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5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论文大全多篇供参考启发式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5: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摘录)



《小学数学论》一书,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概论(一)(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的组织;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概念数学;计算数学;应用题数学;几何初步知识数学;小学数学教师。

近年来,随着教学指导思想的端正,教学内容的更新,小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教学条件的改善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探究研讨法;自学辅导法;操作实验法等等。同时,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等,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归纳起来,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正在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以教为主转到以学为主;二是从只重视学习结果转到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三是从只研究教法转到既重视教法,又重视学法。本书让我意识了启发式教学开始代替了注入式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            

启发式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由来已久。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说当学生想知而不知,想说而说不出来时,教师给以点拨指引,这就叫做启发。如何启发呢?《学记》中论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要引导学生,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的学习门径而不要和盘托出,这样,才能意开词达,豁然开朗。可见我国古代教育家是十分重视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无怪乎几千年以后的今日,它还具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当然,我们今天来研究启发式,就应以马列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收取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使它更加充实。

启发式不只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确定所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到,同样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由于指导思想不同,可能是启发式的,也可能是注入式的。例如:引导发现法着重于探究和发现,本应有较大的启发作用,可是如果在注入式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也可能是教师设框框,让学生往教师的思想框里去,成为变相的填鸭式。讲解法是一种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相对比较被动,但是如果讲得深入浅出,条理清晰,画龙点睛,扣人心弦,同样也能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因此,衡量教学方法的好坏不能只看形式,必须视其实质,要看能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否自始至终地引导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5:50: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巧妙地启发学生,使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出新的概念和法则。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启发式教学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感悟。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俗话说,什么样的老师带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大包大揽,应作为指挥者、建议者和启发者与学生共同构建课堂教学。只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潜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主动探索,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其自身的主观努力。
一、启发式教学新的内涵
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相结合,使学生亲自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尝试,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把枯燥乏味的“厌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
二、启发式教学的合理设计
教师的启发要恰到好处,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1.设计的“启发点”要具有趣昧性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逐渐形成敏捷的思维。俗话说,对症下药。启发在关键处。因此,设计的“启发点”要具有趣昧性,要把握问题的关键,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学生,真正起到点拨和迁移的作用。
2.启发要具有衔接性
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3.启发要有灵活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系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提问,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要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去多思多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掌握更多的技能;要善于抓住富于变化、具有灵活性的启发点,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要把着眼点放在训练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上,达到“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
三、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精心组织教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1.多媒体课件
利用信息技术及科学的教法,创设富于启发性的问题,生动形象,音形兼备,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手段。这就改变了以往学生只能看黑板、听教师讲的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具吸引力,使课堂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加深了学生的理解,真正实现了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的结合,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能激起课堂的高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认知矛盾和冲突,进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突现创新。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关键。提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深入探究,是对知识认知的巩固和提升。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运用提问组织教学,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堂提问是引导探求知识、发现规律的“向导”,更是教师实行教学调控的信息与反馈的源泉,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回答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从而根据需要改进教学策略。
