



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特色?



被面椅子:在2008年的米兰家具展上,由外国人所设计的中式沙发,采用中国的刺绣锦缎,红色缎面上呈现着美丽的图案,富丽堂皇又十分秀气。最可爱的是它的“大袖”扶手,大袖是清代旗装的标志,所以这款沙发整体看上去就好似一位长期被藏在闺阁里的满清贵族小姐,身着的满族嫁衣,张开双臂奔向带给她自由的勇士。



这是什么呢?这款由“鼓”的造型演变出来的餐桌椅,合起餐椅就是一面白底青花的“瓷鼓”,拉开来又变成了餐桌餐椅。蓝白相间青花瓷的纹理,素雅自然!



3. 播放视频《中国元素》



教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小视频,看的同时,带着问题思考,中国元素还包含了哪些方面”?



出示PPT,中国元素还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宗教文化、生活习惯。



           总结:我们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西方设计界也流传着这样一个观点:“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如果将这些富有的民族形式元素结合到现代设计中,无疑会给现代设计带来一股强有力的新鲜空气。

(7) 中国元素的设计作品赏析



出示图片,巩固中国元素的概念,拓展中国元素设计。

中国元素设计的书包、瓷器、服装、饰品、招贴、海报。



牡丹椅:它“满身”的牡丹花纹,代表着富贵吉祥,以大红为底色,传达喜庆的意味。椅子看上去就如同一个字母“h”,线条十分简单。



教师:“同学们,在本节课中我们已经欣赏了许多的中国风的设计作品,从中感受到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看到了中国元素处处存在并融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见传统文化的可再造性是多么强大!现在,我们也想这些设计师们一样,用1-3个中国元素来设计一件学习用品吧!请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现在开始吧!大胆地运用你手中的画笔,将你的设计表现出来!”



作业讲评:讲评学生作业,师生讲评,学生互评。

         6.总结:今天的课堂上,同学们都尝试做了一回中国风设计师!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希望今后你们能将我们中国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的中国元素设计作品,或许你们以后会成为真正的设计师!正如我们所体会到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第6课 伞的设计

你知道最早的伞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吗?皇帝用的伞相传在四千年前,当时的部落首领黄帝与另一个部落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境内)打仗。黄帝命人在战车上撑起一个叫做“华盖”的用具,就是用来遮住阳光、挡住风沙,好看准对方的军队阵势,以便决定攻打对策。后来,黄帝打胜了。古人迷信,以为是“ 华盖”保佑的结果,因此视它为荣誉和权力的象征 。伞这个名词,在我国南北朝时才出现,以前都称为盖。伞面伞柄伞骨伞的构造 : 伞柄、伞骨、伞面、伞套 中国油纸伞文化

1.代表多子、多福。油纸与“有子”音近。

2.伞骨为竹,代表长寿,寓意节节高升。

3.伞形为圆,寓意美满、团圆、平安。

4.代表恩爱百年。自古油纸伞下演绎了多少经典爱情,如《白蛇传》。

5.寓意大红大贵。红色是我国的传统色调。

6.消灾辟邪、平安吉祥。

7.代表怀旧与浪漫。油纸伞,是怀旧文化的代表,如戴望舒的《雨巷》。

8.高贵典雅,工艺精湛。

讨论:现代伞在哪些地方做了改进?为什么做这样的改进?

设计的基本原则:

审美+实用• 实用功能• 审美功能舒适实用美观经济 考考你



1.一个以春天为主题的舞蹈节目需要设计道具伞,你会怎么设计?谈谈想法。

2.有时候需要伞可变大或变小,怎样设计能让伞面想大就大,想小就小?

3.老人使用伞套时会经常在想用时忘记伞在哪里,如果它除了装伞还有其他用途就好了,你能帮我想出解决的办法吗?



同龄人的设计:水枪伞设计师的设计设计师的设计 剑形伞 夜光伞无柄伞

作业 :

●为你的雨伞设计一 个伞面。

●为解决生活中某一问题设计一款方便、实用的伞,画出设计草图。

●为你的雨伞设计一 个伞面。

●为解决生活中某一问题设计一款方便、实用的伞,画出设计草图。尽量画出较为完整的结构和细节,并且附加必要的文字说明,包括设计思路(色彩、材料、适用范围、功能、造型联想等)。尽量画出较为完整的结构和细节,并且附加必要的文字说明,包括设计思路(色彩、材料、适用范围、功能、造型联想等)。



