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两个“没想到”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后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7-24 00:35
标题:
两个“没想到”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后反思
一篇老课文,一堂普通的课,却产生了两个没想到。
没想到一:开课伊始,我找一名平时课文读的非常好的女同学初读课文,读着读着,读着读着,她不由自主地潸然泪下,继而失声痛哭起来,课文也读不下去了。
没想到二:伴随着女孩的哭声,响起了几名男同学的哄堂大笑之声,这哭笑之声交织在一起,显的那么的不和谐。
我问女孩为什么哭,她说不为什么,读着读着就想哭,我又问男孩子们为什么笑,他们说不为什么,她哭了,我们就想笑。
课后我陷入了沉思之中,女孩子的哭说明她入“境”了,是不由自主的,被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构建的巨大情境所感染,男孩子们为什么笑,不是他们冷血,他们绝非铁石心肠,他们没有走入情境之中,他们游离于课堂之外。
在语文课上,我们总是试图创设各种情境,甚至动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其实课文中的作者已经通过文字给我们构建了一个非常好的情境,要进入这个情境,方法就一个——读,读出意境来,读出美感来。
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之所以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摒弃纷繁复杂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的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