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社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15: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6 社戏(方案A)
四川周继红
 教学目标
  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3.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4.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2.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设计
  导入
  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跳读:品味语言,质疑答疑。
  2.精读:课堂讨论,评析是非。
  3.美读:比赛朗读,体会意境。
 教学设计
 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1 .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旁批不够精确,老师要注意归纳,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词语例: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  “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句子例: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语段例:
  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乐,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例如: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
 [教师导学]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2.他们“偷”的谁家的豆?3.他们是怎么样“偷”的?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美读课文,感悟意境
  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详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段落来朗读欣赏,体会意境,看谁读得最好。
 [学生评价]从字音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感情是否饱满等方面来评价。
 [教师评价]以鼓励的原则去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优点,当然对不足之处要恰当地给以指出,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
  说话训练:我的童年
  学生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来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叙述完整,声音洪亮,语调自然连贯,姿态大方。

 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作好笔记,在班上交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15:50:00 | 只看该作者
16 《社戏》课堂实录
山东省邹平县黛溪双语学校 靳志勇
教学设计说明

《社戏》计划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提出预习要求,首先要求弄清楚字音,读熟文章,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其次在此基础上调查学生是否喜欢这篇文章,说出自己的理由。再次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每读一自然段,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谈一谈自己是否有和鲁迅先生一样的童年生活体验,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首先交流阅读心得,然后分析“偷豆”情节,了解人物性格,体会“童趣”。再次,在体会“童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刻的认识。初步体会文章优美的景色,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用声音读出江南水乡的意蕴,通过品读语言,让学生体会江南水乡优美的景色,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并尝试着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社戏》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情节已经比较熟悉了。我们在上一节课临结束的时候留下了一个作业,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问题:结合文章,谈一谈自己是否有和鲁迅一样的童年生活体验,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现在,就请大家来共同交流。

生1:回老家时,最好吃的东西都归我吃,小伙伴家里有什么新鲜东西也都让我尝尝,让我看看,还可以打着陪我的旗号不干活。我的这段经历和文中“迅哥儿”的童年一样。

生2:我一直住在城市,很少回老家。记得一次回老家看奶奶,村里的孩子不怕猪狗鸡、牛羊兔,我回去时显得很胆小,他们都笑话我,有的还故意逗我,那段时光让我很留恋。

生3:我想说说我的那些小伙伴。我的一帮小伙伴里,也有像双喜那样很有点子的大哥哥,有时候我领着更小的一帮小家伙时,现在觉得我也有点像双喜,不过我不会划船。

生4:在我们村里像六一公公这样的老人很多。我认识一个在街上遛鸟的老爷爷,即使我们逗弄了他的小鸟,但他对我们还是很和蔼,而且有时他还让我们与他最棒的八哥对话。

生5:结尾一段让我们想起学过的普希金的诗句“那过去了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师:大家说的真好,不仅注意到了文章的一些细节,而且很好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家看,素来严肃的鲁迅写出了令大家如此感兴趣的小说,想必在小说中,一定有你喜欢的片段。大家最喜欢哪些片段呢?

生(纷纷):偷豆──偷豆。

师:好,你来说说。

生:我最喜欢他们回来的时候去偷人家罗汉豆的情节。因为我对它印象比较深,我小时侯也做过这样的有趣的“傻事”。

(众生笑)

师:那我们就先来欣赏“偷豆”,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读“偷豆”一节。

(生读课文)

师:在偷豆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两个人吧?

生1:一个肯定是阿发。

生2:还有一个是双喜。

师:好,双喜“偷豆”过程中有什么表现?

生:他要孩子们不要只是在阿发家的田里摘,不然阿发的娘会哭骂、气恼。

师:这表现了双喜什么?

生:偷豆也有分寸,周到。

师:分析很到位。“双喜”还有什么表现?

(生结合文中语言探讨交流“双喜”)

师:那阿发有什么表现?

生:阿发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生纷纷读,不时伴随着学生们的笑声)

师:看来偷罗汉豆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偷豆、煮豆的过程中,迅哥儿儿和小伙伴们友情更浓了,而且呀,作者把这段真挚的友情放在江南水乡优美的景色中,更是增添了浪漫的情趣。

师:提到“双喜”和“阿发”,不得不提“迅哥儿”的那些小伙伴和平桥村的村民。假如你来到了平桥村,你愿意和谁交朋友?为什么?

生:我愿意与双喜交朋友,因为他很大胆,有魄力,比如课本中是他向迅哥儿儿的外祖母和母亲打包票,迅哥儿儿才有机会和他们—块儿去看戏。我喜欢跟有魄力的人交朋友。

师:估计你也是一个比较有魄力的人。

生:我也喜欢和双喜交朋友,我觉得双喜是个很会拿主意的人。比如说,大家都不愿再看戏的时候,谁也没提出来不看,是双喜提出来不看,又比如说当大家都到阿发家的豆田里摘一大捧后,双喜让大家不要再偷,当然,这里我还看到了双喜考虑问题比较周全,很能为他人着想。这样想想,我更愿意与他交朋友了。

师:你能看到别人的优点,生活中想必也能为他人着想。

生:我要和阿发交朋友,虽然文章中阿发出场不多,可从他的一句“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句话中,我觉得他很慷慨大方,不像有些人那样斤斤计较,所以我愿意和阿发交朋友。

师: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也一定很大方。

生:我愿意与桂生交朋友,因为桂生对客人很热情,又机灵又勤快。我如果和桂生交朋友,我愿意为他跑腿。

生:老师,我能不能和六一公公交朋友?