第6课 伞的设计

1、感受现代伞的功能与装饰设计的魅力。

2、培养对生活中日常用品的兴趣与计的乐趣,提高设计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现代伞的造型与实用之美,学习和掌握伞的制作及其结构特点,了解伞的装饰魅力。

难点:针对生活中的伞的问题,发现并解决问题,来设计一把满足人们需要的伞。



教学过程



一、引入:



PPT展示图片,白娘子与许仙一起撑着伞



提出问题:他们是谁?在做什么?(伞的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伞由来及伞的设计基本原则。



白娘子和许仙)



这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我们浙江杭州,白娘子和许仙在断桥相遇,已伞为媒展开了一段美好的故事。老师由油纸伞展开大家对伞的了解及讨论,从而引出本课主题《伞的设计》。



揭示课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伞是汉族劳动人民一个重要的创造。当时被人们称之为“簦”。上至皇帝出行的黄色罗伞,下至百姓的避雨工具,可以说伞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但关于伞的由来的传说大家知道多少呢?



(1)、荷叶: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孩子在河边玩耍,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下起了大雨,周围又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这时候他发现湖里的荷叶,于是摘下其中最大的一朵,顶在头上避雨用,人们从这个启发中得到灵感,发明了伞。



(2)、鲁班:



战国时期鲁国的著名工匠鲁班,因为经常在外干活,妻子每天要给他送饭,下雨天会被雨淋湿。鲁班为了让妻子少淋雨,在她路上修建了不少亭子。亭子虽然能暂时避雨,但因为亭子与亭子之间还有距离,妻子还是会被淋湿。鲁班整天苦思冥想,终于发明了会移动的亭子――雨伞。

2、受汉族文化影响,亚洲许多国家很早就有使用伞的传统,比如日本。日本在唐朝时期,先后向中国派出19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不仅把中国的历法、天文、音乐、美术等文化带到日本,还将包括制伞工艺在内的多种制造工艺、生产技术带到了日本,逐渐传遍东南亚

3、而欧洲直到16世纪,才开始传到欧洲。1747年,一位叫组纳斯的商人倒中国,发现中国人下雨时用油纸伞遮雨,于是就带了一把回国,当时当时英国传统认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伞遮住违反天意,于是受到嘲骂和诅咒,但是英国潮湿多雨,伞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在一片反对声中,伞逐渐盛行起来,上流社会争相拥有,伞不仅仅用来遮风避雨,更是身份与品位的代名词。



二、新课的展开



1、了解伞的构成部分:伞面、伞柄、伞骨

一起来看看伞的发展历程,从华盖到现代伞的发展也就是设计不断更新的历程。

伞流行于秦汉时期,它是皇权地位的象征。这是秦始皇陵铜车马上的一柄伞,老师珍藏的这张邮票上就有,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把集功能和精美装饰于一体的伞。油纸伞的的出现到慢慢成熟,工艺越发精巧美观了。



2、对比传统伞与现代伞的区别?现代伞在哪些方面做了改进?(展开……)

现代伞的特点:新颖独特、材料多样、功能更多、装饰简约。



3、 伞的设计基本原则:审美+实用



(1) 审美:



各个年龄段的审美与喜好不同,导致喜欢伞的样式也不同。比如老人喜欢朴素的、年轻人喜欢有个性的,儿童则喜欢可爱的……

伞的设计可以分为:伞面的装饰设计、伞的造型设计。

PPT展示伞面的设计图片以及各种造型的伞。



(2) 实用:想一想,平时下雨用伞时都遇到哪些麻烦呢?(学生分组讨论)

拥挤时伞被挤变形,或者被其他伞戳到;没空手拿伞、伞拿低了阻挡视线、进入室内到处滴水、两人撑伞容易淋湿、遇大风雨时身上容易淋湿……

(3) 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展示一把特殊设计的伞:看看这把伞有什么不同?(倒着的,反向的……)

试着讨论,设计师这么设计他解决了什么麻烦呢?(学生展开讨论)

观看伞的广告宣传片,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



(4) 设计师们的创意



我们刚刚讨论的撑伞遇到的问题,现在看看设计师们是如何解决的吧。PPT展示设计师们设计的各种创意的雨伞。



三、 作业(二选一)



1、 位自己设计一把雨伞的伞面

2、 为解决某一问题,设计一款美观实用的伞,画出设计图。



要求:尽量画出较为详细的结构和细节,并附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和设计思路(色彩、材料、功能、造型联想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08:51 | 只看该作者
第7课 烽火岁月中的版画



