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诗文阅读训练193:古诗文联读《山园小梅》《林逋传》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5 04:3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诗文阅读。(15分)
【甲】山园小梅(其一)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①,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②,不须檀板共金樽③。
【注释】 ①暄妍:明媚美丽。②狎:亲近,玩赏。③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柏板;金樽:豪华的酒杯。

【乙】林逋传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A_   _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庐,清谈终日B_      _去。尝自为墓C_     _其庐侧。临终为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之句。既卒,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逋尝客临江,时李谘方举进士,未有知者,逋谓人曰:“此公辅器也。”及逋卒,谘适罢三司使为州守,为素服,与D_    _门人临七日,葬之,刻遗句内圹中。
逋不娶,无子,教兄子宥,登进士甲科。宥子大年,颇介洁自喜,英宗时,为侍御史,连被台移出治狱,拒不肯行,为中丞唐介所奏,降知蕲州,卒于官。
(节选自《宋史·隐逸传》)

1.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少孤:(             )
(2)每造其庐:(              )
(3)逋尝客临江:(             )
(4)及逋卒:(              )

3.将文言虚词“而”“其”“于”“之”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处。(2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5.结合《林逋传》选文相关内容,品析《山园小梅》中画线句子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怀。(4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9-5 04:30:32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图片
古诗文阅读。(15分)
【甲】山园小梅(其一)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①,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②,不须檀板共金樽③。
【注释】 ①暄妍:明媚美丽。②狎:亲近,玩赏。③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柏板;金樽:豪华的酒杯。

图片


图片



【参考译文】
【乙】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县人。幼年丧父,致力求学,不为句读训古之学,性情恬淡好古,不追求荣誉利益,家里贫穷衣食不足,(但他依然)安然自若。起初远出游览长江、淮河流域之间,很长时间才返回杭州。在西湖孤山建屋居住,二十年脚不踏及城市。宋真宗听说他的名字,赐给他粟米、布帛,诏令官吏一年按季节时令慰问。薛映、李及在杭州时,每次造访林逋的居室,清谈终日而离去。林逋曾自己在屋旁修造坟墓,临终时做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的句子。不久去世,州府向皇帝报告,宋仁宗感叹哀悼,赐给他谥号“和靖先生”,赠送粟米、布帛以助丧事。
林逋善写行书,喜欢做诗,他的诗澄清通彻、雄健独特,多有奇句。既完稿,随即丢弃。有人说:“为什么不录下以示后世?”林逋说:“我正隐居山林沟壑,尚且不想以诗闻名一时,何况后世呢!”但是好事的人往往私下记录诗句,现在所流传的还有三百多篇。
林逋曾客居临江,当时李谘刚考中进士,没有人知道他,林逋对人说:“此人是辅佐大臣的人才。”等到林逋去世,李谘正好被解除三司使的职务任州太守,他穿着白色冠服,与林逋的弟子哭吊七天,埋葬了林逋,刻上林逋的遗句放在墓中。
林逋没有娶妻,无子,教导兄长的儿子林考中进士甲科。林宥的儿子林大年,很有操守,自我欣赏,宋英宗时, 任侍御史,接连被御史台移文外出治理狱讼,拒不肯行,被御史中丞唐介所奏,降为蕲州知州,去世于任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03: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