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文章 抓住有特点的语言现象,培养表达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09:1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太多人说语文教学很复杂,但是我们可以凭借化繁为简来思考究竟怎样教学语文。教学语文,就是需要多学“表达”,或者从“表达”切入感受形象、理解内容、体验情境。如何带领孩子们学习表达呢?那就是抓住有特点的语言现象。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内容呢?我觉得有两种语言现象特别值得关注:一种是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一种是“陌生化”的语言现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规律的语言比比皆是,需要我们留心去发现。《花钟》的第1自然段如果让学生细细品味,可以学到汉语表达方式的许多规律: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花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这一段除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的观察角度、多样化的表达方法,仅就“时间”的写法来说,就有几点值得学生注意:一是按时间顺序写,这才便于读者想象成“花钟”的开放;二是用上了“左右”,使表达更加准确,而且有的加上“左右”,有的不加“左右”,避免了累赘重复;三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变化,这第三点看似平常,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却很有价值,因为它体现了汉语中时间状语位置的一般规律——或在句首,或在句中。我觉得语文课就要侧重教这些,有的老师上这课,让学生去记去背“几点钟开什么花”,还有的老师让学生查资料去拓展“一天一夜24小时分别开什么花”,不是说这些学习活动没有意义,任何学习活动都是有意义,但是对于语文课来说,这些设计就有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味道了。

    那“陌生化”的表达又是怎样的呢?“陌生化”的语言是指我们平时比较少见的表达方法,它们较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慈母情深》中有一个语段: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个语段的写法跟我们平时习惯的表达方法不同,常规的表达方法又是怎样的呢?“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但是作者把这个长句子一分为三,主语后置,既有排比,又有倒装,好像电影的一段慢动作,表现了“我”感受到的母亲劳动条件的恶劣、工作的劳累,生活重压下母亲的疲惫、迟钝、衰老……如果细细品味,学生可以学到怎样用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不论是规律性的语言还是“陌生化”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有较高的价值,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要错过。怎样避免与值得学习的“表达”擦肩而过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对语言有足够的敏感。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我们不应该是那些 “大多数人”里的一员,我们要和学生一起破解“形式“这个秘密。
例如《将相和》这篇历史经典小传,我们在上这篇课文时,会习惯性地问:“廉颇是怎样的廉颇?蔺相如是怎样的蔺相如?”这是非常好的问题,综合各种因素,分析人物形象。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从表达的角度来提问呢?例如比较一下廉颇和蔺相如说话有什么不同?不比不知道,一比真有嚼头。你们看大屏幕: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将相和》
    你听那廉颇,开口肯定是“我”,“我”永远在前面,蔺相如永远在后面。而且称呼那蔺相如,其名都不愿呼,一口一个他,他,他,他,再说下去,“他妈的”都会出来,心不平气不和啊。而且“我”和“他”,是截然分开的,有“我”没“他”,有“他”没“我”,势不两立。再听那蔺相如说话,开口先说廉颇,“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明明是并列关系,却也是廉颇在前,蔺相如在后,而且尊称廉将军。更关键的,蔺相如的话里,“我们”是高频词汇,真是心地宽广,希望两人和谐相处,拧成一股绳儿啊。
   
  小说、散文是这样,说明性文本也是这样。你们看:
    也许你会说,这些动物在我国的动物园内大都会看到。可是多达一万四千多种的非洲蝴蝶,只有在非洲才能大饱眼福。仅仅是被人类认为蝴蝶王国的刚果,蝴蝶就有几千种。单单一家大宾馆我们就看到几百种蝴蝶。
  读这段话,主要的教学任务不是让学生记住非洲有多少种蝴蝶,主要任务是感受作者是如何准确、形象地写出非洲蝴蝶之多的。作者先列数字,告诉我们非洲蝴蝶种类之多,但是他怕我们对一个洲的面积没有具体感受,于是缩小范围,告诉我们其中一个国家的蝴蝶种类数量,他还是怕我们对一个国家的大小脑子里没有概念,于是再具体介绍了一家宾馆的数量,一而再,再而三,有逻辑地缩小范围,短短一段话,表达上可学之处,可圈可点。在说明文里,且不说这些实词实句,且说那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例如“有些、许多、全部、一些、肯定、大概、大约、 左右、上下、主要、都……”,多一个,少一个,关系重大,很值得推敲。

  说明性文本是这样,议论性文本也这样。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里,有一篇议论文,好像也是唯一的一篇议论文。大家看: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段话,毛主席就是围绕“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句话展开论述的,先引经据典,“引用法”,再正反对比,“对比法”,最后举张思德例子,说明观点,方法多样。就说那引用法,就很值得研究,福建的林莘老师就追问,毛主席自己就是伟人,就是领袖,为什么还要引用别人的话,讨论后明白,经典名言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一代一代人的检验,它是古老的,它更是经久不衰的时尚的永恒的真理。林老师接着又追问,古代表达生死观的豪言壮语很多,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为什么毛主席最终选择司马迁的名言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一次很“语文“的小型研究性学习就拉开了序幕,这两个追问都是很有方向性很有效率的追问哪,都是关注表达的追问。

  “阅读”研究作者的“遣词造句”,但是“表达”不仅仅是“遣词造句”,还有“谋篇布局”,例如《桥》这篇课文,不要把教学思路局限于总结老支书的品质、精神。课堂上感之悟之,歌之颂之。我们要扩散思路,关注这篇文章的语言——单词成句,单句成段,语句短促有力,节奏感强,与现场的氛围相匹配。你看那第一段“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瓢泼大雨”不用,就两个字“像泼”,“倾盆大雨”不用,就两个字“像倒”,充分体现了“河北三驾马车”之一谈歌的语言功力与特色。关注点不同,课堂的着力点就完全不一样了。但是,这篇文章表达上的最重要的学习点并不是在语言,而是在于结构,这是一篇小小说,或者叫微型小说。整套教材12册,小小说唯此一篇。小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震撼人心,意味隽永。我们教《桥》,就应该在这点上多想办法,多着力。
  说到学习“谋篇布局”,必须说到《美丽的小兴安岭》,一到学习这篇文章,我必定让学生分段。因为这篇文章结构太明显了,开头一段,是总起,说的是小兴安岭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中间四段,分春夏秋冬描写一年四季的小兴安岭。最后一段是总结,强调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典型的“头尾大肚子”,总分总结构。这样的文章,让学生分段,写写段落大意,合情合理,更合“科学”。新课程以来,很多老师都不敢分段了,总觉得一分段就显得教学太死板,太枯燥。其实,任何教学方法没有好与坏之分,只要用到适合处,也就是恰到好处。我们要防止的是不问文体,不看文章特点,一味让孩子分段,写段落大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1: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