学习目标



1、 了解木刻版画的刀法组织,掌握烽火岁月时期我国木刻版画的艺术特点。

2、比较欣赏烽火岁月时期的木刻版画,感受这一时期版画制作的背景与形式内容。在对这一时期木刻版画的临摹创作中体会画家在画中表达的情感。

3、 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提升爱国主义情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讨论、评述“刀痕板味”在木刻版画题材内容上的体现,掌握其刀法组织、黑白灰的构图特点的表现。



难点:欣赏评价黑白木刻版画的艺术特点。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一:影片导入



教师放映一小段《狼牙山五壮士》片段,提问学生那时一段怎样的历史,请用几个词描述人物的生活状态、情绪。



二:深入:探索求知



1) 赏析刀法组织



教师出示《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问题一:请形容这幅作品的整体场景气势。

问题二:说说你感受到的头发、手臂肌肉、土坡和云层等局部木刻版画的线条魅力。

问题三:木刻版画的刀法组织



介绍木刻版画的工具材料:刀



2) 寻找黑、白、灰。



问题一:请说说你所知道的卢沟桥战斗



问题二:找依照《卢沟桥战斗》中黑白各部分,分析感受黑白木刻版画的黑白关系和呈现的视觉美感。



问题三:欣赏《卢沟桥战斗》中灰色形成部分的点和线,感受灰色在画面黑白两色中的作用



3) 体会构图美



教师出示图片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和版画《卢沟桥战斗》



问题一:从色彩、线条等方面比较这两幅作品,木刻版画的构图特点是什么?



4) 感悟木刻制作



问题一:小组讨论木刻版画进行绘、刻、印时的关键是什么?



问题二:总结木刻版画绘、刻、印的要领。



注:木版画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就是:刀法刚劲有力,黑白相间的节奏,使作品极有力度。同时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风格。



三:课外拓展



通过欣赏鉴赏古元的作品《人桥》,引出桃色木刻版画。再次巩固知识,提升情感高度。让学生课后寻找套色木刻版画的艺术表现特点,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做准备和铺垫。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烽火岁月时期战士的生活状态和情绪。



让学生进行基本刀法的练习,感受刀痕的特点。



学生自主发言、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寻找黑白木刻版画的黑白灰之美。



通过教师引导学习黑白木刻版画的刀法组织、



学生讨论交流、自主发言



第8课 以刀代笔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它与九年级上册第七课《烽火岁月中的版画》属于同一单元教学内容。因为本课教学主要以欣赏表述为主,技法实践为辅,所以在教学活动上安排1课时教学时间。

版画这一绘画表现形式的门类多种多样,而木刻版画是版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同时,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历史中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所以这两节课都以木刻版画为教学对象。有了第七课《烽火岁月中的版画》做理论基础的铺垫,第八课《以刀代笔》的教学目标侧重点就放在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木刻版画的创作过程,并能使用木刻版画工具,通过合理构图,运用不同木刻刀的刻印线条,创作套色木刻作品一幅。第七课《烽火岁月中的版画》涉及的木刻版画大部分是黑白木刻版画,而且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黑白木刻的基本创作步骤和工具的使用,所以在第八课《以刀代笔》教学中,引入多版套色版画进行版画技法的深入学习。多版套色可以更好地表现画面效果,使版画既有刀味、版味,又有彩绘的笔触感,它的色彩元素不但丰富了版画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木刻版画的激情。

教材分二大块,第一块引入两张套色版画《长城内外》《村寨》的赏析,了解版画概念和分类,回顾木刻版画的概念和重要性。通过赏析为学习套色版画做铺垫,完成套色版画基本知识的学习。第二块引入多版套色版画刻制步骤,复习版画的“刀痕木味”表现技法和构图知识,达到掌握套色木刻版画基本技法的学习目标。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是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属于第四学段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技法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有意识地运用线条、形状、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九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个性和表现欲,他们一方面须要得到认可,另一方面遇到困难时又希望得到帮助。如果不能满足他们内外驱动力的需求,就会使“造型·表现”课失去学习氛围,导致课堂教学的紊乱和教学目标的失离。将学习目标锁定为多版套色木刻版画的制作与实践,是因为木刻版画是上一节课的旧知识,多版套色木刻是这一节课的新内容,新旧知识起到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这样做一可以保持学习新鲜度,二可以降低学习难度。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还要做到降低作业难度,使其获得学习创作的信心;给予其表现机会,使其获得学习成就感这两点。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版画概念和分类,复习木刻版画基本知识,理解套色版画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教师示范、自主实践探究活动、小组合作互动等学习方式,掌握制作套色木刻版画的技法,创作出有木刻刀印效果的套色版画作品。

