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课时)
执教:南昌市东湖区邮政路小学 熊婷
点评: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王露
一、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读“凌空翱翔、行动敏捷”等词语,理解“中生代、树栖、繁衍、茹毛饮血”等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
3.在研读中发现科普文的写作特点:用词准确,生动有趣。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在研读中发现科普文的写作特点——用词准确,生动有趣。
三、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师:上课前,我们玩个“猜一猜”的游戏。待会儿大屏幕上会出现一张动物图片,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提醒大家,这是某种动物的远古祖先。(出示图片1)猜猜看。
生:恐龙。
师:不对。
(又请几位同学,均没有猜对。)
师:(笑)猜不着吧。别急,再看,在非常非常漫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它变了。(出示图片2)现在能猜出来吗?
(学生兴致勃勃,非常踊跃,但仍旧没猜出来。)
师:虽然没有猜对,但你们至少发现它已经从陆地走向了水里。又过了好长好长时间,它又变了。(出示图片3)
(学生争先恐后地猜答案,有学生喊出了“鲸”。)
师:到底是什么呢?我不说,自己看。睁大眼睛,(出示图片4)原来它是——
生:(异口同声)鲸!
师:有趣吧?科学家把这样漫长的变化过程称作——演化。你还知道哪种生物的演化过程吗?
生:我知道人是由类人猿演化而来的。
(没有学生举手了。)
师:看来对“演化”我们都比较陌生。老师课前查了些资料,跟大家分享一下。(略带神秘地)知道北极熊吗?它是由棕熊演化而来的。小蚂蚁,是由某种原始的黄蜂演化而来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
师:吃惊吧?科学的殿堂里奥妙无穷。相信待会儿我们上完课以后,还会增加一些知识。
【评:这个课前交流设计得好!通过“猜一猜”,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动物演化的神奇和有趣,为接下来的科普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形成期待。
师:伸出手,跟老师一块儿写课题。(板题)“恐”字是生字,上下结构,上面的“巩”字写得长一些,下面的“心”字底写得扁一点。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齐:飞向蓝天的恐龙。
师:拿出刚才那股子好奇劲,再读。
生齐:飞向蓝天的恐龙。(语调明显高昂了)
师: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师: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同学都想知道。
生:飞上蓝天的恐龙有什么变化呢?
师:哎呀,你比别人想得深。
生: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飞上蓝天了?
师:问得好,可见你是个特别爱思考的孩子。
师:看来大家脑子里已经有了不少疑问(副板书:疑问),这是我们探求新知识的开始。
【评:阅读知识性文本,阅读者常常是为了特定目的而进行阅读的。质疑环节的设计正是将学生当阅读者,让其带着疑问进入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带着这些疑问,赶紧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
2.师:看得出,同学们都被课文内容吸引了。别急,先读生字词。
(1)(课件出示:中生代 后裔 繁衍 树栖)
师:这些词语常常在科普文章中出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少数学生将“栖”读成“西”)
师:注意,“树栖(qī)”。
生:(跟读)树栖。
师:谁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生:树栖就是在树上生活。
师:那在陆地上生活呢?
生:(略加思考)陆栖。
师:在水里生活呢?
生:(抢着回答)水栖。
师:(加快语速)既能在陆地上又能在水里生活——
生:(应声)水陆两栖。
师:真能干!
【评:由“树栖”一词引出一连串与“栖”相关的词语,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高才能将语文的味儿教出了来;才能教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师: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我不知道“后裔”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帮帮他?
生:后裔就是后代的意思。
师:谢谢你,用了一个通俗的近义词来解释。
生:我不知道“中生代”。
(一生读教辅上一段较长的文字)
师:你解释得真清楚,谢谢小老师。你让我们知道了中生代是一个离现在很远很远的年代。有多远呢?距今约两亿五千万年(强调“两亿五千万”)。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词。
生:中生代。
(2)(课件出示:凌空翱翔 茹毛饮血 行动敏捷 毋庸置疑)
师:这些词不容易读好,谁第一个来?
(一生读)
师:“凌”字是后鼻音,读得特别好,请你响亮地带大家读一遍。
生领:凌空翱翔。
生齐:凌空翱翔。
师:(点击“茹毛饮血”变大)这个词最不好读了,跟老师读读——茹毛饮血。(指一生)你试试。
生:茹毛饮血。
(连续指几位学生读词。)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
生齐:茹毛饮血。
师: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只解释一个字(课件出示:“茹:吃。”),能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吗?
生:吃毛喝血。(笑)
师:知道了大概意思,准确地说就是——连毛带血地生吃。
师:(点击“敏捷”变大)“敏捷”这个词既要会读,又要会写。同学们看看,古时候的“捷”字是这样写的(出示“捷”字篆书,分析字理)这是手、这是脚,手脚并用才灵活,写的时候可别忘记了。
师:“毋庸置疑”,用自己的话说就是——
生:不用怀疑。
3.概括内容,学习方法。
师:生字词都读好了,课文主要内容明白了吗?谁能说说?
