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访学研修报告 ——学前儿童核心素养之所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9 14:3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月的南通访学活动对我个人是具有非凡的意义的,不仅得到了教育专家在专业上的引领,他们的教育情怀与激情,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灵,更加坚定了我实现教育理想的决心。而在这次学习中,“核心素养”这个词汇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以来,一片热议声中却很少听到核心素养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学前儿童核心素养的“核心”究竟在哪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对应的是整个基础教育各个学段的儿童,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有着较强的启蒙性特征。因此,在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在关注总体框架的同时,应突出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从而保持核心素养培养的延续性。要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方式来确定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方法,通过丰富多样、富有创意的活动,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素养基础。
北师大心理学院将美国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培养理念引入中国,经过多年来的本土化研究,得出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能力发展模型,并将其用于实践探索——通过研究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和社会能力发展水平及共情陪伴方法,制定适用于幼儿园的系统培养方案:其中包括教学方案、经过本土化改造的国际顶尖的情境视频课程、线上线下教师培训、操作材料以及家园共育方案等,使幼教工作者对共情陪伴及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发展模型深度理解,提升共情能力,改善师幼关系,最终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情境学习等方式,多位一体实现研究目标,最终致力于全中国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一.关注、培养幼儿心理社会能力,为幼儿发展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让幼儿具备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了学前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主要任务。相比在知识和智力上获得发展,幼儿更加需要在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层面上有所收获,这些非智力因素会影响人的一生。
心理社会能力,原本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心力”、“体力”和“脑力”。在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中,对幼儿而言最重要、最基础的是健康生活,特别是其中重点提及的“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等,恰恰是心理社会能力的核心内容,他们要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控制自我,学习如何处理生活和人际问题等。这些幼年时期的经历,就是在特定情境下教师和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模式,会印刻在幼儿的大脑神经里,并在成年后产生对应的行为特征。     
我们可以将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具体细化为情绪管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情绪管理能力包括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自我认知能力包括自我知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性别角色;人际沟通能力包括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包括行为习惯、挫折应对、合作分享、冲突化解、直面欺凌等等,这些素养都可以、也应该在幼儿时期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提高教师、家长的共情意识与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健康发展
共情(EMPATHY)能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很多时候,成人往往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标准来评价、左右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共情陪伴强调教师和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考框架,放下成见和偏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孩子;在“放空”自己的基础上,耐心等待孩子的反应、观察孩子的表现、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有效回应孩子的内心需求。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尊重和接纳后,会更积极地完善自我。在共情陪伴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也更具有共情意识,能够更好地习得与掌握共情能力,而这一能力对孩子社会规则的习得、道德认知的发展及社会互动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掌握共情能力的孩子能够更融洽地与同伴、教师和家长等互动,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可以通过生活情景剧、主题绘本阅读等形式,尝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相关活动,提升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开放日、电子平台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发挥家园共育的重要作用,提升家长的共情意识和共情能力,以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明晰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 ,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合作、竞争与团队意识
幼儿合作是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幼儿与同伴之间建立多方面合作关系。合作素养则是通过教师与家长的榜样示范以及同伴之间的协商、合作与分享,使幼儿在合作意识、合作行为、合作情感等方面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修养。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必须具备足够的合作能力,拥有较好的合作素养。学前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培养与提升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学前教育内容。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亲身体验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快乐,感受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区域活动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其他学段教育形式的重要体现,因其自主选择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喜爱,这对培养幼儿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幼儿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以区域活动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引导幼儿生成合作意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有一个现象值得探讨:教师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总是激励孩子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当孩子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时,教师更多地表现出对个体的欣赏:“某某小朋友真会动脑筋。”于是,有的孩子会沮丧:“我怎么不如他聪明?”也有的孩子会戒备:“你们组不准来偷听!老师,他是学我的!”
可见,当教师简单地要孩子求新求异时,一些负面的体验和影响会在不知不觉中滋生。对于未来的社会发展而言,如何看待个体的创新与团队的成长之间的关系才是更为重要的。
教师需要将这份“独特”背后的意义传递给孩子,即每个个体独特的表达带给团队的贡献在于为大家拓展了思路,展示了表达的另一种角度和可能性,实现了更多人的成长。这样孩子们就能理解创造力的意义不在于独占资源、独享赞誉,而是为了团队的进步。
四.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别,促进每个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以“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由于认知经验、生活环境和性格特点不同,幼儿的发展轨迹存在差异,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一刀切”。教师不仅要关注班级全体幼儿的共性发展特点,还应考虑幼儿个性化的需要,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兴趣、需求、发展特点等个性化教育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德育对幼儿养成较好的责任感、生活态度等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教育活动中却容易被教师忽略。在幼儿教育阶段,德育应该渗透于环境、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以特定的德育实践活动为补充,鼓励幼儿学习责任担当,帮助他们从小养成积极正向的人格,为幼儿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长期而连贯
核心素养在幼儿园的落脚点和表述方式应更贴近幼儿的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学段。如果要对幼儿核心素养进行排序,如健康、生命、探究等方面,应位于前列。前两者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石,而勇于探究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只有在这样的精神之下,幼儿才会持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幼儿园的课程和一日活动中是有所体现的,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就现状而言,在某一活动环节或某一阶段里,教师也许会对某一个素养有所重视,可过后就不再强调,缺乏系统性、持久性。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长期而连贯,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也应持续长久地进行。
此外,“连贯”还体现在家园之间的衔接上。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例,幼儿园始终致力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但不少家长在问题发生时没有引导幼儿尝试解决,反而质疑幼儿园教育,导致教育并未对幼儿产生持续的影响,在环境变化时幼儿无法迁移和运用经验。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对幼儿园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我们深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5: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