3.感受套色木刻版画的艺术视觉效果,体味套色木刻版画的艺术长处,激发对版画艺术的表现热情,提高艺术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套色版画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多版套色版画的制作步骤、绘制和刻版基本技法,体验印刷乐趣。

难点:有意图地运用线条、色彩等主要套色版画的造型元素,通过构图知识,临摹或创作出一幅多版套色版画作品。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具:课件、木刻工具及相关材料每组一套、临摹的版画作品每组一套。

2.学具:复印纸、熟宣纸、水彩颜料及相关工具一套、黑色和红色记号笔各一支。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预计用时2分钟)

1.教师活动:请去除不属于这幅作品的概念。

2.学生活动:个人思考发言。

3.教师活动:归纳版画基本知识脉络,引出今天学习的主线:套色版画的制作与实践(木刻版画是一门集绘画、刻板、印刷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绘画艺术,是在木板上采用不同的刻刀,通过刻、切、铲、凿、划等手段来表现形象的。木刻亦称“木版画”或“木刻版画”,属于凸版。凡在平面木板上,用不同类型刀具,根据画稿进行刻制,刻去不必要部分成凹版,再在留下的凸版上滚以油质或涂以水性等颜料而后拓印于纸上的画面,概称“木刻”,是中外版画最早的形式。使用的木板有梨木、黄杨木、白桃木或表层细洁的三夹板、五夹板等。木刻版画按色相多寡分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分水印木刻和油印木刻。单版套色版画:在同一块底版的不同部分可以涂上不同的颜色印刷。多版套色版画:每印一种颜色就需要一块底版)。

【设计意图】复习和整理旧知识脉络,激发求知欲,引出学习的主线。

(二)探究课题(预计用时15分钟)

1.构图、色调、印制技法探究与练习。

(师生互动10分钟)

(1)教师活动:请小组讨论木刻版画进行绘、刻、印时的关键是什么?

(2)学生活动:小组探讨交流。

(3)教师活动:总结木刻版画绘、刻、印的关键(构图、刀法、色调)。

(4)教师活动:课件出示构图秘诀“形式感强,多样统一”。以作品《长城内外》为例,进行版画构图解析欣赏。

(5)学生活动:每个人从资料袋中取出版画作品一幅,用红笔画出手中作品的构图形式。

(6)教师活动:提问检验学生对构图法则的理解和形式的掌握。

(7)教师活动:课件出示色彩秘诀“色调统一,对比强烈”。以作品《村寨》为例,请学生找出这幅作品有哪些颜色,主色调是什么。

(8)学生活动:小组探讨交流,组长代表发言(1—2组)。

(9)教师活动:请学生为自己的黑白线描画确定主色调,并进行涂色练习。

(10)学生活动:每个人从资料袋中取出黑白版画作品一幅,完成色彩搭配练习。

(11)教师活动: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色彩稿作品,确定这幅作品的版数。

(12)学生活动:每个人对自己完成的色彩样稿进行色彩归纳,确定制版数量。

(13)教师活动:组长组织,挑选本次小组合作作品的底稿。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教师引领赏析版画构图、个人完成版画构图练习、赏析版画色调、个人完成版画配色练习,降低学习难度,激发新知识学习兴趣,检验学生对版画创作步骤要领的掌握情况;确保学生掌握构图形式要领:形式感强,多样统一;确保学生掌握版画色彩搭配知识要领:色调统一,对比强烈。运用“制版秘诀”,调整和确定制版的数量,并在组内完成合作作品底稿的挑选活动。

2.多版套色步骤窍门解析。

(师生互动5分钟)

(1)教师活动:让学生认识多版套色版画刻制步骤,提问:多版套色版画刻制步骤还有哪些窍门?

