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就听说于永正老师的大名,却从来没有听过于老师的课,这学期我们学校组织老师们每月看一堂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非常有幸第一月就听的是于永正老师上的《翠鸟》一课,这种仰慕开始转化成一种实实在在的钦佩。于老师教学的《翠鸟》一课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一、关注学生个体朗读
“关注学生个体朗读”,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个别朗读,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就是要用学生的眼光去衡量学生自己的朗读,而不能把成人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就是要承认他们是不完美的人,在朗读中去纠正他们的错误。在教学《翠鸟》的课堂上,有这样的场面:于老师请学生起来读第一自然段,几乎全班的学生都举起了小手,但于老师并没有着急点人起来读,而是笑着对学生说:“为了给于老师一个惊喜,你们再读一遍,好吗?”学生读了一会,又举手,于老师说:“老师还是有点担心,这一段不太好读,我们再读一遍吧。”学生又读起来……最后,于老师抽了一个同学来读第一自然段,那个孩子老是把“桅杆”的“杆”读成一声,于老师纠正了两次,他还是读错了,于老师微笑着对读错的学生说“我还是请你来读”,并告诉他:“第三遍不行,你还有第四遍”;因为是学生,于老师会不断地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了小学生爱表现的特征,巧妙地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中的不塌实倾向,最终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教师是帮助者
过去是教师讲,学生默默聆听的“满堂灌”时代,渐渐的进入了表面热热闹闹的“满堂问”的误区,新课程的改革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学生平等学习中的“帮助者”,越来越多地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于老师是一个参与者,在理解“翠”字的时候,他建议学生在课文中找与“翠”有关的词,学生找出了“翠绿”,于是他们知道了“翠”是绿色的。于老师又将学生的视线引向课外,让他们再找生活中与“翠”有关的词。学生找到了“翠柳”等,于是,他们明白了“翠”就是“那种鲜亮的绿”。于老师又是一个帮助者,当学生上台介绍翠鸟而不会说开场白的时候,于老师不是用“谁来帮助他”这个众多老师用的话语,而是悄悄地给学生送去方法:“你去,悄悄地问举手的同学,也许他能帮助你。”一个“悄悄的”化解了孩子的尴尬,满足了举手的孩子的表现欲。在于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以感受到这种机智。
听于老师的课,感觉非常的轻松,而就是在这看似随意的轻松里,我感受着于老的扎实与匠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