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哈47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工作总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7 09:0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直以来,哈四十七中学在赵一梅校长的带领下,始终将具有“全人教育、彰显个性”的育人理念融合在学校教学、德育工作之中,这其中蕴含了“健康生活、快乐成长”的校园文化,“快乐课堂、生命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环境优美的校园景观等方面的内容。
校训为“立德、立志、立信、立功”,其中,“立德、立志”指的是我校的育人特色:培养有德行、有责任的人;“立信、立功”指的是我校一直以来追求卓越、敢于超越的教育理想,塑造出学生自信、成功的人格形象。
一、课程管理为引领,实现从“教书”向“育人”的转变。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校紧紧围绕“智慧、高效”这一核心词语,在课堂上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中时刻关注对学生如何智慧学习、如何创建高效课堂的构建,整个过程无不展现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落实。
(一)立足课堂,夯实基础,在常规课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依据三维目标,以课堂目标准确化为原则,目的是让教师抓准学情、抓准定位,做到教学目标清晰、教学重难点准确;从“三活”方面要求课堂策略灵活,真正做到教学形式活、学习方法活、练习作业活;还注重检测有效性,突出“三精”,即精选、精讲、精练。
( 二 ) 规范管理、学科推进、实践体验中助推核心素养的深化。
1. 示范引领:组建名优教师的核心研究团队,扎实推进引领核心素养落实,并且在“校百花”赛课中,推行共上一节课的活动,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体现。
2. 学科实践:核心组成员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围绕一个点研究,制定出学科融入核心素养的实施方案,如:数学学科围绕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将古代数学或数学名人故事引入实践活动中。梳理出来的与教材内容有关又具有衔接性的实践课内容。语文学科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阅读。初一学年利用午间时段开展熟练规范书写楷书的活动;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进一步确立“大阅读”教育观,通过实施“阅读悦读”等实践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3、初步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
学校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从一元评价走向多元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而加入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创造实践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的评价内容,另外还要把考试评价与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另外,要求在评价的过程中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功能。
二、文化育人为引领,培养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特质。
文化使人的精神更丰满,在文化的浸润下会富有生命的活力。一直以来,我校始终以文化育人为核心,将此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面旗帜,努力塑造蓬勃向上的学生形象。德育工作中一直以“责任促成长”作为工作主线,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了“初一、初二养成习惯教育,初三对责任培养,初四目标设定”等的德育工作梯度目标,并以此为基石,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带领初一学生假期开展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受到家长、学生的喜爱和支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以“两月一节”活动为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校园体育节”和“九月艺术节”,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不可否认,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如:学生是核心素养的体验者和受益者,如何准确的记录和监测成长中的数据,就需要采用学生评价与成长记录册来完成,这方面,我校还处于研究、借鉴的程度。希望在探索中设计出的评价与成长记录册能将零散和杂乱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案、评价实施与元评价总结整合在一起,同时,在如何设计多样假期作业与分数为重方面也深感困惑。设想着设计多样作业形式,让学生假期动起来。如实践性作业、设计生活性作业、设计考察性作业、设计阅读类作业,积累学生文化底蕴。而这些形式极易与分数为重的思想相冲突,如何既让作业有效,又能提升素养,需要借助家长、学校、学生甚至社会的整体力量。
概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当下的时代赋予学校的重大目标任务。作为学校,只有将之进行整合创新、不断完善,学校文化才能保持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活力。哈四十七中学始终坚持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努力达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表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 23: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