(2)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3)教师活动:示范讲解,分步引出其他制作窍门(木刻刀:刻水印版画尤以圆口刀、方口刀、三角刀、平口刀、斜口刀为宜。方口刀和平口刀可用来铲大面积剔除部分;斜口刀可用来切断木质纤维,斜口刀的刀头要尖而锐利,宜备斜角不同的刀各一把;三角刀用来刻出基本线条。水印版画纸张:在拓印时,常用宣纸。根据需要选用单宣或夹宣,也有人习惯用皮宣、过滤纸、吸水纸和专业版画纸。总之,印水印版画的用纸,以吸水性能好、敏感、有韧性、干后变色少者为宜。水性套色版画颜料:选用透明性能好的中国画颜料和水彩画颜料。使用水粉广告之类的粉质颜料,亦可达到滋润厚重的效果。翻版稿:用铅笔在拷贝纸上单线勾画出轮廓与结构部位的画稿,再将此画稿反过来覆在已处理好的板面上进行翻稿。另外在刻制前,均须在板上刷一遍浅色的颜色,使得刻制时刻去的或留在板上的部分造型明朗,刀触清晰。水印版画分版:把画稿翻描在一块板上,刻成后即为主版,再以此版为依据,借拷贝纸用笔把主版上的物象描画在纸上。然后以这张有主版套色区域位置的拷贝纸为准,垫上复写纸,复写到第二块板上,即为副版)。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个人思考、抢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多版套色版画制作要领和窍门的理解和掌握,为顺利完成一幅多版套色版画作品打好知识与技能基础。

(三)实践课题(预计用时15分钟)

1.教师活动:进行“实践分工”要求讲解,引出刀具与印刷的窍门,帮助学生完成分工任务(运刀的基本方法:推刻、挑刻、晕刻、颤刻、摇刻、铲刻、刮刻、单刀刻等等)。

(1)推刻:这是刻画物象的主要刀法,捏刀向木,用圆口刀、三角刀、方口刀平稳均匀地按一定角度向前推着刻,可造成整齐的阳或阴的线、块、面。

(2)挑刻:用圆口刀、三角刀、方口刀短促着板,刀入板表层即向上挑,可形成大小、长短、宽窄等不同的圆、三角、方形的点。如果选用三合板刻制,挑刻须注意用刀的方向与木纹走向垂直着力,挑时木质才可自然断落。如顺木纹走向挑刻,不易断落。

(3)晕刻:用方口刀、平口刀、斜口刀倾斜刻削板面,时轻时重,运刀过后,便产生类似画笔深浅过渡的效果。

(4)颤刻:圆口刀、三角刀、方口刀向前动刀时,前后顿挫着力,时起时落,形成粗细、缺拙的线、面,具有“金石味”。

(5)摇刻:用圆口刀、三角刀左右摇动着向前运刀,可刻成两边似锯齿状的曲折、奇变的效果。

(6)铲刻:将刀头略平放,用刀平平地铲过去,就成“铲刻”。铲的面一般都较宽,除方口刀以外,其他的刀铲出来的刀触,边线毛糙,变化较多。由于铲的面宽,用的力也须大一些。

(7)刮刻:利用刀刃或刀尖在木板上刮出凹陷,轻刮可以刮出柔和的凹痕,用力刮会出现较强烈的刮痕。刮出来的刀触,常有一种较含蓄的感觉。

(8)单刀刻:用斜口刀可进行阴刻或阳刻,用刀时保持一定的斜度。

(9)“阴刻”是在黑底上刻成凹于板面的线、面、点,除此以外的版面仍留在版上;“阳刻”是在白底上刻成凸出状的线、面、点,除此以外版面刻掉。拓印:拓印前,先用喷水壶均匀地将纸喷潮,使水雾均匀地散布在纸面上。天气炎热或干燥季节时则喷得湿一些。如是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纸里的水分不易蒸发,最为适宜。纸张在受潮后会比干燥时涨大一些,在整个拓印过程中,基本上都要保持一定湿度,以免套不准确。一般情况先印副版后印主版,先印淡颜色后印深颜色。在拓印过程中将湿纸平放在版上,覆盖旧报纸或塑料薄膜,压上镇纸工具,对好标记线(在水印版画中将印纸边对准较长的和画面平行的一条线,然后再将竖线延长标到印纸上的中端,这样即使印纸吃水后变形、涨大,也只能从中间向两边延伸,不会影响套版的准确性)。开始在版上敷色,每块版面敷色须要反复多次。如果拓印时发现水分过多的渗化,可采用“破墨法”,即急用干净的毛笔蘸清水在相反的方向落笔,使清水压迫色水回缩。

2.学生活动:组长组织进行任务分工,并合作完成作业(制作经验报告记录员一名、印版和制版员若干名)。

3.教师活动:巡视帮助学生完成实践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分工”任务,降低作业难度,节约作业时间,保证学生顺利体验多版套色版画的技能实践。

(四)展评课题(预计用时3分钟)

