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预习资料参考汇总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21-9-14 11:13:06 | 只看该作者
一、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历史学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是继鲁迅之后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主要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

二、故事背景

1921年,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这样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三、理解词义

1.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定然:必定。

四、问题归纳

1.“天上的明星现了”,诗中的“现”字有何表达效果?
形象地表现出“明星”出现的情形,表达了诗人看到星空时的惊喜之情。

2.“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写出了天上怎样的生活?
从街市上陈列的物品都是世上没有的珍奇来看,天上的街市是繁华富足的,天上的生活是无比美好的,在诗人的想象当中,“天上”有比“地上” 更美好的世界。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中的“朵”字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本题运用品析字词表达效果法。“朵”字用得绝妙。我们知道“朵”字作为量词使用,通常用于云、花等,如“一朵白云”“一朵鲜花”,很少有人说“一朵流星”。但诗人没有写“那颗流星”,而是写“那朵流星”,不但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流星”犹如鲜花、白云般美丽可爱,而且陡然降低了流星的速度,使它可与“走”同步。

4.“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在想象中,又巧妙地引入了“灯笼”,将“流星”比喻为“灯笼”,既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得自由和幸福,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5.诗人笔下的牛郎织女与神话中的“牛郎织女”有什么区别? 诗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神话中的牛郎织女原本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团聚;而在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团聚,过着“在天街闲游”的自由、美好的幸福生活。
诗人这样改编“牛郎织女”的故事,表明它是理想中的生活,与现实构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诗人憎恶黑暗现实,追求光明幸福的炽热感情。


6.诗中四个“定然”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定然”是一定的意思,表示肯定的语气.四个“定然”表明了诗人坚信有这样的理想世界存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五、课文主题

通过对天上的美好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对光明、自由、美好、幸福的理想世界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创建这一理想世界而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21-9-14 11:13:16 | 只看该作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预习资料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21-9-14 11:13:29 | 只看该作者
一、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 《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二、故事背景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理解词义

1.澄澈:清澈透明。
2.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3.绵延:延续不断。
4.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5.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6.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7.神通广大:泛指本领极大。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8.疲倦不堪:非常疲乏,不能坚持下去。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写天地开辟后世间因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8段):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五、问题归纳

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2.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空旷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

3.第④段对女娲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突出了女娲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
作用:为后文写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作铺垫。
4.人类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喊“妈妈”,有什么丰富意蕴?
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天地瞬间获得了生机,更使世间充满了温情。

5.“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
“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作铺垫。

6.“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一句中 “绝妙”换成“奇妙”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而“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绝妙”更妥帖.

7.第15段中“拉”“伸”“搅”“挥洒”等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又一方法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女娲作为“神”的聪明智慧和非凡能力。

8.“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中的“终于”有什么表达作用?
“终于”一词体现了女娲的思索之苦和思索时间之长,充分体现了女娲的智慧和对人类绵延生息的巨大贡献。

六、课文主题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21-9-14 11:13:44 | 只看该作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预习资料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21-9-14 11:13:57 | 只看该作者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一、作者简介

相传伊索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作家,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其语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二、相关资料

宙斯是古希腊神话里神的首领。古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赫拉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宙斯的妻子,掌管婚姻和家庭,是妇女的保护神。赫耳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是宙斯的儿子。

三、问题归纳

1.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
交代赫耳墨斯为什么要到雕像者的店里来,其来意表明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在人间受尊重的程度。寥寥数字,就勾画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和爱慕虚荣的性格。

2.对赫耳墨斯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心理描写作用分析法。这里的心理描写,既揭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的原因,又深化了他骄傲自大的性格。

3.故事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本题运用故事结尾妙处两步分析法。故事这样结尾是为了与赫耳墨斯的自我估价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那些妄自尊大的人,告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

四、课文主题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

一、文体知识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短小故事。寓言往往用虚构的手法将动物或其他自然物拟人化,用简单明了的故事来揭示生活哲理或道德教训。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结构单一,想象丰富,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的寓意便是其中心所在。

二、问题归纳

1.弱小的蚊子能战胜强大的狮子的原因是什么?
蚊子之所以能战胜狮子,一方面是能发挥己之所长,攻击敌之所短,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另一方面是狮子无法发挥自己的长处,他用爪子抓,不但没有抓住蚊子反而抓破了自己的脸。

2.“吹起喇叭”“唱着凯歌”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获得胜利后的蚊子得意扬扬、忘乎所以的样子。结局具有戏剧性.“叹息”与“吹起喇叭,唱着凯歌”形成对比,突出了蚊子可悲可笑的下场,很有讽刺意味。

3.蚊子的失败是由于蜘蛛的强大吗?
蚊子的失败,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蜘蛛的强大,而在于因获得胜利而变得骄傲的蚊子,头脑不清醒,以致自投罗网。相反,如果获得胜利后的蚊子,能正确认清自己之所短,小心谨慎,就有可能避免“被蜘蛛网粘住”的悲剧。

三、课文主题

通过叙述蚊子战胜狮子却成了蜘蛛的手下败将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21-9-14 11:14:06 | 只看该作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预习资料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21-9-14 11:14:22 | 只看该作者
穿井得一人


一、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二、课文翻译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中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于:介词,当“向”讲。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浇田、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这件事就去传播:“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的国君让人向丁氏问明情况, 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三、问题归纳

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

2.“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
这句话有歧义,丁氏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如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3.如何理解宋国国君的行为?
宋国国君不太相信穿井得到一个人的事情,他觉得奇怪,想求证一下。

四、课文主题

《穿井得一人》通过一个姓丁的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杞人忧天


一、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著有《列子》。其中寓言故事百余则,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篇篇珠玉,妙趣横生。

二、故事背景

《杞人忧天》列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希望平民百姓不用考虑那么多事情,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杞人忧天》就是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列子用讽刺的手法告诫人们“要顺其自然,不要庸人自扰”。

三、课文翻译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注释: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无,没有。寄,存放。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
晓:告知,开导。
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果:果然,果真。
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吗?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受伤。
积块:聚积的土块。
四虚:四方。
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舍然:释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然:……的样子。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四、问题归纳

1.如何看待开导者“日月星宿,亦有所中伤”的解释?有什么作用?
他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这代表了当时人们认识事物的水平。同时,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忧”是毫无根据的瞎担心。

2.杞人反复提出问题,说明了什么?
杞人反复提出问题,实则反映他内心的重重忧虑,照应了前文废寝食”。

3.两个“喜”分别有什么作用?
前一个“喜”表现了杞人内心的担心解除后的放心、喜悦心情;后一个“喜”则表现了开导者的热心与善良的品质,他的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诱导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

五、课文主题

《杞人忧天》通过写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是不必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6: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