3.组织讨论学习
在启发式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学生根据教师课堂提出的目标,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探索知识、概括原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此活动中,教师要不时加以指导,做好启发工作。组织讨论学习,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
4.开展动手实践活动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让学生去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让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做数学。一切科学发明创造离不了动手实践,而且动手实践能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思维的发展,能激活学生潜意识中学习数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将启发式教学运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5:50:00 | 只看该作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 、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 高 长 底 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以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实例,就属于探究类教学模式,经过教师的修正,结构紧密程度属于中,匹配的理性水平是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理性水平较高时,可以合并上面教学实例中的1、2、3,让学生自己探索,割拼转化,推导公式。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训练能力。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有用之才。我坚信,坚持启发式教学,一定会给素质教育的阵地带来勃勃生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5:51:00 | 只看该作者
再谈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我过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把启发式教学列入十大教授法之首。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涌现出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无不是建立在启发式教学法这块基础之上的。抓住了启发式教学法也就抓住了教与学的精髓。下面就此谈点体会。
一、启发式教学起始于“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导致积极思维的手段,是启发式教学的起点。启发式教学的起始就在于教师能合理的提出哟启发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认知于提出的问题产生一定的“落差”,形成一对矛盾,这一矛盾的运动,促使学生认识系统与外界环境的交换。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无止境的提问当成是启发式。他们既不考虑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也不看问题的思维价值,不是提出的问题过高,脱离学生认识,就是提出的问题过俗而无启发意义,甚至提问一些毫无作用的问题,无任何启发价值。真正启发的问题应是掌握学生认识结构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逐层提出包含一定信息容量。既能产生“对称破缺”作用,打破学生旧的认启平衡,又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起到设疑激趣的目的。
二、启发式教学的升华在于“趣”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的发展由重要的影响。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要使启发式教学得以升华,兴趣仍是启发升华的能源基地。“疑”是启发的起始。但疑中有趣,方可启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启发顺利进行。
三、启发的目的在于“悟”
启发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悟”的过程是学生认知耗散结构的过程,是思维飞跃突变的过程。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创设“悟”的情境,提出有力度的问题,逐步把问题推向悟的“临界点”上,促成思维突变。
引而不发是启发学生悟出在其中的最好办法。好象射箭一样,教师做出射箭的姿势。箭还得让学生射出去。一个人能悟出一个道理,那将是一种最大的享受,而启发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这种享受。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悟出那点滴的道理。抓住那微小的成果,点燃那向上的火花。
四、启发的时机在于“准”
启发的时机就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最佳时刻。换句话说,也就是启发的火候。启发的时机在于“准”,过早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根不上来。过晚的启发,错过了学生大脑的最佳兴奋的时期,这都会造成启发中的启而不发。
五、启发的方式在于“巧”
启发形式的妙处在于“巧”。比如让学生板演做题,学生做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教师用眼睛看一下错的地方,再看一看做错题的学生,学生从教师的目光里即可受到启发,得到了勇气,错误马上得以纠正。教师的这“一眼”和“一个动作”正是启发形式的巧妙应用。
六、启发的优化在于“谐”
启发的含义,一方面是“启”,启者,启于开导。一方面是“发”,发者,能动发现。“启”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发”是学生能动作用的发挥。离开了学生的“发”,教师的“启”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教师的“启”,学生的“发”也很难奏效。启发式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启”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二者协同耗散结构的最佳结合。在这种最佳结合中,师生融于一体,配合默契,只有实现了这种最佳结合,这种启发才卓有成效。如果只知道教师主导作用色“启”,不研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尽管教师挖空心思去“启”,学生还是发不起来。
启发式教学中的六个要素,相互储存,相克相生,制约着启发式教学的成败。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启发式教学法这块宝石之上雕刻出更新更美的图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5:51:00 | 只看该作者
上周出席了一個學術講座,聆聽了兩位教授的演講,獲益良多,對怎樣才能把學生教好與教師如何提高講授技能、技巧兩方面的內容都加深了認識。
今天,先談談怎樣才能教好學生這個專題。
教授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時間內,運用具體形象,深入淺出,風趣幽默的語言,加上生動的事例配合,緊扣著主題,使聽眾掌握到要上好一堂課,把學生教好,便須抓著啟發式教學這個關鍵。
事實上,我們都當過學生的,對曾教過自己的每位老師教學的優劣都心中有數。學歷高的不一定教得最好;而最受歡迎,覺得跟著他可學到知識的可能是那些學歷不一定很高,但方法對頭的老師。所以,“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學術水平+教學方法”這條公式,已十分形象地說明教師肚裡有墨水還不夠,還要懂得倒水,只有這樣,才可使學生吸收到更多的知識,這種倒水的技巧就是啟發式教學。
怎樣的教學才算啟發式呢?那就是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然而,教師少講,多向學生發問,讓學生進行討論無疑是對的,但這樣做未必就是啟發式;而教師整節課一講到底,表面看來是滿堂灌、填鴨式、注入式,可是學生或許已掌握了主動權。
因此,看問題不要機械和只看形式,關鍵要看實質。那些表面熱鬧,但只是即興式提問題的做法,只會啟而不發,根本調動不起學生的思維;相反,看來像“一言堂”,但教師能講出意義,生動形象,學生聽來津津有味,被深深吸引,實際腦筋已經開竅了。可見,看問題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句話,衡量是否啟發式教學的標準就是看能否激發學生的思維。
為了培養有開拓與創造精神的人才,使學生能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並可發揚教學的民主,就必須要認真貫徹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1: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