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阅读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 14:4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期,有时间阅读了《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一书,有些许收获。现将书中介绍的关于名师们的课堂引导艺术的提炼与总结摘抄如下,与老师们分享,希望我们大家能在教学过程中汲取他们的经验,使我们的学生也爱上课堂,爱上学习,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1、 关于“温故知新”教学法——

“温故知新”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当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有困难时,老师就组织引导他们用学过的旧知识来捍提升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减少他们在课堂上的困惑与挫折,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听课习惯一种教学方法。

实施“温故知新”教学引导的具体方法是:

(1)利用类比法,联系新旧知识;

(2)建立知识框架,使条理更清晰;

(3)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4)、借助旧的课外知识学习新知识。

2、关于“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即一种预先设定好目标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课堂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生生间以及师生间的多边互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从而对学习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3、关于“课堂演讲”法——

“课堂演讲”法是指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或者支持下,让学生在讲台用演讲的方式诠释教学内容,巩固知识点,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培养他们认真听课习惯的教学方法。

“实施课堂演讲教学引导的具体方法是:

(1)设定学生演讲课;

(2)组织课堂开始后的前三分钟演讲;

(3)组织临场发挥式的课堂演讲;

(4)组织读书汇报式演讲。

4、 “辩论式”教学法——

辩论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老师根据讲课的需要,选择、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题目或论点,让学生自由选择观点、立场,然后进行辩论,最后由老师点评,也可以先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再由老师点评。

实施辩论式教学引导的要点是:

(1)注意辩题的选择;

(2)注意课堂辩论不是正式的辩论比赛;

(3)注意控制辩论局势;

(4)老师的总结评论。

5、实施表演教学引导的常用方法——

(1)分角色扮演进入课文情境;

(2)用肢体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用哑剧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4)就地取材,丰富表演内容;

(5)用集体表演导入课本内容。

实施表演教学引导的要点是:

(1)从学生身上找切入点;

(2)以教材为基础;

(3)让表演与现实相结合;

(4)在表演时应坚持控制与开放相结合的原则。

6、关于导语设计——

导语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情境设计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他们的目光吸引到课堂上,从而点亮他们探索知识的心灵之灯。

实施导语设计的具体方法是:

(1)利用教学图片和图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入旧知识,温故知新;

(3)采用问题,导入新课;

(4)利用情境,导入课堂;

(5)联系生活,导入课堂;

(6)采用谜语,导入课堂。

7、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的具体方法有:

(1)在头脑中形成数学经验;

(2)用图片把表现抽象内容的数字形象化;

(3)带领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字。

8、在教学中,用“实物操作”法的好处是:

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中促思,在玩中长知,在乐中成才,能在有趣的实验操作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不断提高课堂知识的吸收效率并快乐地学习。

9、关于游戏教学——

实施游戏教学引导的具体方法:

(1)在日常游戏中诠释课本知识;

(2)用游戏把多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

(3)把过家家引入课堂;

(4)用游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5)把竞赛游戏带入高年级课堂。

实施游戏教学引导的好处:“游戏”法能够依据学生的天性,帮助学生深入课堂,提高听课效果,增强他们动手埃及的能力。它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改善传统教学缺失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0、好教态营造好气氛的具体方法是:

(1)目光教态;

(2)身姿教态;

(3)表情教态;

(4)手势教态;

(5)间距教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6: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