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克和千克》课堂教学案例——重视实践体验 提升综合能力 培养核心素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9 00:3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克和千克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哈尔滨市道里区安广小学校  王璐佳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利用盘秤验证自己的估测结果,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通过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克与1千克的表象,能够实际估测物体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教学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千克和克的表象,培养学生估测能力,我把学生进行分组,并且保证每组能有一个盘秤,通过在课堂上使用盘秤,测量出质量为1千克的物品,再掂一掂,让学生充分感知1千克有多重,从而建立1千克的表象。然后再通过比一比,掂一掂,估一估几本数学书的质量是1千克,最后再集体验证。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还巩固了1千克的表象。所以我将教材重组,先建立1千克的表象,再学习1克。
  1千克=1000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出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在学生认识了1克、10克、100克后,向学生借100克的小食品,边借边数,直到数到1000克。这是以“克”为单位的表示方法,然后再把它放到盘秤上称一称,结果显示为1千克。这样很容易就得出了1000克=1千克的结论,我顺势利导展示质量相同,密度相差很大的两件1千克的物品,问学生:“他们谁重些?同样是1千克,你发现什么了?”通过实际测量,用心观察,使学生感受到质量相等其体积不一定一样。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比,引出“轻”“重”,导出“克和千克”
   师:大家都不认识我,那我先来作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安广小学校的一位数学教师,我姓王,名叫王璐佳,你们该称呼我为?
    生:王老师!
师:看来你们已经认识我了,我也想认识认识你们,你们也介绍一下自己吧。
生:自我介绍。
    师:同学们,王老师和xxx同学往这一站,你们可以从中找出几对意思相反的词?
生:说出几组反义词。
师:刚才有人说到王老师重,XXX轻。
    师:课前王老师让大家到生活中去调查有关轻重的知识,你们完成了吗?谁愿意来汇报?
调查生活中物品的轻重,把数据填在表里。



称                               
质量                               






生:进行汇报
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各种计量工具
师:老师发现你们听得都非常认真,听了他们的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有的轻有的重。
生:它们的单位不一样。
师:表示物体的轻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板书课题,师生问好
师:出示盘秤,你们认识它吗?在哪儿见过?老师告诉你们,由于它上面有个托盘,所以人们都叫它盘秤。你们还在哪儿见过什么秤?
生:进行汇报。
师:(出示课件)认识其他各种称。
三、新知重组,充分感知千克与克
1.认识千克
   (1)老师指出盘秤上的一个大格就表示1千克。
(2)体验1千克实际重量
师:那1千克到底有多重?你们想知道吗?像老师这样把两袋盐一起放在托盘上,快看指针指向几?
师:那这两袋盐的质量就是1千克!像老师这样把两袋盐一起放在手上掂一掂。
生:学生亲手掂两袋盐。
师:你有什么感觉?换另一只手再来掂一掂。
   (3)估一估
现在请同学们用另一只手拿起数学书来,快掂一掂,比一比,你感觉怎么样?
估一估几本书大约是1千克呢?到底谁估得更准确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生:小组验证(6本数学书的质量大约就是1千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板书1千克,还可以用字母k、g来表示千克板书k、g。小组内的同学轮流掂一掂这6本书,再一次感受1千克有多重。
(4)认识2千克、3千克
师:把四袋盐一起放在手上掂一掂,估一估这四袋盐有几千克?如果像这样的6袋盐是几千克?
2.认识克
(1)掂2分硬币,初步感受
(2)出示天平,验证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师:称比较轻的物品时,我们就要用到天平。使用天平时,左边放要称的物品,右边放砝码,看,这里装的就是质量不同的砝码。夹取砝码时一定要用小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不然会腐蚀砝码的。大家看,这个砝码的质量就是1克,同学们仔细观察天平的指针。他停在了标尺的中间。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1枚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    生:1克
师:我们又认识了一个质量单位板书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板书g。
(3)再次感受1克的质量
把2分硬币放在手中,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到底有多重。你有什么感觉?
(4)找一找,掂一掂,比一比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5)感受10克的质量
师:老师给你们每组都准备了1袋硬币,你们轮流掂一掂,估一估,这袋硬币大约有几克?
生:学生汇报
师:谁估的更准确呢?快来数一数这里有几枚2分硬币啊? 10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是?
生:10克。
师:我们再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0克有多重。那我想考一考你们10个10克是多重呢?
(6)感受100克的质量
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食品掂一掂100克有多重。
(7)小结
通过前面的练习,我们认识了两个朋友,表示比较重的物品,我们通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更合适。
3.千克与克的关系
师:向学生借100克的小食品,装在一个大袋子里,边借边数,借了多少克。老师借了1000克的小食品,板书:1000克【放在盘秤上称一称】快看,指针指向几了?引出: 1千克(kg)=1000克(g)
四、拓展应用
师抱着小食品(1000克),托着盐(1千克)。大家看这里的小食品和盐,你们来猜一猜,哪个重些?
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想说些什么?
五、练习
1、填合适的单位。
2、修改数学日记
3、实践调查,把调查结果也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9-9 00:38:24 | 只看该作者
【反思】
《克和千克》是新课标人教版的内容。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质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质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质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1、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如在上课伊始让学生找我和同学身上的反义词,不仅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通过调查和汇报,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学生对1克与1千克到底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研究操作实践的“源”。在教材处理上,从整体——部分——整体,先认识千克后认识克,再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这也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充份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感知体验。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初步感知了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并将1千克和1克转化成具体的形象数量:2袋食盐、6本书等,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低年级学生动手实践需要讲清方法,更要有丰富的组织教学的方法。学生动起手来,兴奋点都在称量上而没在体验上。还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9-9 00:38:35 | 只看该作者
【评析】
这是一堂生动的实践操作的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教学中,有许多亮点闪现。首先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从认识千克入手,遵循认识、感受、再认识、再感受的认知规律,调动多种感官,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等多种方式,突出重点。在解决难点上,教师更是独具匠心,借助学生手中的食品和盐的形象对比观察,揭示了克与千克的关系,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其次,学习形式灵活多样。教师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分不开。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师做的只是合理的组织与引导,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营造氛围,提供机会。
哈尔滨市安广小学校     孙凤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22: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