1.教师活动: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底版或作品的展示与自评。

2.学生活动:以组为单位,根据“制作经验报告”内容,组长组织组内实践交流活动。记录员完成“制作经验报告”的填写,对作品进行展示,并说明制作体会。

3.教师活动:总结点评多版套色版画活动结果,提出课后要求:独立完成多版套色版画作品一幅。

4.学生活动:每个人收拾好工具材料,有序离场。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展示活动,回顾知识,引出课后要求—独立完成多版套色版画一幅。

八.菜单式教学建议

(一)导入环节

1.游戏导入:可以借上节课的拓展,直接让学生猜想《人桥》的艺术创作表现形式。

2.复习导入:教师归纳,总结版画的概念和种类,引出“多版套色版画技能的学习与实践”。

(二)探究环节

1.条件优越的学校:“构图、色调、印制技法探究与练习”环节是探究环节中的重点,运用技法学习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构图秘诀”的练习形式可以多样化,一是个人静态纸上练习,二是抢答形式:挑选这些作品中属于“折线式构图”的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2.条件一般的学校:“多版套色步骤窍门解析”环节作为探究环节中的辅助,按照步骤补充“构图、色调、印制技法探究与练习”环节中没有讲到的要点以及多版套色制作中必须注意的小细节。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采取教师示范来完成,目的一是节约课堂时间,二是避免学生错误操作引起的意外受伤。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跟着教师同步操作练习。

(三)作业环节

1.作业建议一:多版套色版画因为制作的版数和印制的次数多,所以课内作业定为小组合作作业。

2.作业建议二:为确保组内做好合理分工事宜,教师必须对每一项事宜进行解释,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分工,并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

3.作业建议三:考虑到木板操作对学生而言有一定困难,所以可以用石膏板代替木板。目的一可以节约刻版时间,二便于取材,三可以减少意外受伤。

(四)展评环节

1.展评建议一:为灵活课堂教学进度,将作业展评定为制版评赏或作品赏析,并设计“制作经验报告”,便于交流。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进度快慢,确定展示评价内容。

2.展评建议二:“制作经验报告”交流可以教师挑选,组长或课代表代读形式开展,便于维护课堂纪律。

(姚彩芬徐芸)

九、学生作业



第9课恢弘灿烂的唐代美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九课《恢弘灿烂的唐代美术》。唐代作为当时世界上一流强盛的朝代,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更是登峰造极,对后世影响极大。唐代的文化艺术门类繁多,造诣颇高,有雕塑、绘画、书法、工艺、建筑等,这对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带来了考验,对教师的文化底蕴更是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审美特征为主线替代复杂的网脉,选择学生熟知的选秀、潮人折射盛唐时期的女性审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唐代文化的理解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倾向,也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但还不太成熟和清晰。

三、教学目标

1.能从盛唐绘画、俑雕塑作品中归纳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会表述盛唐时期“丰腴为美、高髻丰颐、服饰艳丽”的女性审美特点。

2.通过观察、触摸、实物研究、讨论、评述,学习欣赏作品的基本方法。

3.通过盛唐对女性审美标准产生原因的探究,有深度和广度地感受盛唐时期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盛唐女性绘画、女俑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

难点:盛唐对女性审美标准的形成。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具:暗盒、女俑、投影、学习单。

2.学具:笔。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预计用时2分钟)

1.教师活动: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达人、潮人吗?你们班里有这样的人吗?”从谈话中了解学生对“达人”“潮人”的理解。

2.学生活动:说说什么是达人,并列举班里的达人,如篮球达人、学习达人等。

3.教师活动:小结:“看来我们都知道达人就是指在某方面特别厉害的人。”继续提问:“那么什么是潮人呢?”

4.学生活动:互动交流自己的观点。

5.教师活动:总结观点:潮人就是走在时尚顶端的人,他们引领时尚,很有个性,是始终走在潮流前面的人。现在很多明星也是通过选秀节目,被甄选出来的前卫、时尚代表。我们今天就要看看历史上的一群潮人。

板书课题:《恢弘灿烂的唐代美术》。

【设计意图】拉近师生距离,为引入课题做好铺垫。

(二)感受交流(预计用时5分钟)

1.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欣赏唐代侍女绘画作品头、发、脸部、体态局部图片(见课件),她们是住在宫廷中的贵族,有些是经过各种选拔后才进入皇宫的,她们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盛唐时期的一群潮人。请你说说你的直观感受。

2.学生活动:欣赏作品,分析特点,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

3.教师活动:从表述了解学生的程度,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将“潮人”与盛唐女性审美联系起来。

【设计意图】促进交流、加强互动,理解课题的意义。

(三)分析评述(预计用时3分钟)

1.教师活动:引导提问:“社会课中,大家已经学习过《盛唐气象》,谁能说一说唐代社会的情况?”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出唐代社会的基本情况。

2.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综合知识,小组合作回忆归纳唐代社会的基本情况并交流观点。

3.教师活动:听取学生的表述,进行引导,并对唐代社会的基本情况进行小结。

板书:

政治:强大统一。

经济:繁荣,是中国鼎盛时期。

文化:宽松自由,兼容并包。

外交:外来人口多,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民族政策。

4.学生活动:根据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完成任务单。

5.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对唐代社会状况的理解,继续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提问:“你们觉得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的审美趋势会如何呢?”

