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共279页)
作者: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善于教育心理学研究)
阅读时间:2018.01.28-2018.02.24
书本背景:一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强烈需要一些有关心理效应的知识和技能,本书中的用法和案例可圈可点,可学可用,即所谓一个效应各自表述。刘教授希望老师们看到更多的情境,自然就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出更多的精彩。
阅读内容:刘教授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那些严肃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内容囊括了教学、教育和管理三个层面。本书根据班主任工作的三个“面向” 部分涉及了48个心理效应。其中面向全班学生部分涉及21个效应;面向个体部分涉及19个效应;面向家长、同事和自我部分涉及8个效应。每个“面向”又基于班主任的不同需求和意图设立了2-4个主题,方便一线班主任检索。
读书笔记:(提纲式)
第一部分 面向全班学生
亲近全班
1.老师,您是我们自己人----自己人效应
班主任要抓住时机,使学生感到老师与他们同立场,共命运,利益一致,把老师当做他们自己人,迅速拉近了与老师的心理距离,达到了老师说教绝对达不到的效果。
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性原则
跟自己相似的人交往能够肯定我们自己的信念,个性品质和价值观,起到正面强化的作用。
3.白璧微瑕,十全九美----仰八脚效应
没有缺点就是最大的缺点,太完美让人恐惧。小小的错误反而有助于提高有才能者的人际吸引力与亲和力。
4.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合法化效应
低头也需要勇气和魄力。
巧施影响
5.巧借名气,名至实归----名人效应
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榜样,冠以各色名头,打造明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6.换种说法会更好----框架效应
给睡觉学生的打油诗“山外青山楼外楼,上课睡觉几时休?暖风吹得学生醉,直把课本当枕头。”
7.看不见得影响力----态度的隐性转变
爱屋及乌,顺势强化,心随行动走
8.请您千万不要先看这一篇----???
禁书效应--逆反心理,越是不允许去做的事情,越是想去做。
疏胜于堵,消解逆反之心。
透视“禁果”,揭去“性”的神秘面纱。妙用禁果,请将不如激将。
9..一天太久,只争朝夕----最后通牒效应
适度设置最后期限,具体量化任务目标, 重要的事每天都做一点。
10.有钱未必能使鬼推磨----德西效应
外在报酬抵消内在报酬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德西效应”。
建班立规
11.班集体,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班级凝聚力
(1)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2)明确建立并坚决维护共同遵循的班级行为准则和管理机制。(3)设置班级统一目标,使全班具有共同的命运,相同的理想和共享的任务。教育了班集体,团结了班集体,加强了班集体,班集体本身就会成为一股强大的教育力。
12.收放有度,严宽相济----班主任管理风格
让我看,我记不住;让我听,我会忘记;让我参与,我会明白。握紧双手,你抓住的仅仅是空气;而当你张开手掌,触摸到的是整个世界。
13.让我期待,就别让我失望----预期效应
言必信,行必果。
1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学习
奖励榜样行为,身教重于言传,发掘榜样资源。
15..小问题,大管理----蝴蝶效应
教育无小事!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毁了一个学生,也可能成就一个学生。老师无意中的一句话,一条评语,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抚慰,都可能改变学生的一切。
16.小题大做,防微杜渐----破窗效应
一窗破,窗窗破。“破窗”止于萌芽。修补“破窗”不为晚。
注入活力
17.月亮走,我也走----群体规范
每位班主任都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宽容去感化每一个值得尊重的尤其是正在成长的生命。
18.集体在做我也做----群体去个性化现象
李老师把班级制度分为:纪律,出勤,卫生,宿舍,奖惩,偶发事件六个方面。
19..我们的班级我们做主----控制感
20.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异性效应(异性相吸,相照,互补)
2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鲶鱼效应
制造适度的压力和紧迫感,可以带来积极的效果。
第二部分 面向个性学生
积极关爱
22.关注力量----霍桑效应
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应当是无条件的,积极的。
23.老师,请不要无视我的存在----赫洛克效应
表扬比批评强,批评比忽视强。
24.老师想看我行,我就真的行----皮格马利翁效应
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关键是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天才一样爱他,期待他,教育他。
25.给我一个好角儿,我会做好人----角色效应
让天使扮恶魔,天使也会堕落的。班委轮流做,这次到我家。给我一个好角儿,我就会做好人。
26.绝望的心态不是一天养成的----习得性无助
真心相知
27.天使头上有光环----光环效应
在老师眼里,学生的成绩是太阳,其光芒会辐射到学生的其他领域和品质,老师会赋予优生更多美好的品质,如勤奋,谦虚,诚实等。
28.请摘下你的有色眼镜----刻板效应
29.贴什么,就是什么----标签效应
班主任应该有意识给学生贴上一枚枚“正面签”“发展签”“阳光签”,使学生按照好标签去要求自己,塑造自己,朝着积极的目标努力前进。
有效沟通
30.听你的,说“我”的----静心倾听与“我”向表达
老师在聆听时用目光和信任的眼神鼓励学生,用友善的微笑让学生自己被理解和接纳,拍拍学生的肩膀让他感受到鼓励,细微的技巧会对良好的沟通起到很大作用。
31.吃力不讨好,好心办坏事----飞镖效应
32.先得寸,才能进尺----登门槛效应
33.适可而止,过犹不及----超限效应
34.棍棒底下出“逆子”----逆反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自主,自立,难免与教师,家长产生矛盾和对立,如果老师能强忍怒气,宽大为怀,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理解他们的想法,合理利用他们的逆心理进行“反向”激励,很多令人头痛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多方激励
35.老师,请给我一个微笑----微笑原则
微笑是人际沟通的润滑剂。老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老师的微笑有着无穷的教育魅力。
36..老师请给我一个拥抱----触摸效应
37.响鼓不用重锤敲----无声效应
38.老师,请告诉我做得怎么样----反馈原则
39.先做你不愿做的,才做你想做的----普雷马克原理
40.老师,喜欢您说我们越来越好----阿伦森效应
第三部分 面向家长,同事和自我
亲师沟通
41.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是朋友----单纯曝光效应
我们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对某个人或者事物接触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这个人或者这个人或者事物招人喜爱,令人愉快,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单纯曝光效应。