师:行啊,不是有忘年交吗?说说为什么喜欢与六一公公交朋友?

生:你看,“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非但没骂,还说请客是应该的,还送来了豆,还夸他一句----豆好吃吗?我觉得他心肠好,为人朴实,特让人感动。

生:我愿意和八公公交朋友,他虽然没有正面出场,可是从双喜的担心,以及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人,还有,从双喜对八公公的评价中我认为八公公心很细。所以我挺喜欢他。

师:大家的发言真是精彩,结合文章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从大家的发言中,我觉得我们平时要多注意身边同学和老师的言谈举止,通过人的语言和动作去了解人物,窥视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平桥村”村民的形象,那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应注意用简练的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使自己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师:社戏、社戏,“迅哥儿”他们那一夜到底看了什么样的一些戏呢?一起来看看“船头看戏”。那一夜演了一些什么戏?

(生默读文章)

生1:看了一段“铁头老生”的戏。

生2:“小旦”演唱的戏。

生3:“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的一段戏。

生4:“老旦”唱戏。

师:这些戏好看吗?

生齐答:不好看。

师: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没看成。

生2:想看“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但是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

生3:想喝豆浆,没喝成,很是扫兴。

生4:最怕的老旦还是出场了,更是扫兴。

师:哦,看来戏的确不好看。但是,我有些奇怪,为什么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

(众生思考)

生1:他很留恋那那段时光,到现在也忘不掉。

生2:那天晚上的社戏不好看,但“迅哥儿”的心情很高兴,比如他们回来的时候,在路上偷豆、煮豆,小伙伴们玩的很高兴。

师:这样看来,那晚的戏在“迅哥儿”眼中是“好戏”,那晚的豆也是“好豆”。究竟是什么让“迅哥儿”觉的那晚这么好,而且不能忘怀?

生:我觉得“迅哥儿”是很怀念看戏的那个过程的。

(师板书:过程)

生1:他肯定很怀念和他一起看戏的那些小伙伴们。

师:你的意思是说“迅哥儿”和小伙伴相处的特别好吗?

生1:是的。

师:我们不妨概括为“人好”(板书:人好)。

师:不仅小伙伴对“迅哥儿”友善,而且整个平桥村的村民对“迅哥儿”格外照顾。谁再来说一说。

生2:特别是在“偷豆”“煮豆”的时候,他们心情一定很好。我就概括成“心情好”吧!

师:很有见地!(板书:心情好)

生:“迅哥儿”也很怀念江南优美的风光,特别是“夏夜行船”一节写的景色很美。

师:咱们就叫景色好吧!(板书:景色好)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看到他怀念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的过程中和小伙伴们结下的真挚的友谊,感受到的江南水乡特有的优美的风光,还有就是自由的空气。简单一点,正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他怀念的只是看戏的过程。

师:鲁迅《社戏》结末一句,道出了人生共同体验和感受,这句话使我们想起自己逝去了的童年,拨动了我们的心弦,点燃了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他曾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大屏幕展示)我有一时,曾经屡次记忆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鲁迅的作品里,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是这样的结尾?

生:我们曾经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尾说他描的最好的《三国志》和《西游记》的绣像,被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最后一句话特别能牵动人心,我读完后就想我童年最珍爱的东西,但现在找不到了,对自己的童年很怀念。

师:鲁迅先生用细腻而优美的笔触为我们描画了一段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抓住了人们对童年无限怀恋的共同情感体验,与我们一同唱起了童年的歌。

师:刚才也有不少同学提到了社戏过程中“夏夜行船”这一节,认为描写的景色非常优美。那,我们再来欣赏“夏夜行船”一节。

师:“夏夜行船”这一个片段在文中是多少段?

生:10~13吧。

师:那好,我们先准备一下,然后请4位同学起来给我们朗诵一下吧。

(生下面轻声读,作准备,师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好了,哪四位愿意来?

(生举手很多,师叫了四位。)

朗诵完毕,大家鼓掌。

师:从大家的掌声中看出刚才那四位同学读得不错,我再强调一下,要注意表情朗读,不是面部表情,是说要用我们的声音表达出感情,来传情达意,要自然,像泉水流出泉眼。想一想,费尽周折,我终于看到渴盼已久的社戏了,我的心情该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下面让我们齐读10~13段,用声音把我们一起带回到那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好吗。

生:好

(再次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生很投入的读。)

师:这种意境颇像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说的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大屏幕展示)我们把这句话改写,让它带有<<社戏>>的风韵。

(生认真的思考,两分钟之后开始写)

师:哪位同学想来做一位“大诗人”?

生:迅哥儿之意不在戏,在乎社戏过程也,社戏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师:改的很不错,深刻的理解到了“迅哥儿”之意。我把我写的送给大家:迅哥儿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师:美丽的江南水乡,令人难忘的朋友深情,童年的一切总是那么美好,这一切都永远的停留在了“迅哥儿”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最后带给大家一首罗大佑唱的《童年》,让我们一起去回忆那令我们魂牵梦萦的童年。

(在《童年》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编辑点评:《社戏》是一篇有着明显的怀旧情绪的作品,对于中学生来说,因为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理解上有着很大的难度。要讲好这样一堂课,关键就在于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兴趣。靳老师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偷豆”这个情节,让学生细细欣赏,品评人物,交流心得,然后引入对“船头看戏”的欣赏,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社戏并不好看,但之所以难忘,就在于看戏过程中的人和事。这样切入,使学生对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了认同感,认识自然就深刻了。(雨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14: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