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爸爸是地地道道的宁波鄞江它山堰人,虽然我不在鄞江长大,但鄞江也是我的故乡。这不,趁着暑假,我又一次踏上了鄞江它山堰之旅。
“到鄞江旅游,没有点语文文化是要出洋相的哟。”爸爸神秘地说。
“为什么呀?”我好奇地问。
他说:“你可以查下字典,“鄞”字是生僻字,而它山堰的“它”不念tā,念tuó,挺容易念错。”
爸爸告诉我,它山堰可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它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宁波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见我嘴巴大作“啊”状,爸爸说:“走,我带你去鄞江陈列馆get点历史文化吧!”我迫不及待的答应了。
一进鄞江陈列馆,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硕大的LED大屏幕,滚动播放着它山堰的历史演变。
原来,唐代之前,每逢旱季,宁波西乡的江河水位就会下降,导致人民用水困难,耕田卤化,农业大幅度减产。古书中提到“民不能饮,禾不能稼”就是这个意思。到了夏天特别是雨季,水位又大幅上涨,造成洪涝灾害。于是,干旱、洪涝一直是古代宁波西乡面临的困难。
唐太和七年,鄞县县令王元玮着手整治鄞江。在四明山与它山之间,砌筑了一座用条石砌成的上下各36级的堤坝——便为它山堰。它山堰落成后,化水害为水利——涝时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旱时七分入溪、三分入江。为纪念王元玮的功绩,后人筑它山庙于它山之巅,并在庙旁另建一座小庙,以纪念为修堰而献身的民工十兄弟。
踏着一块块条石,爸爸边走边对我说,“所以别看这堰体现在看上去很普通,在当时它的技术可是为全国古水利工程之首创,它的阻咸、蓄淡、排涝的功能可为当地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站在堤坝上向两边望去:因为现在还不是汛期,上游的水被堤坝拦住了,自然地形成了一片碧绿的湖泊,几艘游船在湖里悠闲地划来划去;下游的河床裸露在外,在一块布满青苔的石头上,一只白鹭“亭亭玉立”,悠然自得。
走过堤坝,我们又拾阶而上,来到了它山堰公园。光滑的石阶一路蜿蜒,伸向山顶。石阶两旁,绿树成荫,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因为旅游带动经济,现在两边商贩也是越来越多,我敲爸爸竹杠,“买个冷饮才有动力爬山嘛!”登上山顶,眺望四周,一幢幢楼房鳞次栉比,古老的河道环绕着古朴而又日新月异的村庄。
爸爸又告诉我:“鄞江,还有一个风俗,你知道是什么吗?”
“告诉你吧,小溪鄞江桥,十月十庙会人如潮。”
原来,鄞江庙会一年有三个——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其中十月十场面最为盛大,我猜可能是因为这个季节秋高气爽吧,而且秋收时节,古人们的购买力比较强吧。
爸爸说:“庙会,其实就是赶集买东西。庙会期间,乡间小路变成了小商品一条街,从头走到尾,起码两公里。在我小时候,我记得庙会有卖传统手工艺品的,比如竹筒竹篮食罩等竹编品、还有老虎头鞋、草席等。最多的还是生活用品,因为爸爸小时候,农村里物资相对匮乏,所以好不容易赶上十月十,家里缺的东西就会去庙会里买,特别是你奶奶,砍价高手呀,每次可以淘来很多实惠又好用的生活品。”
走过它山堰,了解了它的历史与风俗,我更能感受到在这个古老的村庄,一代代居民所拥有的幸福感,就像村口牌匾上刻的——“鄞江桥天地人和百业兴,它山堰峰水气融万物旺。”
一条江堰,守护了两岸千年的繁华;护佑着一代代百姓的宁静祥和的生活。人与水的和谐共生,孕育出千年的鄞江文化,而这一切,都源自这项精密的古代水利设施——它山堰。古代人民用智慧与毅力创造了超越时空不朽的奇迹,它带给人们的恩慈与便利,仍在源源不断泽被后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