【设计意图】了解盛唐时期社会特征,为分析盛唐审美的特点做好铺垫。

(四)感悟鉴赏(预计用时10分钟)

1.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从图片中人物的面部、服装、体态、动态等方面深入鉴赏(见课件),小组讨论分析其特点,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创设开放式氛围,鼓励学生多说并且敢于表达。

2.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表达。同时填写任务单。

3.教师活动:对绘画部分的特点简短小结。

板书:

面部:曲眉丰颊、设色浓艳。

服装:衣裳劲简、色彩艳丽。

体态:以丰肥为美。

动态:妇女可以骑马、着男装。

【设计意图】以绘画为窗口了解盛唐时期的审美特征及形成原因。

(五)观察理解(实物触摸)(预计用时10分钟)

1.教师活动:教师拿出内置女俑的暗箱,“除了在绘画中能感受到盛唐气息,还能从我带来的这件宝贝感受到,请同学上来摸一下它是什么,并告诉大家你的感受。”

2.学生活动:触摸体验,表达感受。

3.教师活动:简述俑是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给每组都准备一座女俑,请学生取出,仔细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女俑实物观察俑的造型、色彩等特点,引导学生寻找女俑的表现方式。

4.学生活动:通过对俑作品的观察、研究,归纳其造型表现方式,并完成任务单上的三个问题:

(1)你看到了什么?(形状、色彩)

(2)你觉得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作者想通过作品传递什么文化信息?

通过小组交流、探究,完成任务单后,向大家交流本组的学习结果。

5.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通过图示对三个问题分别进行分析和总结。

【设计意图】前半节课,学生思维高强度运作容易疲劳,需要增加一些小游戏的环节调节课堂氛围,通过唐女俑造型、表现方法的解析,进一步加深美感体会。

(六)拓展延伸(预计用时2分钟)

1.教师活动:出示韩国、日本等国传统服饰的图片,总结:唐代艺术博大精深,达到巅峰,这种审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日、韩两国的传统服饰、发型与唐代的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2.学生活动:谈一谈盛唐时期的女性审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设计意图】加强横向比较,激发民族自豪感。

(七)对比探究(预计用时3分钟)

1.教师活动:出示欧洲17世纪巴洛克风格绘画,提问:你觉得哪些地方与盛唐审美相近?分析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巴洛克风格繁复华丽的原因:17世纪的欧洲在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就形成了对外扩张的风潮,欧洲通过殖民掠夺使物质迅速丰富,在追求享受的同时,也形成追求华丽、贵气的审美风格。它和唐代是不同的时期,但它也一样开始追求奢华了,说明人们的审美和经济基础是相关的。可唐朝早在7世纪就已达到,领先一千多年,唐代相当的伟大。

2.学生活动:看一看17世纪欧洲巴洛克绘画风格与唐代美术相似之处。

3.教师活动:出示我国不同朝代的美术作品,请学生看一看它们的审美标准与盛唐时期的有何不同。提问:欣赏了我国这些不同朝代的作品,你觉得其他朝代的审美和唐代的审美一样吗?不同之处有哪些呢?

4.学生活动:对比中国历代对女性审美的差异。

板书:宋代流行清秀淡雅,明清时期流行清肌秀骨。

总结:时代不同,审美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为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之间的审美差异做好铺垫,激发民族自豪感。

(八)价值判断(预计用时5分钟)

1.教师活动:回顾唐代社会状况,总结提升:沉雄博大的中原文化气韵正好与以丰腴为美的审美趣味相呼应,展现出这个时期艺术风格的最主要特征。除了在绘画和雕塑中,唐代的书法、建筑、工艺也体现了大气、华贵的气息。出示不同领域的图片。

2.学生活动:回顾、思考、欣赏、总结,完成任务单。

3.教师活动:引导生生互动,解析盛唐审美标准产生的多种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包容的心接纳不同的美。提问: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的审美是否有统一标准?

