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翻转课堂教学法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28 02:3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学习时间

20018年1月27日至今

二、学习方式:中国MOOC大学在线课程和读王奕标的《透视翻转课堂》

三、学习内容

翻转课堂教学法1.5、《透视翻转课堂》

四、学习笔记

1.知道了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学习理论:翻转课堂并非源于新的学习理论,仍然采用的是为大家所熟悉的掌握学习法。绝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并不是由于智力低下而造成,而是由于学习过程中失误积累,未能得到合理的帮助造成的。教师未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只不过是表现在学习速度上的差异。他声称,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成绩将不再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掌握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他认为采用掌握学习法,能够有 90%以上的学生能够学会课程内容。通过一系列实验,布鲁姆得出影响学业成绩的三个主要变量及权重,前期知识准备是指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的前期知识准备情况,占 50%,情感前提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动机、态度、兴趣等,占 25%,教学质量即教学与学习 者程度的适切性,占 25%。翻转课堂为学生首先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 除此之外,翻转课堂为每个学生提供所需的频繁的反馈和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反馈通常采取 形成性检测的方式,揭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个别化辅导,协助学生矫正错误, 达成学习目标。

2. 自我导向的教学策略:阶段化自我导向学习模型。刚开始学生还不是个自主学习者的时候,他希望听你讲,因为你是专家。但是当他对这个课程产生了兴趣之后,他就想到要自己去探索。到第三个阶段,就是自我导向阶段,这时候学生就不再需要老师了,或者说不是经常需要老师了。到了第四阶段的时候就是学生来找老师了,他提问题,老师帮他解答,或者给他指明一条道路。

3. 激发学生动机的 ARCS 模型:ARCS 模型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凯勒教授在 1983 年提出。当时,他接到一个任务 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怎么培训教师来进行教学设计,来激励他们的学生愿意学习。他分析了很多有关学生激励的论文、研究报告,最后总结出来这么四个基本要素。这四个基本要素基本上 可以作为我们设计活动的一个支架,来指导我们进行相关活动和策略的设计。四个要素 A(注意)、R(相关性)、C(信心)、S(满足)。这四个要素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学生爱学习的活动。

4.自主学习能力:Holec 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 的学习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明确的学习目的,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进行学习,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能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对 学习的计划、实施、评价、调控能力,是自主学习的四个主要方面。

5.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首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 是通过讲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 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 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他把知识的建构性和生成性,学习的情境性 和社会性,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等特征统一起来,反映了学习和教学理论的相互补充, 互相融合的趋势。其次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应该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用学生的自律代替他律,让学生自己管理和约束自己。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张教师应该认真地组织好教材以便于学生自己学习,不要直接一味地去讲解。要用咨询、辅导等方式来启发学生去发展、去创造。要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以代替外来的学习评价, 人本主义把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作为教学的目标,又把自主学习作为学习的主要手段,这正是自主学习的精髓。

五、感想

1.找到了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可以在理论指导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2.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很好的教学模式。

3.教学活动的设计可按激发学生动机的 ARCS 模型进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13: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