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设置“密度”, 层层落实管理
“密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 无论是前勤教学还是后勤教辅, 都需要上下级互相制约, 层层落实责任人。如在学校教学工作上, 从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开始, 下辖教导处, 教导处管理各学科的教研组长,大科教研组还要分年级设备课组长, 如语文和数学两个大科, 各年级的班级较多,还要设置备课组长。 备课组长再管理学科老师。这样, 从校长一直贯彻到教师个人, 每个人都是被管理者, 如果在教学上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经过层层讨论, 最后反馈到校长那里,校长就可以直接定夺。学校管理并非单一活动, 教学和德育可以结合进行。 德育管理工作在学校主要由政教处牵头, 当然政教处也有分管校长进行指导。 政教处在学校管理中主要依靠的力量是班主任。
当然, 如果学校班级较多, 每个年级还要分设级部主任, 方便开展每个年级的学生管理工作。班主任的工作最为繁杂, 一般是由每个班级的学科老师兼职。 班主任不但要做好自身的教学工作, 还要关注学生动态, 配合政教处做好学生德育思想工作。 学校管理中比较重要的是安全卫生管理,安全管理贯穿于教学与德育之中, 需要分管副校长的整体协调, 下发安全责任书, 签好责任状。 安全管理自上而下,要落实到每一个人。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 所以需要多一些人文性,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激发每个人的管理热情。 老师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还要参与管理眼中所见的问题。 比如, 学科教师即使不是班主任, 也要对学生做好德育工作,遇到学生不当的行为时也要予以制止, 尤其是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 应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二、 追求“精度”, 发挥管理优势
密度管理是粗放型安排, 而精度管理则是管理的细致和深化。 在小学工作管理中, 上层领导要注意协调前勤与后勤的关系、各个科室与职能部门的关系、 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小学教职工工作比较紧张,有时候一名教师要兼职多项管理工作, 一个职能部门有可能只有一名教师负责, 这就出现了制约现象。每个人有个性差异, 有的人工作态度认真负责, 而有的人比较散漫。领导在工作调度上要奖罚分明, 制定相关政策激发教师参与管理的热情。 团队管理效率会更高一些, 比如教学管理,学校在下发文件或者传达通知时, 直接传到教导处, 教导处把文件精神传达给各教研
组长, 由教研组长传达到每一位教师即可。
精度管理, 还体现在学校政策的制定上, 比如教导主任、 年级主任、 教研组长等都可以用竞争上岗的形式进行选拔。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优势, 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竞聘。 每个人既是学校管理的践行者也是学校管理的监督者, 这样学校管理工作就会顺利完成。 学校在管理老师时, 可以采用积分制,每一项活动都加分, 记入年度考核,并公示考核结果。丰富的活动可以给每一位老师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根据人尽其才的原则安排学校的人事管理。 老师的自我完善直接传递到学生那里,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 有利于学生养成习惯的培养, 整个校园师生的精神面貌都会在优化管理中展示最优秀的一面。 良好的校园氛围, 优美的校园环境, 也促进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 注重“深度”, 收获管理实效
学校管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
学校管理工作也日臻完善。 学校管理的深度体现在管理形式和管理内容的深度结合,学校管理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并根据本校的实际进行适度借鉴, 从而提高本校的管理档次, 实现管理水平的提高。
管理理念的革新, 需要领导班子在管理上的细化, 要融整个学校的各个方面于一体, 使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能够共同进步。管理要落到实处, 如果只重形式, 就没有实际效果。 重形式的管理还会出现制度与学校实际不相符的现象, 也就是管理形式与实际内容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教学管理考核老师时,各项荣誉指标的赋分如何确定就是管理形式, 而内容则是更加全面公平地体现老师的教学状况。 像班级管理, 赋分的标准也非常复杂, 仅卫生评比一项, 赋分的项目有早晨、中午两次教室卫生检查, 对各班级个人卫生的抽查等, 这都是管理形式, 其目的是督促教室卫生的打扫和保持。管理形式只是一种手段, 重要的是管理的内容是否有质的提高。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每个老师都是学校的管理者,为维护学校的名誉和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教育专家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在学校管理中只要校长能够运筹帷幄, 倾心倾力, 那么学
校就能步步登高。校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念好“管理经”, 层层落实管理,打好密度管理基础;发挥管理优势, 把握精度管理关键;注重深度革新,收获管理实效。
四、 校园管理“人文化”
学校管理应该提供促进教师和管理者自身发展所需的环境和条
件。
一要努力培植团结协作、 关系和谐的学校精神文化, 为全体教师树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并鼓励全校教师“协同合作”,从而形成凝聚力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要创设教师不断学习与反思的校园文化, 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 促进自我反思, 形成双赢的教学与研究共同体。
五、 学校管理制度“人文化”
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 要体现教师的工作特点, 促进学校管理机制的良性循环。 为此学校应形成并完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 工作质量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等各项制度。 将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文化管理相结合。刚性的制度管理就是从严治理, 用规章制度去约束人、规范人的行为, 使学校秩序井然, 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 柔性的文化管理, 就是以人为本, 弘扬人文精神, 通过尊重人、 理解人、 关心人、 鼓舞人、 激励人、教育人的潜移默化的效应, 使教师们做到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成为自觉行为和理念。
六 、 教学常规管理“人文化”
教学常规工作质量的高低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 因此学校要坚持高标准严格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及管理,从严、 从细、 从高要求, 抓出实效。 强调符合新课程精神的课堂教学, 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 引导探究、 注重过程”的, 促使广大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养成。加大督导力度, 实施行政蹲班制、 推门听课制以及命题把关制, 建立新型教师评价机制, 初步形成以教师自评为主, 学生、 家长、 学校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机制。
优化集体备课, 确保集体备课实行“三个三”策略。
一是“三有”: 即参加活动的教师有困惑、 疑难(带着问题来, 不当旁观者)、 有具体内容或研究专题、 有中心发言人。二是“三保证”:即时间保证、 人员保证、 效果保证。三是“三明确”: 即明确目标、 明确要求、 明确方法。 营造全员教研氛围, 很好地形成教研的向心力。
七、 育人管理“人文化”
新时期, 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更为严峻的挑战。 社会环境、 家庭背景和学生身心发展现状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德育工作内容、 阵地、 形式、 方法早已显示出过多的不适应。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学校要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 积极整合德育资源, 着力创新德育工作途径,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 最大限度地发展学校的教育空间, 构建“三全”工作体系, 务实、 科学、 创新地开展德育工作, 凸现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特色, 打造出一流的校风和学风。
首先, 应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严格管理, 培养文明习惯, 确保良好校风。
其二, 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尝试“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认真设计和广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将学校德育课堂延伸到家庭、社会, 将家庭、社会资源引进课堂, 充实学校德育力量, 形成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关爱自然、 融入生活, 了解自我, 服务他人。
其三,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力求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邀请心理学专家做报告以及心理教育进课堂等措施,有效地排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困惑, 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总之, “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核心便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即学校管理者要在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人际交往的基础上, 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 尊重劳动,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关注教职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发展少走弯路,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才能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