4.学生活动:对盛唐审美标准发表个人看法,归纳总结影响审美的原因。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美是不同的,认同多元文化。

【设计意图】学习用社会学鉴赏法欣赏,促进学生深层次思考,认同多元文化,接纳不同的美。

八、菜单式教学建议

(一)导入环节

1.谈话导入:设置“潮人”“达人”话题,引入课题,因为课堂容量较大,谈话导入宜直接。

2.视频导入:如时间允许,可以截取一些“潮人”、选秀、唐代背景电视剧的视频片段,激起学生的兴趣继而导入。

3.实物导入:直接摆放俑像,让学生猜猜年代,然后导入课题。

(二)实施环节

1.条件优越的学校:俑的观察过程,可准备较多实物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触摸。

2.条件一般的学校:俑的数量可以减少,或用图片替代。

(三)作业环节

1.作业建议一:如学生总体思维能力情况较好,建议使用随堂任务单形式,让学生在上课学习的过程中,按照教师设置的问题环节,逐项解决,并且书写下来加深记忆。

2.作业建议二:如学生总体思维能力情况一般,则建议放慢课堂节奏,将知识点细化落实,以回家作业形式完成教师设置的问题环节,并允许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小组合作。

3.展示建议:根据学生的任务单完成情况,可与社会组教师联合,进行学科整合的探索,体现美术学科的人文特征。

(沈琏)



第10课《辉煌的文艺复兴美术》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和相关文化,理解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倡导人性,反对神性,掌握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



欣赏“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从内容和形式等进行分析,理解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文艺复兴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美术对西方美术的思想的重大变革,激发学生对人性之美解读的兴趣,提高美术修养。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都达到了一定层次,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强烈的好奇心,正经历着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抽象思维的转轨期,感性的东西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具有吸引力。但是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对美术的认识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尤其是对于西方的美术,文化和背景还是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需要图文并茂,充分利用学生感官体验的审美愉悦,创设浓郁的学习气氛,通过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参与、合作,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推测,使学生的认识过程从直观的感性体验和想象上升到理性的思维阶段,提高其自主鉴赏的能力,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欣赏和审美经验的积累,从根本上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审美素养。



3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理解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倡导人性,反对神性,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理解倡导的人文精神。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辉煌的文艺复兴美术



一、导入



1、板书:文艺复兴

2、师提问:

你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布鲁诺有什么印象?



简要介绍文艺复兴的兴起背景。在欧洲的中世纪,谁反对基督教,发表违背基督教的言论,就会遭受迫害。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为文艺复兴的思潮奠定了时代的基础。



活动2【讲授】辉煌的文艺复兴美术?



二、欧洲中世纪



1、出示圣·奥古斯丁的主张:“美在上帝。”



他认为最高的美在上帝,不信仰上帝而追求次要的美就是犯罪,应该忏悔。



2、出示文艺复兴先驱但丁的主张:“诗即神学,神学即诗。”



美是上帝的,上帝的美是人创造的。



“美的主题是人。”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3、学生看图,比较神性和人性。艺术家们借宗教的题材,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美学思想,和思想感情。



活动3【练习】辉煌的文艺复兴美术



三、赏析《雅典学院》



1、出示《雅典学院》局部。

2、出示选择式菜单:内容、人物、形式美、人文。



内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对话,柏拉图手指着天,说他的思想来源于上天的启示,亚里士多德手掌向下,说他研究的是现实世界。双方展开激烈的争论。两边还有各自的粉丝。这是画家追求的古希腊黄金时代的理想世界。



中心人物: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是师生关系。



形式美:对称、对比、呼应。



人文:人与人平等,言论自由。



3、学生分组探究

分析解读《雅典学院》作品局部的内容、中心人物,形式美以及人文内涵。



4、反馈交流。



5、构图解读,三个导师构成三角形稳定构图。



6、出示拱形建筑,讲图中的透视与构图。



7、回到画面中心人物,点出《雅典学院》的人文内涵——智慧之美。。



活动4【讲授】辉煌的文艺复兴美术



四、文艺复兴三杰



1、由《雅典学院》,引出达芬奇。

2、引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点出人文内涵——心灵之美。

3、由其他两杰引出米开朗基罗,从古希腊的《掷铁饼者》到他的《创世纪》,点出人文内涵——人体之美。



活动5【作业】辉煌的文艺复兴美术



五、辉煌的时代



巨人的频出的时代,造就了文艺复兴的辉煌。



六、拓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06: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