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欣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
2、学具:教材。
四、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和人物形象。(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三)作者介绍:
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 。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重视以情作画,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四)艺术欣赏:
1、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和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
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云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画家在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处。然后此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一次是1954年后,国家领导人中涂掉了高岗;第二次是1972年,去掉了刘少奇。这都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所以,在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
(五)艺术成就
1、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2、体现 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