42.抛金引玉,我心换你心----表露互惠原则
43.我好,你也好----沟通分析理论
44.你的工作思路被定格了吗?----心理定式
45.境由心造----情绪的ABC理论
46.做个好老师,更要做个好家长----教师-家长角色转换
47.想到桃李满天下,班主任就会洋溢着幸福--教师的职业倦怠
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
48.施者比受者更有福----班主任的职场幸福感
让真实换取理解,用信赖赢得尊重。让学生幸福,就是班主任最大的幸福!
我的阅读感悟 :
在7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深知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一门“偷心”的艺术。班主任想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挖掘学生的潜力,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至为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将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这一点,在我读完刘儒德教授的名著《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后更为深信不疑。
阅读此书,激活了我本身的知识经验,激发了我探究的兴趣,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感觉自己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同时,顿时豁然开朗了许多,受到了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三点我最深的感悟。
读到感人心者莫乎情——南风效应时,我就将这种效应用到的自己的教学中,对那些在成长的道路上偶尔犯错的孩子身上,有着神奇般的力量。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批评教育学生也就成了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批评学生如果只用“呼呼北风”只能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利用“南风效应”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古语有云:“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也。”“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也是说的这个道理。面对犯错误的孩子,让我们对他们多一份宽容与尊重,让其自发自醒。这难道不是表明教育除了一门技术外,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对人性的理解的艺术。这是我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最大的收获。
“互悦机制”也给了我不少启迪。心理学中有一条规律:喜爱引起喜爱。人们常常容易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这就是“互悦机制”。老师先喜欢学生,所以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所教的功课,喜欢学习。乖巧聪明的孩子,老师当然能先喜欢,而引起我思考的是,对于那些暂时落后的“坏”孩子,老师是否能发自内心的先喜欢他们呢?
书中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小时候的卡耐基是一个公认的远近闻名的坏男孩。在他九岁的时候父亲将继母娶进家门,父亲向继母介绍卡耐基道:“你要提防这个全县最坏的男孩,他快让我头疼死了......”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走到他面前,微笑着托起他的头看着他,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县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找到发泄热忱地方的男孩。”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这句话,使卡耐基和继母开始建立起了友谊,也成为激励他发奋上进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
这位继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她也像自己丈夫那样,我想也不会成就日后的卡耐基。因为“互悦机制”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老师来说,如果你真的讨厌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也会讨厌你。所以,我们必须克制自己,要首先跳出这
个恶性循环,转入另外一个良性互动中。无论是好学生还是暂时落后的学生,都要真心的先喜欢他们。你喜欢一个学生,学生就喜欢你。
读了书中的“扇贝效应”这一篇,让我也深有感触。小凌每周都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是在这两天他突然“罢工”了。爸妈仔细询问,才恍然大悟:由于太忙,上星期天忘记了每周固定不变的对小凌做家务的奖励——吃麦当劳。这很让爸妈困惑:用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但现在变成没有奖励就不劳动。到底怎样才能用好奖励,最终形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呢?小凌的这种表现就属于“扇贝效应”,在心理学上,“麦当劳”就是强化物,是对小凌做出某种期望行为的奖励,奖励某一行为,这一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做强化。强化分为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固定时间的强化,即每隔一定时间就提供强化物,强化做出行为。扇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没有“麦当劳”,个体就会“热情尽失”继而罢工。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彻底避免这种连续的、固定时间的强化呢?虽然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的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的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
最后,我再次推荐同行们和家长朋友们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因为教育,应该走在孩子们的心田里。只有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老师和学生出现的“病因”才会越少,教育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只有教育和心理的超链接,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成长——毕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希望一线班主任都能“偷心”成功。
以上只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点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地悉心观察,深入思考,让我的教育教学手段方法更科学、更艺术、更能符合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