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美术老师教学心得 美术主题单元教学的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12 06:1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标下美术课堂教学是以教会学生基础绘画、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以及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开创的课程。而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将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堂当做传统的教学课堂进行讲授,或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许多知识点往往点到为止,导致学生绘画基础、审美观念以及综合素质长久得不到提升。而主题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应用便可以创新教学模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课堂作品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以此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以“家乡的灵猴”为主题的单元美术教学活动。经过2个月的前期准备到1个月的实践活动,最终在6月1日博外“书画作品展”现场展示中呈现了本次主题教学月的学生作品,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这次主题单元教学美术活动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尝试了一些方法,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现做以下反思:

1、其乐陶陶

    在前期我们结合各年段学生学情分析将表现手法分为国画、版画、简笔画、陶艺、绘本和剪纸几种形式,而我所执教的二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对原始材料的处理能力和得天独厚弥盖心灵的想象和创作能力,让他们“玩泥巴”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因此二年级选定了陶艺课程。

2、融艺于陶

    新课标明确指出:“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作为“陶瓷古国”民族工艺美术文化的教育特征,以培养学生民族的价值观和自豪感。在教学中我查阅了很多有关书籍和资料,找到了许多陶艺作品的图片,第一课时让学生欣赏,让他们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中神奇的故事,让他们懂得陶瓷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美的特征。优秀的陶艺作品还可以打动人的情感,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使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使学生建立审美倾向和习惯,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这也是学生制作优秀作品的前提。

3、注重体验

    陶艺是人们用眼、脑、手、脚等各种器官综合调动所产生的可感可触的艺术,所以小学陶艺课应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陶土及其创造对象的体验之中,让学生感其质、掂其量、悟其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出蕴有他们内心情感生命的陶艺作品来。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来抱抱陶土有多重,打一拳体验陶土有多柔,使之形成对陶土的量感和质感,随后我简单地教一些揉泥、搓泥条、粘结等做泥技法,让学生自由创作,学生在这样的启发下无拘无束的创作出单纯、自然、原始的陶艺作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4、诱发灵感

    将地方文化资源渗透在日常教育中能够使课程“活”起来,可以有效的拓展课本知识,同时创作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在第三、第四课时中,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峨眉山的美,透过环境去诱发孩子们思考峨眉山猴子的“灵”灵在哪里?通过观察和感受,让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猴子的灵灵在姿态、灵在表情……孩子们跃跃欲试,想把他们心中的“灵猴”用泥表现出来。

5、引导创新

    通过前3课时的铺垫,在第4、5、6课时中我采用了分步教学,将猴子的形分为头、身、四肢三部分,详细的讲解了在造型时要注意的泥塑技巧,学生们也掌握了泥塑猴子的方法,但在大量作品展评时我发现了问题,我认为在这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侧重了单一技法的掌握却限制了多元的个性化发展。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虽是用陶艺表现同一事物,但不同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最后2周我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小物品,利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废品做出许多漂亮而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在猴子的面部五官和毛发的塑造上也不限制学生的制作方式,既可以塑造也可以印刻,根据猴子自身的特点进行有个性的加工处理,最终新作品的呈现效果十分理想,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趣味十足。

    总之,美术课的主题单元化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可创造、可开发的空间,需要我们更多的尝试与实践,拓展与深化现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这是我们这些新课标理念旗帜下的美术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新的课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8-12 06:19:36 | 只看该作者
外国语学校  梁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06: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