生:这篇课文写了恐龙和鸟好像不相干,但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演化成了鸟儿。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师:你把五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语句再精练一点就更好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课件出示第三段第一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赶紧找找,这句话在课文哪段?
生:第三自然段。
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对,这是一个过渡段。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前面写了——
生:恐龙飞向了蓝天。
师:这是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后面写的是——
生: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随着师生对话,课件变化为: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 ↘
研究发现 怎样飞向
飞向蓝天 )
师:两部分内容合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谁再来试着概括一下?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科学家研究发现恐龙飞向了蓝天,并且介绍了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师:读长文时,抓住过渡的段落、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好方法可要记住了。
【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这篇课文的结构特点,教给学生抓住过渡段落、语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实用!】
三、研读探究,品味语言。
1.探究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一个问题。(课件出示课后小话筒问题: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一生读)
师:要解决疑问,有个好方法(副板书:阅读)——阅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四段。这一段很长,同学们一定要静心默读,认真思考,想想最开始是怎样的?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最终怎么样了?
(边讲述边出示:
第一种恐龙
数千万年后,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 )
(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评:第四段篇幅长、内容丰富,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给他们一个台阶未尝不可!】
师:咱们来分享一下学习成果。第一空谁来?
生: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课件出示)
师:你是个特细心的孩子,注意到了“大约”这个词,这词能丢吗?
生:不能,因为这个时间是不确定的。
师:对,用上“大约”多准确呀。第二空——
生: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那么长,你是怎么概括成这一句话的?
生:这句话后面用了个冒号,说明后面的句子都是在讲这是个什么样的庞大家族。
师:你抓住了这句话的中心。继续。
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有不少学生轻声提醒:“不要再念了,不要再念了……”)
师:诶,你们为什么让他不要再念了?
生:因为这句话就是说恐龙长得越来越像鸟类了,后面是说它的样子的。
生:这句话里也有个冒号,跟刚才那句一样,冒号前面的句子就是主要意思。
师:说得对。所以,这句话说的就是(课件出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逐渐变得像鸟类。)
师:这可不是短时间的变化,所以用了一个词——
生:逐渐。
师:好,最后一空了。
生:它们中的一些种类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师:你说的是一种学习飞行的方式。还有一种方式,谁读懂了?
生: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师:无论哪种方式,总之,(课件出示)它们中的一些种类慢慢学会了飞行。
师:长长的一个自然段,我们就这样读成了四句话。我们一块儿来读读吧。第一种恐龙——
生: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
师:不是确切的,是“大约”,读——
生: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强调了“大约”)
师:数千万年后——
生: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师: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
生:逐渐变得像鸟类。
师:是“逐渐”变化的,读出这个过程的漫长。
生:逐渐变得像鸟类。(强调了“逐渐”)
师:最终,它们中的一些种类——
生:慢慢学会了飞行。
师:恐龙就是这样一步一步飞向蓝天的。
(课件逐步出示:
飞向蓝天
↑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慢慢学会了飞行。
↑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逐渐变得像鸟类。
↑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
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 )
2.体会用词的准确。
师:都明白了吧?那咱们来检测一下。大屏幕上会出现一句话,请你迅速作出判断,然后用手势告诉老师对还是不对(演示表示“对”或“错”的手势)。
(课件出示: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大多数学生用手势作出判断是“错”的,但也有个别学生判断为“对”。)
师:有两种意见,我先来问问这判断是“错”,来,你说说哪儿错了?
生:因为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这个句子没有说。
生: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鸟儿,只是其中的“一支”。
师:(对着刚才判断为“对”的孩子)现在明白了吗?
生:(点头。)
师:让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出示文中句子: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支”“漫长的”红色显示。)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没有强调“一支”“漫长的”这两个词。)
师:注意,是恐龙中的“一支”,经历的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谁再读读?
(又一生读。明显重读了“一支”“漫长的”。)
师:好,全班一起读读。
(齐读。)
师:看,科普文章就是这样,用词十分准确、严谨。像这样准确的用词,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课件再次出示箭头示意图)这几个句子中就有不少,你发现了吗?
生:我觉得“大约”用得很准确,说明这不是确切的时间。
生:我觉得“其中”“一些”用得很准确,说明不是指所有的恐龙。
生:还有“逐渐”“慢慢”用得也很准确,说明这个过程非常漫长。
【评:从游戏到说理再到朗读直至寻找词语,环环相扣,最终指向“感受科普文用词准确”这一目标,从中我们能看到设计者的匠心。】
师:相信这回同学们真学明白了。是“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 (板书:恐龙的一支 漫长的演化)最终飞向了蓝天(板书:箭头,指向课题)。
师:看,我们已经通过阅读文章,解决了这个疑问。(副板书:解疑)
【评: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 体会语言的生动。
师:这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作者写得也挺有趣的,你觉得哪个过程最有意思?
