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学教目标1、了解隋的统一与覆灭,感受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产生的重要影响2、掌握大运河概况,理解其开凿目的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学史明智,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二、学习者分析初二学生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对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从他们的心理出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让学生从历史学习中获得启迪,从历史回到社会,并养成全面和深入看待问题的习惯。
三、重难点分析及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了解大运河是隋兴亡的见证者及其对社会发展多方面的影响教学难点:隋炀帝的暴政、急政及隋朝的兴亡给我们当今的启迪教学策略:通过设计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生生互动探究,师生互动探究来突破重点;通过“隋炀帝大事年表”的形式呈现补充材料及前面两个环节教学的铺垫,使学生在回顾隋兴亡的原因过程中,自然地突破教学难点
四、学教步骤
教学环节 所用材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疑导入 “上美姿仪,少敏慧。”——《隋书·炀帝》 引用《隋书》和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当中有关隋炀帝的部分图文资料。设问1:“从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出隋炀帝的什么特点?”设问2:“图片中反映出的和隋书中描述的隋炀帝一致吗?请说明理由。” 解读文字含义及观察图片 引发学生们对隋炀帝认知上的冲突矛盾,从而激发探究积极性,同时让他们明白要从历史人物所做的事情来对其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梳理时间,明确线索 中国历史纪年表(从东汉开始到唐朝部分) 隋统一天下……以启唐二百余年承平之运。——王夫之 1.以年代尺为轴,串联隋兴亡历史。板书隋朝年代尺,上面标注几个关键时间点,未标明相应事件2.以纪年表为纲,对比隋朝前后社会状况。课件上出示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设问:“隋之前和隋之后的中国社会状况怎么样呢?”生回答之后出示王夫之的话。 1.到黑板上的隋朝年代尺当中圈画出隋朝建立和灭亡的时间。 2.观察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并回答问题。 从年代尺入手,学生不仅能感受到隋朝的短暂性,还能在通史的视野中明确隋朝承上启下的阶段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作用。
环节一:隋因何而兴 隋朝统一动态地图。“深思治国术。”——《隋书·高祖》“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隋书》 书本图4-18隋大运河示意图 (隋炀)帝谓给事郎慕征曰:“自古天子有巡狩猎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对曰:“此其所以不能长世。”——《资治通鉴》教材P88资料:宋朝人张洎说:“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进。”补充运河城市图 1.隋兴盛的原因,关键词1:建立和统一。出示包含隋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年号、统一时间这几要素的表格;出示隋朝统一过程的动态地图。设问:“请一位同学再根据地图来描述一下隋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2.隋兴盛的原因,关键词2:开皇之治。引用《隋书》和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当中有关隋文帝的部分图文资料。设问:“请大家结合课本,找出他治国有术的证据。”3.隋兴盛的原因,关键词3:修大运河。引用《资治通鉴》及教材的部分图文资料。 1.阅读教材,填写隋朝建立和统一相关信息的表格;根据地图信息进行描述,再次了解隋朝从建立到统一的过程。 2.结合书本,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归纳隋文帝的治国举措 3. [小组合作]探究任务一:读书本图4-18,画一画运河简图并派代表上台展示;探究任务二:结合探究单中相关资料,分组探究运河开凿的目的和积极影响。 把握历史事件需要抓住关键,这一环节探究隋兴盛原因从三个关键词出发,通过填表,清晰明了地梳理了基础知识;通过阅读动态历史地图,进行时空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及成果汇报,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和表达能力;学生上讲台汇报完大运河概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并用数字去归纳记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环节二:隋因何而亡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末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教材P88资料:据史书记载,隋炀帝先后征发了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百余万人开凿邗沟。运河通航后,隋炀帝又下令建造高大、华丽的龙舟,率数千艘大小船只南巡,护卫的士兵和拉船的民工多达几十万人。 1.隋灭亡原因,关键词1:修大运河。引用古诗《汴水》及教材的相关资料。2.隋灭亡原因,关键词2:暴政、急政(学生回答之后再出示)。出示摘编自《隋书》和《资治通鉴》的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十四年的隋炀帝大事年表。设问:“除大运河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1.[小组合作]探究任务二:结合探究单中相关资料,分组探究大运河对加速隋朝灭亡所产生的影响。 2.观察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十四年的隋炀帝大事年表并回答问题 通过摘自《隋书》、《资治通鉴》等的历史资料的补充,使学生更好地做到论从史出,感悟历史;促进学生历史意识这一核心素养落地;同时通过古诗文的引入,促进了学科间的整合。
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在本课的教学中,选材新颖,重难点突出,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较高,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2.通过阅读各种地图和史料,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素养;3.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参与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合作乐趣,促进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4.史地知识的结合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突出了“综合思维”的培养;5.引导学生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6.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以史为鉴意识,引导学生从社会到历史,从历史回到社会。
二、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多、任务重,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时间的不充裕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如大运河的积极影响一块的探究;2.“隋因何而亡”这一环节学生活动不够充分;3. 过渡语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