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公开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课堂实录及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22: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提问你来抢答,答错了老师要刮鼻子.投影出示
1.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是几个苹果 (生:5个苹果)
2.4个桌子加上5个椅子是 (生:还是4个桌子和5个椅子)
3.为什么不是9个桌子或9把椅子呢 (因为桌子和椅子不是一类东西,不能直接相加.)
4.5角钱加上2角钱是几角钱 (生:7角)
5.5角钱加上2元钱是 (生:2元5角)
6.5角钱为什么不能和2元钱直接相加上呢 (生:单位不同)
(教学意图:通过抢答题让学生初步回忆加减法的意义和算理,初步理解只有同类或单位相同的事物才能直接相加减)
师小结:看来只有同类事物活单位相同的我们才能直接相加减,其实在我们数的计算中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2道题.
二,复习导入
师出示:一,口答(1) 4+2=6 40+2=42
(2) 18.6-0.6=18 18.6-6=12.6
生:观察算式并口答结果
师: 请你观察第一组算式,两题中都有4和2,第一题中 的4和2可以直接相加,而第二题中的4和2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呢 (生: 第一题的4和2都在个位上,第二题中的4在十位上,他们的数位不同.)
师 :说得很好,数位不同也就是计数单位不同.第二组题你是怎样计算的 第一题中为什么用6-6 第二题中要用8-6呢
(生:第一题中两个6都在十分位上,可以直接相减,第二题中8和6都在个位上可以直接相减)
师:师小结:无论在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中,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我们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意图:通过观察算式,明确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的算理,为迁移到分数的加减法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师出示:二,填空
(1)2个一加上3个一是( )个一,是( )
(2)2个十加上3个十是( )个十,是( )
(3)5个0.1加上2个0.1是( )个0.1,是( )
(4)5个 加上2个 是( )个 ,是( )
(5)3个 加上7个 是( )个( ),是( )
(6) ( )个 ( )加上( )个(),是( )个( ),是( )
生全部填完后,师提问指着第4小题)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生:观察,试述5/8 +2/8 = 7/8(师写出算式)
师: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 表示5个1/8 加上2个1/8 是7个1/8)
师: 指着第5小题
你能不能也用一个算式来表示 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7/13+ 3/13=10/13)(表示7个1/13 加上3个1/13 是10个1/13)
(教学意图: 复习分数单位的有关知识,为学生迅速迁移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渗透在分数加减法运算中也存在计数单位相同的的分数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三, 新授
师:这是两道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揭示课题)
(一) 加法 (投影出示)
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妈妈为他准备了一个大蛋糕.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3/8 ,妹妹吃了这块蛋糕的 2/8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答师板书)
(教学意图:为学生创设他们所熟悉的情景,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指明学生回答:
(1) 小明和妹妹一共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2) 哥哥比妹妹多吃了几分之几 (3) 这块蛋糕还剩下几分之几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谁能列式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 3/8+2/8 = 5/8因为求的是两个数的和,所以用加法)
师小结: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
(教学意图: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提问自己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把这个算式的意义用图表示出来吗 (生:表示3个1/8 加上2个1/8 是5个1/8)
生: 试画在图形纸上.(图上有一条线段,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每个图形平均分成8份)
指名学生反馈.
多媒体课件展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22:59:00 | 只看该作者
师: 刚才那道题大家都会了,我们再来看一题好吗 4/9+1/9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两人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 (生:两人一组互说试做)(教学意图: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还能深刻理解算理)
师: 4个1/9 加上1个1/9 的过程我们可以写成(4+1)/9
师:谁能为我们大家出一道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出题全班试做
巩固练习(略)
总结法则
师:我们做了这么多同分母分数加法题,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二)减法
师: 刚才我们解决了同学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谁能列式 (生: 3/8-2/8 =1/8)
师: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你是怎样想的 (生: 表示3个1/8 减去2个1/8 是1个1/8)
请你按照我们学习加法的方法自学减法(生自学)
师:这里还有一道减法题,你想怎样计算 7/10 -2/10 =
看到5/10 ,你想到了什么 (生:约分)
师:想得真好, 在计算过程中,当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时候我们要把它约分,画成最简分数.谁为我们大家出一道减法题
指名出题,全班练习
师: 我们是怎样计算这些减法题的 生: 同分母分数相减,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教学意图: 利用学生学习加法的经验,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减法的算法和算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概括的能力)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
师: 下面我们来发挥小组的作用解决第三个问题(小组解决)1- 5/8.生以小组为单位试做.全班交流
师:刚才我们做了很多同分母的加法和减法题,谁能够用一句话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生: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师:你概括的真准确
四,巩固练习
下面几个分数哪些能够直接相加减,为什么
1/9 ,2/7 ,5/9 ,7/9 ,3/7
教学反思:
一, 激情引趣,为学生做好学习条件的准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和教师共同体验生命的40分钟,而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必须要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我在教学时突破了以往教师上来就讲,讲完就练的模式,用课前的小游戏过渡到新课中,课前的小游戏充分为学生做好了知识和情感上的准备,既让学生放松了心情,又在游戏中感受了知识,让学生在放松的气氛中,通过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计数单位,初步感知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够直接相加减.
接着进行教学部分,将刚才生活中的经验抽象为数学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再次感受在整数和小数加减法中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够直接相加减,为学生迁移到分数加减法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受算理.复习的第二部分是巩固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是学生掌握算理不可或缺的一步,几道练习题也是由浅入深,层次清楚,学生易于理解,更能进行有效迁移,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最后一题( )个 ( )加上( )个(),是( )个( ),是( ),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填法,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直接填入整数或小数,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填入分数,这样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当学生填完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将4,5小题的意思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由于前面有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很多学生能够从抽象概括出算式,教师又一次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这样算理的概念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同时也能够非常自然的过渡到新授部分.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在讲授新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小明和妹妹吃蛋糕的情景,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并且采取了"自觉自决"的方法,即: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如: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妈妈为他准备了一个大蛋糕.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3/8 ,妹妹吃了这块蛋糕的2/8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孩子的求知欲望一下被挖掘起来,学习的欲望非常高.
对于新问题的解决,我采取了理解意思-弄清算理-掌握方法的教学步骤.例如: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把这个算式的意义用图表示出来吗
生:表示3个1/8 加上 2个1/8是5个1/8
首先让学生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再思考是怎样想的,最后动笔来说明是怎样做的 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能够将整数分数小数的计算原理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通过画图,学生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是分数单位的个数进行相加,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也就理解了算理,同时也为后面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算理弄清楚了,计算方法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同时,在教学时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学习加法的经验和基础,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减法,在小组内解决1-几分之几的问题,这都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实践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的每一次成功体验教师都有针对性的给与表扬和肯定,如:"你说得真准确""你表达的真清楚""你的思维速度真快""你的概括能力真强"等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1: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