生:我觉得恐龙长得越来越像鸟这个过程最有意思了。
生: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像鸵(tuó)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chēng)身体”,我觉得这挺有意思的。
生:第一种恐龙的后代繁衍(yǎn)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我觉得这个过程最有意思。
师:这个过程确实有意思,值得我们好好读读。(课件出示)老师和你们对着读,好吗?
师: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生: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师: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生: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师:我没听出小巧呀,再来——
生: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读得更轻巧了)
师: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
生: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师:能读得再温顺些吗?
生: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读出温顺可爱了。)
师:读得不错。咱们再读,这一遍男生和女生对读,最好能边读边想画面,有这个本领吗?
(男女生对读。)
师:读着读着,聪明的孩子一定发现什么了吧?
生:我发现它用了排比的写法。
师:怎么看出是排比的?
生:每句话都是有些怎么样有些怎么样。
师:对。因为要写的种类太多了,所以用了“有些……有些……”这样的句式来介绍,这样就清楚了,对吗?还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它是对比着写的。
师:从哪几方面来对比的呀?先对比了——
生:(七嘴八舌)怎么行走的、走路的方式。
师:接着对比——
生:身长体重。
生:体形。
师:最后又对比了——
生:脾气。
生:性情。
师: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每句都用了“则”字。
师:这可是个大发现!(点击“则”字变红)可是,老师发现把它去掉句子也是通顺的呀,(课件隐去“则”字)你认为行吗?
(学生默读、思考,一生举手)
生:我觉得去掉“则”字以后,对比就没那么明显了。
师:老师想为你鼓掌!确实,用了“则”字,对比的效果就更明显了。(点击出现“则”字)
【评:“则”字的作用是教师对文本细读后的发现!在平淡中品出了味道,这需要功力。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对文本的读法,决定着教法。】
师:那么“则”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则”的字义:1.就,便;2.表示对比;3.虽然。)在这里选哪种意思?
生:选第二种,表示对比。
师:怪不得用上它就觉得对比更强烈了。这个字我们平时也常用啊,瞧,你们坐着,老师则——
生:站着。
师:(指一长发女生)她是一个长发小美女,(生笑)(又指一短发男生)他则是——
生:(笑)短发小帅哥。
师:多有趣呀。这样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的恐龙家族,作者就这样描写得清清楚楚。让我们跟随这段文字做一次穿越时空隧道的奇异之旅,去看看这个庞大家族吧。
(音乐起)
师:(感情诵读,并用手势随机邀请学生接读)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
生: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师:有些恐龙则——(重读“则”字)
生:用四足行走;
师:有些恐龙——
生: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师:有些恐龙则——
生: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师:有些恐龙——
生: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
师:有些恐龙则——
生: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音乐延续,伴随出现恐龙庞大家族视频。)
师:多么壮观的场面,多么神奇的年代。我们刚刚研读的是恐龙演化的第二个过程,其他三个过程也很有意思,下节课我们还可以细细读一读。
【评:整个板块我想用四个字概括:文意兼顾!科普文的阅读教学一不留神就变成了“科学课”。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指导学生读懂段落、理清层次、探究表达方式、训练表达能力、内化语言材料……无一不在做着语文该做的事儿。】
四、总结学法,延伸课外。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解决了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这个疑问。可是,还有多少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呀!你们的脑海里一定还有无数个问号,说说吧。
生:除了这支恐龙,其他的恐龙变成什么样了?
生:变成鸟类的这支恐龙,是不是就是恐龙中的翼龙呢?
生:还有什么动物是恐龙演化来的吗?
……
师:你们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真让老师惊讶!这些问题又是我们探寻新知识的起点。
师:同学们,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疑问,而善于思考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疑问(板书:新。至此完成副板书:疑问→阅读→解疑→(新)疑问,以环形方式呈现)。要解决这些疑问,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异口同声)阅读。
师:是的,我们可以再次阅读,想办法解疑。这样,你们就会在质疑、阅读、解疑、产生新的疑问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聪明。
【评:这一环节既是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又向学生渗透了“学无止境”的观念,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到了促进作用。】
师:刚才你们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在下节课通过阅读解决,有的需要我们阅读相关的书籍。老师为你们推荐这几本书。(课件显示关于恐龙书籍的封面。)
生:(兴趣盎然地读着书名,和周围的同学议论着。)
师:课后,带上我们的问题,再次踏上快乐的阅读之旅!
下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