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知识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15 11:5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知识点


一、容易读错的字

赠送(zèng  zèn) 盖住(gài   gě)

橙色(chéng céng) 泥土(ní   lí)

淡淡(dàn  tàn)  院子(yuàn  yún)

菊花(jú   jué)  脚印(yìn  yìng)

丰收(fēng fēn) 残败( cán  chán)

蟋蟀(shuài  lǜ)吟诵( yín    jīn)

二、多音字辨音

图片



三、容易写错的

径:右边的部分第二笔是点。

霜:上面的“雨字头”第三笔是横钩。

挑:第七笔是竖弯钩,不是斜钩。

紧:下面的部分要写得紧凑。

规:左边的第四笔是点。

迟:上边的“尺”最后一笔是点 。



四、形近字辨析

图片

五、近、反义词


近义词

明朗一明亮  平展—平整  凌乱一杂乱

增添一增加  愉快一快乐  温柔一温顺

留意一留心  炎热一酷热  凉爽一凉快

加紧一赶紧  五彩缤纷一五光十色

反义词

潮湿一干燥  平展一卷曲  小心一粗心

愉快一难过  温柔一粗暴  留意一大意

炎热一寒冷  凉爽一温暖  香甜一苦涩

1.夏天是那么(炎热  寒冷),冬天却是那么(炎热  寒冷)。

2.请你(留意  留心)一下拐弯处有没有结冰。

3.草原的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明亮)。

4.请你不要再(增添  增加)题目的难度了。



六、佳句积累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七、词语归类



【ABB 式词语】亮晶晶  湿漉漉



【ABAB 式词语】金黄金黄  瓦蓝瓦蓝



【描写颜色的成语】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八、日积月累

1、描写秋天的词语: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每到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日子,我就喜欢和家人一起去郊外游玩。一路上金桂飘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来到田野里,举目远眺,层林尽染;近处的果园里,果实累累,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2、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

秋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唐]王维《山居秋暝》

秋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秋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秋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十、课文主题。

《山行》描写了深秋时节,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增刘景文》通过对“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的描写,突出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佩之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描写了秋日铺满金色梧桐落叶的水泥道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水泥道美景的钟爱,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秋天的雨》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听听,秋的声音》中体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十一、考点提示

1. 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和《秋天的雨》第2 自然段。

2. 会用自己的话说说《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诗句的意思。

3.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第6、7 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4. 《秋天的雨》第2 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5. 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6. 学会用正确的格式写日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5: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