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为课堂教学服务,阅读教学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如那堂辩论课,课前老师是无法训练学生临场发挥的,这节课是三节课中教者最难以把握的,这节课也是考验学生“读书量”和“读活书”的能力的。看,学生们那淋漓尽致的发挥;听,他们那匠心独运的证据;赏,他们那针锋相对的气氛,不能不说,是书的“性格”造就了学生的“个性”,是书创新了他们的精神,更是“活”书精彩了整节课堂。特别是那个女孩子(虽然我叫不出她的名字),她的语言怎能不让在场的听者拍案叫绝?
所以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书要读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公认的答案、结论,可以提出自己异议。长期这样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经常得到体现,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能得到培养。因此,我认为学生对文章的鉴赏应该是多样性,每个人的理解应当得到老师的尊重。
例如在张照侠老师的课上,教者允许孩子在品评、质疑时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才能得到真切地表达,感悟才能得到真实地提高,思维才能得到真正地发散。学生长期经过这样的阅读教学训练,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怎能不精彩纷呈呢?
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冰心老人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当我们在进行阅读时,能做到不尽信书,学会全面看问题,难道不是更能培养出实在的分析、评价能力吗?同行们,不妨带着学生在书海里畅游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