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21-9-4 18:51:50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图片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两首诗歌都是七言绝句,写法相同,都是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甲】诗首句选择“杨花”“子规”两个意象,写景兼点时令,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C.【甲】诗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使者,【乙】诗由听到《梅花落》的笛声联想到漫天飘落的梅花,都体现了李白诗歌想象奇特的特点。
D.李白写过很多首表现友情的诗歌,比如送别孟浩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赠给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解析:A.“都是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理解有误。【乙】诗是先记叙抒情后借景抒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白浮游四方/方欲行(《狼》)
B.引至庭下曰/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C.白时卧庐山/年与时驰(《诫子书》)
D.白供状不书姓名/诫子书(《诫子书》)
解析:A.地方,区域/正;B.都是“拉,牵拉”的意思;C.当时/时光;D.写/书信。
3.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B.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C.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D.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解析:“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翻译为“呕吐后曾让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据此断句。
4.【甲】诗中的“寄”和【乙】诗中的“望”两个动词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寄”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担心;“望”字中隐含了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答出任两点即可)。
5.【乙】诗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4分)
示例一:在黄鹤楼上听见有人笛奏《梅花落》,似乎五月的江城飞起漫天的梅花。这是李白受永王李璘牵连,被贬夜郎,途中登黄鹤楼,他想到西汉的贾谊,也曾被贬长沙,路经此地。听到有人吹笛,不由得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这里运用通感修辞,把无形的笛声写的具体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被贬的不满,以及孤独凄凉的心境。
示例二:李白受永王李璘牵连,被贬夜郎,途中登黄鹤楼。他思念家人、挂念国事,情不自禁“西望长安”,然而长安远隔万里,望而不见,令人惆怅。此时听到有人笛奏《梅花落》,顿觉心生凄凉,仿佛看到五月的江城飞起漫天的梅花,不由得触景生情,描绘出笛声化出的苍凉景象,表现自己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参考译文】
【丙】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街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让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
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征召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